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现状与发展

2015-03-13 03:31唐丽香凯里学院音乐学院556000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00029
大众文艺 2015年10期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文化遗产

唐丽香 (凯里学院音乐学院 556000;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100029)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发展逐渐有了趋同。传统文化在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中,该如何应对现代文化的挑战而保持自己的活力?这是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现实面对的一个问题。苗族水鼓舞不仅是当地人们的历史文化记忆,更是他们当下的现实生活,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黔东南苗族水鼓舞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又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

一、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简述

苗族水鼓舞是苗族人民于干旱之年向天求雨的一种传统舞蹈,现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村寨平安。水鼓舞依存于当地的民俗,是大稿午村水鼓节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在水鼓节中,水鼓舞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起鼓仪式,在六月份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舞者以男性为主,身穿破衣旧裤、倒披蓑衣,在水泥中围鼓狂欢而舞,是“水、鼓、舞”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形式;第二部分是踩水鼓舞,在第二个丑日举行,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大家身穿盛装,在踩鼓场围鼓而舞,当地人又称“踩水鼓舞”。苗族水鼓舞根植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于2006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二、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现状

大稿午村原隶属台江县,因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水电工程——三板溪电站建设,于2003年经省政府同意划归剑河县管辖,剑河县城在革东复建,大稿午村也因此历经了由“乡中村”到“城中村”的时空跨越,成了一个城市中的乡村苗寨。随着剑河县城在革东镇的重建,大稿午村村民的田地大多被政府征用。人们也由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农耕稻作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复存在。而依赖于人以及人们生活之中的文化艺术虽然不可能突然消失,但也不可能保持原初的样式及状态,必定会发生改变。时过境迁,如今的水鼓舞已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

(一)仍流传于村寨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大稿午村虽然从“乡中村”转变为“城中村”后,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田地被征用,最初的起鼓点也被高楼大厦所占据,但其传统的水鼓节并没有突然消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下和剑河县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以及剑河县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反而有了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剑河新县城迁至革东镇之后,参与传统水鼓舞表演的人数逐年增多,前来观看的游客也逐年增长,水鼓舞开始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下,剑河县政府加强了对传统水鼓舞的重视。如:政府部门对每年传统水鼓节的开展,会给予一定的资助,对传统水鼓舞的活动进行摄像和存档,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将水鼓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并建立了水鼓舞传承人名录。

(二)走向了城镇广场

剑河新县城有三个广场,即行政中心广场、仰阿莎广场和体育广场,而位于县城中部的行政中心广场,是聚集人群最多的一个广场 。行政中心广场最热闹的时刻要数傍晚时分,老人、妇女、青年、小孩等各种年龄阶段的人们聚集此处,有唱歌、跳舞、下棋、斗鸟、滑冰等各种活动,而参与人数最多,最受观看群众所喜爱的就是广场舞蹈。笔者曾到剑河县城调研,观看了行政中心广场的舞蹈,当时就被广场上的情形所震惊:广场上有拉丁舞、健身操、交谊舞、苗族舞蹈等,每一类舞蹈各有其表演区域,各有其表现特色,这种舞蹈大杂烩的形式使整个广场热闹非凡。当然,最吸引笔者的还是其中的苗族舞蹈,男女老少参与其中,大家围鼓而舞,舞蹈动作以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踩鼓舞、反排木鼓舞、水鼓舞、芦笙舞等舞步混合一起,而水鼓舞是其主要部分。由此可见,水鼓舞在整个时代改变的大潮流和本土变迁的小环境中,不再仅限于泥田和村寨踩鼓场中表演,它已重整妆容,从乡间走向广场,走进城市人民的生活中,与现代文化艺术并存,成为当地广场舞最为独特的一部分。

(三)登上了表演舞台

近年来,为了推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及舞蹈编创人员和舞蹈表演者,为了促进舞蹈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舞蹈比赛,如荷花奖、桃李杯、CCTV、魅力校园、多彩贵州等各种舞蹈比赛类活动。这类比赛活动的开展,让各种舞蹈有了发展的空间和提升的平台,也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编导及演员。正是在这种比赛的机制下,水鼓舞才从田野走向了舞台,被大多数人所认识。笔者从县文化局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统计了近年来水鼓舞的一些比赛和演出活动:2007年获多彩贵州舞蹈比赛剑河赛区一等奖;同年,水鼓舞代表剑河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东南赛区),荣获优秀奖;2009年8月,水鼓舞代表黔东南州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总决赛,荣获铜鼓奖;同年10月,水鼓舞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荣获群文组金奖;同年11月参加了全省苗学会文艺晚会上的演出;2010年8月,水鼓舞参加加拿大国家博览会上的文艺演出,受到大家的喜爱;2011年3月,水鼓舞参加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黔东南》栏目组的拍摄表演;2012年12月,水鼓舞参加2012农民春节联欢晚会。除此之外,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水鼓舞成了宣传剑河的一种方式,如在剑河县一年一度的“仰阿莎文化艺术节”展演、剑河县春节联欢晚会以及旅游接待展演等活动中,水鼓舞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可见,水鼓舞从最初走向舞台的效应,到政府的重视,到迎合如今旅游业的发展,其舞台化已成为水鼓舞发展的一种常态。

(四)进入了学校课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社会潮流中,水鼓舞同样已走进学校,进入课堂。2012年6月,黔东南凯里学院就专门邀请了剑河县文化少年宫中主教舞蹈的教师姜小给07级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舞蹈班)的学生们教授传统形式的水鼓舞,从此,水鼓舞也被正式纳入凯里学院苗族舞蹈课堂的教学范畴中。水鼓舞不仅以传统的形式进入课堂,还与体育相结合以健身操的形式进入当地学校的课堂,剑河县城关一小就是第一所实施水鼓舞与体育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学校。笔者于2013年9月到剑河县城关一小观看了学生们的水鼓舞健身操表演,水鼓舞健身操的音乐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鼓点节奏形式,动作也是沿袭了水鼓舞的基本步伐,但动作有了发展变换,也更多了一份健身操的劲律,不过全校千余名的学生们踏着鼓点、踩着舞步,其奔放富有张力的气势还是让人震惊的,虽然水鼓舞健身操更多意义上隶属于体育舞蹈范畴,但也是一种继承保护水鼓舞基本动作和基本形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们对水鼓舞的认识。可见,水鼓舞目前不仅以传统的舞蹈形式,也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形式被引入课堂。

三、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发展

由上可见,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水鼓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其不仅存在于村寨民众之间的传统层面,而且突破传统,走向了更加宽广的现代社会层面,它走向了城市广场,登上了表演舞台,进入了学校课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水鼓舞该如何继续保持其独特性融入社会发展潮流?未来该走向何处?以下是笔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出发,并结合水鼓舞生存发展的现状而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在发展中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问题就是保护问题,以何种方式去保护?这又是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坚持的原则与保护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无形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第二,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第三,坚持创造整体性社会保护的环境。”1而对于民间舞蹈来说,所要保护的主要是各民族流传久远、目前仍存留于民众当中的传统民间舞蹈。因此,对于水鼓舞的保护,主要就是保护当今仍流传于大稿村民众之间的传统水鼓节中的水鼓舞。

1.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我们倡导的保护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反映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所以,整体性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保护原则。”2对于民间舞蹈来说,“在历史的演变、发展中,有多少艺术形式已消失、遗落,而古老的民间舞蹈却能世代流传,久盛不衰。究其原因,还在于传统民间舞蹈紧紧依存于民俗活动,适应于民俗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更新、完善,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3因此,我们在保护民间舞蹈时,应从整个民俗着手,对其进行保护。

传统水鼓舞依附于民俗活动水鼓节而存在。因此,我们在保护传统水鼓舞时,首先应对传统水鼓节进行保护。在保护传统水鼓节时,政府部门最好不要参与主导,应统筹协调,做好引导服务,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尽量不要以开发节日经济价值、促进旅游发展和提高地方知名度为主要目的,避免和禁止功利性、随意性、命令性的节日文化打造;专家学者们要加强当地民族文化研究,特别是与水鼓节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服饰、婚俗、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研究,应充分尊重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逐渐构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体系。

2.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能脱离传承主体而独立存在。它的延续和发展永远处在活态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尊重传承人,调动和发挥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智慧,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承担传承的责任,依靠他们的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这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4可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方式中的关键环节。水鼓舞是全村人民的集体活动,不管是在起鼓仪式中,还是在踩鼓中,集体参与是其主要特征,水鼓舞的传承离不开群体大众。因此,在水鼓舞的传承中,对整个村民的参与保护非常重要,只有村民们真正认同本土文化,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他们才会自觉参与整个活动,水鼓舞才会真正“活”着。

3.保存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活态流变性特征,易于被人们忽略和淡忘。而对于这种转瞬即逝的无形文化遗产,如何被保存好,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中就提到,“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可以运用拍摄纪录片、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保证无形遗产的永久保存。”5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对传统水鼓舞的保护。对水鼓舞的记忆保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试行:

(1)根据传承人的口述,把有关村寨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水鼓节有关的知识整理成册,供有关研究者参考使用。把整个水鼓节的活动做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对外宣传使用。

(2)对每年传统水鼓节中的各项活动(水鼓舞、斗牛、斗鸟等)的状况进行实录,并刻录成光碟。

(3)对水鼓舞中的鼓点和苗歌进行单独录像刻成光碟,把各种鼓点翻译成通俗易懂的鼓谱,并把鼓谱和歌词内容整理成文档。

(4)把与水鼓舞相关的祭祀用具、鼓、舞蹈服饰(拿几套做样板)等进行集中管理。

而所有这些与水鼓节和水鼓舞相关的照片、光碟、文档、书籍、服饰等物质形式都可以存入村中踩鼓场旁边的“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民族文化陈列室”。一方面,让外来人员能很好地了解大稿午村各个年度的传统水鼓节状况,宣传了当地的民族节日,展现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把无形的文化遗产转换成有形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记忆。

(二)在保护中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时过境迁,水鼓舞的变迁发展也是必然的,如何在保护好水鼓舞的同时又能让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社会,我们就要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1.走向市场形成文化产业

自2007年至今,剑河县城在革东重建后就一直坚持“旅游富县”战略,把旅游业放在促进整个县城经济发展的第一位。旅游业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苗族水鼓舞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当地政府也有意把苗族水鼓舞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品牌。目前水鼓舞已成为剑河县城旅游接待、仰阿莎文化艺术节、商业演出等各种活动中的必演节目。而如何让水鼓舞一方面能走上市场形成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会受市场的冲击致使其传统的层面逐渐消亡。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实行:

(1)以水鼓舞的传承人为主,把村中闲置的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大稿午村民族文化歌舞队,专门表演水鼓舞,可以参加各种旅游、商业演出。

(2)对传统水鼓舞的改造发展注意度的控制。传统水鼓舞一旦走向舞台,就必然会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而进行重新的整合和编排,但不管如何改变,其原有的舞蹈属性和民族风格不能丢弃。

(3)歌舞队最好在当地村民们“文化自觉”的主导下自行管制,由政府协助管理并加以支持,实现政府投入与民众参与双管齐下,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歌舞队所得的经济收入,一部分作为队员们收入所得,另一部分可以作为歌舞队的团体活动资金,由专门人士管理,主要用于传统水鼓节中的水鼓舞活动,以这种市场运作方式所得的收入来反哺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可以减轻政府方面的资金压力,还可以调动当地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在大家的心目中,水鼓舞本来就是大稿午村的独有舞蹈,而水鼓舞一旦走向市场,就要更加注意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村民们才会更加认同本土文化,更加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更加自觉地去保护本土文化。

总之,水鼓舞走向市场,进入文化产业之流,遵循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理念,从商业表演的层面上看,虽然改变了其传统的形式和内容,看似是对传统形式的一种破坏,但如果以这种市场运作的形式来反哺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其实也就达到了大家所期望的双赢目的。

2.走进课堂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教育部和中宣部已启动了一个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把每年9月份定位‘传承月’,目的就是在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工作,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到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6可见,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国家所倡导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水鼓舞的现状来看,水鼓舞不仅以传统的舞蹈形式,也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形式被引入课堂。如何把传统水鼓舞合理地引入课堂,既在保护的同时,又能不断地去传承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试行:

(1)政府教育部门发挥其主要职能,积极倡导把传统水鼓舞引入当地的中小学课堂,开展普及教育,并广泛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要保护、怎么保护等问题,在青少年学生心中撒播传统的种子,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2)聘任水鼓舞的传承人为传统舞蹈教师,并发放聘任证书,按课时计算,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助。课程的主要内容以讲授水鼓舞的相关知识、教授主要舞蹈动作和鼓点打法为主。这样,一方面,既能让水鼓舞传承人在被授予聘任教师头衔的基础上产生一种自豪感,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又能在经济上给予传承人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水鼓舞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把水鼓舞引入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学。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被誉为黔东南的“生态学府、人才摇篮”。为传承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该校专门设立了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主要专业方向有苗族舞蹈、苗歌侗歌、芦笙等。在此基础上,如果把水鼓舞引入该校的苗族舞蹈教学当中,并且编进当地苗族舞蹈教学教程,不仅丰富了苗族舞蹈的教学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水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3.走向大众实现舞蹈全民化

剑河县城是新迁之城,从其建筑格局来看,凸显的是苗侗特色,从其旅游发展战略来看,主推的是苗侗民族文化风情,如果把水鼓舞引入社区,实行舞蹈全民化,并把这一集体项目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这或许将是剑河新城的一个主要特色。而从水鼓舞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全民舞蹈的状况极有可能。要真正实现这种舞蹈全民化的结果,还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号召各社区居民学习水鼓舞,可通过社区舞蹈比赛来促进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在全民舞蹈的氛围下,让外地游客真正能感受到剑河是“水鼓舞之乡”,并在剑河县城里,能见到众人齐跳水鼓舞的情景。其次,提高当地人们的“文化自觉”,只有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水鼓舞,这种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永久保持,水鼓舞在这一层面上的发展才会继续。总之,社会各界应注重这一群体项目,使广场水鼓舞成为打造当地广场文化品牌的突破口,成为展示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的美丽景观。在城镇化风行的当代社会,有效开展这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既让现代文化迅速流行,又让传统文化绝处逢生,进而促进人们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极力打造文化新城,这也是社会各界人士所希望的一种和谐状况。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3.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92.

3.马盛德.民间舞蹈普査重在发觉民间艺术的本真[J].中国文化报,2007.9.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17.

5.爱川纪子.《无形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7760).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2.

猜你喜欢
黔东南苗族文化遗产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遇见黔东南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诗书画苑
Tough Nut to Crack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