图形-背景理论在流行歌词中的运作机制——对林夕歌词中的“香港意境”分析

2015-03-13 03:31欧静华罗雪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530004
大众文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林夕港人词人

欧静华 罗雪华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530004)

一、引言

“香港意境”,指的是带有香港整体形象或由若干形象构成诗意空间。因为香港特殊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最终的归属,使其在文化和民族的意识构建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摸索。

林夕,原名梁伟文,香港著名词人。他关注香港社会的变迁和港人心理的变化,透彻分析种种细节,用心体会感悟,把各种喜乐见闻写进歌词中。本文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林夕歌词中的“香港意境”进行分析,探讨图形-背景理论在林夕歌词中的运作机制,对于受众准确理解林夕作词风格、港人的爱恨情仇、大时代背景下港人的心理以及大都市的生活哲学有所帮助。

二、意象的动静结合:突显港人港事的小细节

林夕的歌词中总有着挥之不去的香港情节,他关注香港的城市变化、社会变迁、港人心态和港事动态。荣格 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一书中说到:“一部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某种超越个人的东西。”林夕的歌词虽然不尽完美,但是字里行间却体现出超越自身的意味,关注现实的香港,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都市人群,从方方面面分析社会的本质。其中,勾画出很多经典的“香港意境”,诉说着香港故事。

《吸烟的女人》:“独自驾车与寂寥随处荡,她习惯靠吸烟,替代独自谈话,墨绿眼镜隔绝阳光,不想愿望,不需暖光,因她拒绝期望,就让一支烟,点起一张很想见的脸,冷冷车厢里,只有这口烟。让上升的烟,遮掩窗边不想见的路,模糊的故事,倒影倒后镜内,就让一支烟,烧出一早封锁了的梦,最理想的戏,车厢里上演。……不断吐烟,因为她早已习惯,将冷却了的眼,去用力弄熄。不断吐烟,因她不想去习惯,剥去了镜框,看命运在转弯,拼命循环……”

歌词《吸烟的女人》主题是描绘现代都市人寂寞的内心。林夕主要想表达在香港国际化大都市中,各种不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糅杂在一起,尤其是香港在19世纪鸦片战争后开埠以来,英国、中国大陆和香港本土的身份纠缠在一起,各种社会阶层、不同的价值观念相碰撞,造成了香港都市人的一种尴尬社会意境。

从微观上解读,我们会发现词人林夕是这种尴尬社会意境的见证人和体验者,自己切实体会到了一种寂寞、封闭、尴尬的社会意境。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突出部分一般放在主语位置,在这首歌词中,“车”“她”“烟”“墨镜”“倒后境”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物是歌词要突出的意象。那么“阳光”“路”“镜框”就是背景。词人目睹了吸烟的女人戴着墨镜,在静止的车厢内抽烟,烟雾袅袅上升,车窗外的路不断变换。这样一远一近,一高一低,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的空间切换,通过图形/背景的方式呈现在受众眼前。“墨镜”用来遮挡阳光,“车厢”是空间狭小的地方,这两个意象都体现了都市人的自我封闭和拒绝沟通。“不断驾车”与“路”形成突显与被突显关系,暗示了主人公不断逃避现实,冲出现实的渴望。“看命运在转弯”此处突显“命运”,而“路”则不容易被受众察觉,词人意欲突显命运的颠沛流离,跌宕起伏。词人用敏锐的目光洞察城市生活,捕捉到细节的外延意义,折射出都市人的内心世界和世界的复杂无穷的变化。

三、意象叠加:突显港人抑郁生活状态

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实力是和港人勤奋努力密切相关。香港生活节奏很快,地少人多,购房压力大,就业困难,感情困难,重重压迫下的香港人抑郁成疾,自我封闭,不愿沟通使得抑郁症更为严重。林夕本人也是抑郁症患者,他是“病人”,也是“医生”,他写出了《Shall We Talk》,帮助探讨人与人之间为何会产生隔膜,亲人之间为什么会日渐疏远,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隔阂和距离感。

“陪我讲,陪我讲出我们最后何以生疏,谁怕讲,谁会可悲得过孤独探戈。难道可以同座,何以要忌讳赤裸。如果心声真有疗效,谁怕暴露更多,铃声可以宁静,难过却避不过,如果沉默太沉重,不要轻轻带过。”(《Shall We Talk》)

这首歌词主题是探讨孩子们越长大越和亲人感情生疏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谈话。歌词第一句是说明孩子和父母的隔阂。此处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明月光”相对于“地堂”是图形,而“(孩子)宁愿在公园躲藏,也不愿喝(父母)的汤?”这句话才是作者想说的重点,而前面的“明月光”和“地堂”只是叠加上去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很安静的童年氛围。这幅背景有力地衬托了香港人童年的凄清孤寂的意境。后句中出现的“孤独探戈”“铃声”均是凄清孤寂的氛围下的叠加意象,不需多加说明,只要通过叠加的意象就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寄望,为何都不太懂得努力体恤对方……”这一段讲的是孩子长大,感情疏离。“若沉默似金,还谈什么恋爱,宁愿在发声机器面前笑着忙”,这段讲的是孩子开始谈恋爱了,结尾的部分写当年的孩子也垂老了,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这句歌词中“恋爱”和“机器”是叠加意象,而“沉默”则是词人要陈述的重点。到了歌词的结尾,当年不理解父母的心境,现在做父母了才有切身体会,心如刀割的感觉。图形/背景理论在林夕歌词中运用叠加意象的方法,使得意象更为密集,更有层次感,给受众一种立体的时空感。词人林夕自身也是抑郁病患者他在歌词中是个医生,在现实中是个病人,却依然关心香港人的心理变化。

四、丰富的形容词:突显香港男性气质

20世纪末的香港充斥着颓废情怀2。面对殖民统治的结束和“回归”生活开始所带来的历史身份断裂感,曾经弥漫的惶恐与迷茫,焦虑与颓废,也体现在林夕歌词的创作中,尤其是对男性气质的描写。歌星张国荣曾大胆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林夕为他作词的歌曲《我》则是对香港男性气质的侧面描写。

“I am what I am.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快乐是快速的方式,不只一种。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开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多么高兴,在琉璃屋中快乐生活。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磊落。”(《我就是我》)

这首歌词主题是明星张国荣坦白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并且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维护辩解。尽管这首歌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同性恋的字眼,但是字里行间的形容词却是对香港男性气质的构建。当时的香港,传统男性价值观念占据主导地位,而同性恋的男性价值观念则被排斥和边缘化,不能光明磊落展现在世人面前。林夕的词讲究意境和韵律美感,有时候一首歌词中尚未出现方位词、密集的意象或动词,而是通过丰富的形容词来体现图形/背景。其中,“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表明张国荣不畏惧传统男性价值观念的束缚,勇敢承认而不“闪躲”。“最坚强的泡沫”是彰显自己的存在,其内涵丰富,泡沫本身是脆弱的,但是“最坚强的”这一形容词说明自己要挑战这种传统的男性价值观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说明要展示自己的存在,从侧面说明同性恋的男性气质在香港不被接受。这些形容词则体现了同性恋的男性在传统男性价值观念中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孤冷凄清意境。“最坚强的”“颜色不一样的”和“孤独的”体现了“泡沫”“烟火”以及“沙漠”的图形/背景关系,也刻画了香港男性中同性恋者的伤感和苦中作乐的情怀。

五、结语

图形/背景理论最先是心理学家提出用来研究知觉和描写空间结构的,后来被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认知诗学家用来研究文学文本。林夕的歌词之所以流行,在于其中有一个内在空间结构,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本文通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香港词人林夕的歌词进行解读,分析歌词中的“香港意象”。运用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流行文化,我们会发现一些传统视角不能发现的意义。这对于受众准确理解歌词原意和拓展想象空间提供了可能,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林夕歌词中的“香港意境”,则是为受众理解香港意境和氛围提供了新的视角。

[1]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 2003(4)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林夕.《原来你非不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林夕.《我所爱的香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廖蓉.《论香港流行音乐人林夕的歌词创作》.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2010:6-7.

[6]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 2008(4):31-37.

[7]庄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送友人>的解读》[J].语文建设. 2012(24):12-13.

[8]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Introduction[M].London/ NY:Routledge; 2002.

猜你喜欢
林夕港人词人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夕,只为那熟悉而陌生的梦
“词神”林夕写一首歌多少钱?
少年心事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