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轲 (郑州轻工业学院 450000)
浅析陶瓷作为环境雕塑媒介的特征
王怡轲 (郑州轻工业学院 450000)
本文主要分析了陶瓷材质作为环境雕塑媒介语言的色彩、肌理等特征,以及运用陶瓷材质于环境雕塑的生理、心理、文化等功能。可看出陶瓷这一材料在环境雕塑中的应用,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它将会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相信它必将在构建户外环境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环境雕塑;陶瓷媒介;陶瓷语言
伴随着当今雕塑创作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雕塑艺术创作时在材料的选择上和表现方式都有所改进,不同的材质所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会传达给读者不同的信息。陶瓷材料作为环境雕塑的媒介走进公共环境中,是作为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扩充,并满足艺术家的创作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提升。
环境雕塑作为公共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空间构造,协调着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人们一定的精神指引。在环境雕塑的创作中,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媒介物,是艺术家表达自己情感、与受众沟通最独特的语言媒介。石材、木材、金属等材料都时常用于环境雕塑的创作,每种材料所表达出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在环境雕塑丰富的语言媒介中,陶瓷作为一种温婉、平实的材质语言,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色彩美感
人们都喜欢美丽、美好的事物。对于一样东西的喜欢与否往往取决于第一眼的感觉,人们用眼睛最直观看到的就是物体的形态与色彩,而色彩是最能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当色彩应用到雕塑作品中,就为环境雕塑增加了它的审美价值,并且自身的可识别性能起到环境标示的作用。
陶瓷材料在色彩的表现上,主要是通过陶土本身烧制颜色、高温后釉色的变化、人为主观的彩绘、色泽的区分等行为表达的。其中釉色的多变是陶瓷材料作为环境雕塑最独特之处,火焰高温烧制下,釉色变化有着一定的主观性与不可预知性。对釉的烧成操控的不确定性,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这种不确定、不可预知,丰富了作品以及人们的审美体验,成为环境雕塑作品创作中的个性语言。
现如今釉料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不同配方所烧成胚体颜色都不同,并且能多种材质的效果。胚体的颜色还可以分为亚光、无光、有光三种,融入在环境中的陶瓷雕塑作品还可以借助光的技术和效果体现色彩,使得作品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空间。朱乐耕先生创作的《生命之光》就是通过光源在不同的角度精心定位,在作品上产生不同的阴影效果,打上不同的有色光,使作品充分的融入环境,营造出独特的环境空间氛围。
(二)肌理质感
陶瓷环境雕塑的肌理,既有人工又自然的釉色窑变肌理,又有人为手工主观表现的泥性肌理。各种花釉、颜色釉、裂纹釉丰富了陶瓷环境雕塑的肌理效果,并且一些特殊的肌理效果可以帮助雕塑本身获得更多的欣赏价值。不管是自然肌理还是人工肌理,都能使环境雕塑作品思想表达的更具体化、形象化。
日本伊藤公象就是善于利用陶瓷材料将肌理效果表达作品的典型代表,在他30年的创作的生涯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褶皱”的概念。他用切得薄薄软软的陶土形成的多软面体、利用陶土与纸的相互作用,得到复杂的起伏形状,挖取废土场的冻土烧成泥浆再涂在陶板等的表面,冻成烧冻土等形式进行创作。那无数的曲面和曲线,以及随机起伏的集合体所体现出的东西,他称之为“爱的褶皱”。这些褶皱在他的作品《池中之浪》《黏土的爱神》《林间羊肠小道》都得以表现。
环境雕塑运用陶瓷材料的肌理表现,可以增强作品的立体感、烘托主题,有些肌理是作者制作陶瓷环境雕塑的痕迹,能自然而然地传达出作者当时的情绪、思想。这些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肌理效果在陶瓷雕塑中应用,不但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更是增添了作品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一)生理缓解功能
泥土孕育大地万物,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对泥有着天然依恋的情结,这种心理需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泥质的朴实与归真的亲情感受,在现代都市构筑的水泥空间中,更容易与人产生共鸣。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欣赏或直接参与体验陶瓷雕塑作品,感受这种文化、体验一种生活方式之后的超然态度,在与陶的亲密过程中,通过拍、揉、捏、塑感受艺术,释放情绪,宣泄体能,缓解都市人群的紧张情绪。
陶瓷材料符合ADA标准,是环保、有利人们身体健康的。我国关于负离子陶瓷的研究早已出现,在陶瓷制品中也有了一定的应用。研究表明负离子吸附细小粉尘、改善水质、并且具有杀灭病菌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可用于一些生活产品的研发。试想我们将此项材料技术也应用于环境雕塑作品的创作之中,作品置于公共空间,对在周围活动的人们和整体的空间环境都将是健康、环保的行为,这将是环境雕塑作为礼物,是艺术创作群体对社会理解、包容善意的回馈。
(二)心理娱乐功能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具有向往接近自然的心理需求,这是人的天性。陶瓷艺术材质的一大特点就是自然,其陶土原始的、自然的特性是许多人工合成的现代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环境的参与者在不同的时段对环境中事物的有着不同的接受状态和心理需要。陶瓷雕塑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丰富环境空间层次并具有实用功能,有的雕塑可供人攀爬,可让人倚靠,可让人坐骑。英国艺术家格温·辛尼用陶制作的大本大座椅,是在分块制作以后组合而成的,作为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又有极强的功能性。人们在将其当做座椅使用时又成为一个独立空间与周围环境划分开来,感受作品作者精神传达的同时,自己更是一种享受,这是愉快的体验过程。
(三)文化功能
陶瓷艺术与各个时期的文化中的需要是相关的,每一种民族的精神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得以体现的。现代陶瓷雕塑是对传统陶瓷雕塑的材料运用的继承上加以发展,更加重视泥性天然语言的表达,重视泥性带给人的文化情感体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所以每个城市就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雕塑的创作中,要根据城市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与陶瓷材料结合,保留传统工艺的前提下,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出每个城市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陶瓷材料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材料,千百年来在人们的需求方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强烈的亲切感,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包容与和谐的特质。陶瓷这种材料语言在环境雕塑中的应用,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它将会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相信它必将在构建户外环境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1]许正龙.《雕塑学》[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01.
[2]张温帙.《陶瓷艺术在环境中的运用—从美国公共艺术百分比项目说起》[M].美术观察,2007.09.
[3]曹春生.《大型陶瓷雕塑在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发展潜力》[M].景德镇陶瓷,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