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换挡

2015-03-12 15:46麦宇旻
商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

麦宇旻

策划前言

吴敬琏说:“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国内洋溢着乐观的气氛,对30年中国发展成绩的展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窘境的对比,使人们很难接受对于中国现行体制和发展政策的批评。对于这种无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盲目乐观情绪,我感到不安。”

今天,吴老的不安正逐渐成为更多人的不安。随着GDP增速显著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面临“换挡”,国内的反思情绪也越来越浓重。尤其是媒体对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失落的二十年”的讨论增多,也从侧面烘托出人们的担忧:中国会否重蹈日本覆辙?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的崛起并非独一无二。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许多亚洲国家,曾经走过与中国几乎一模一样的路子。今天,中国换挡,某种程度上是否在重复日韩的故事?

GDP一直呈双位数增长,除了个别年份波动外,增长率几乎每年超过10%。

出口扩张迅速,几乎各个地区的出口量都是之前的十倍以上。

政府拥有强大财力,能够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速度惊人。

国内主要城市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都市。

读完以上罗列的现象,你一定认为这说的是中国吧?其实,这是大多数二战后崛起的亚洲经济体的特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GDP奇迹不仅发生在一片土地上。

今天,几乎每一个东亚发达经济体都完成了“换挡”过程。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无一例外地在某个时间点终结,日本在1973年,时值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韩国在1997年,时值亚洲金融风暴。GDP神话走下神坛,起飞转入稳定,经济结构质变,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出口拉动被内需替代,粗放型发展阶段一去不返。

就中国而言,从2011年GDP增速告别两位数以来,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增速逐年递减,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4%,第三季度GDP增速跌至近年来新低。同时,政策推陈出新,结构剧烈变化,产业新旧交替,企业兴衰斗转星移。

所有迹象和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超常态增长成为过去,历史掀开新常态的一页。

市场接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行各业冷暖自知。

楼市面临重大转折,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说:“房地产黄金时代已过去,迎来的是白银时代。”钢铁业全面过剩,钢企们每天一睁眼就增加负债6亿元。外贸寒风凛凛,第116届广交会参展人数、成交额双双下降。传统制造业艰难转型,民营企业家跑路增多。国内发生首例公司债违约,提示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一系列消息纷至沓来,都在为这样一个事实佐证——时移世易。有人称之为“拐点”,有人称之为“换挡”,还有人称之为“新常态”。

经济过渡期,最忌讳发生剧烈波动。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首要的难题在于如何避免经济的“硬着陆”。

简政放权,给市场松绑,无疑是一剂良药。

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刚结束的时候,“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仍然是一句比较抽象的口号,那么,到了今天,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的重要性才算是史无前例被抬升。

总理频频为市场松绑。2014年12月12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新一批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名单,这已经是一年之中的第三批了。至此,他在2014年年初“两会”上许下的“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的诺言基本实现。

审批一松绑,市场立刻大口喘气。效果立竿见影: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大增52.44%,注册资本大增99.76%,民间创业热情极度高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一定程度弥补了失去的部分GDP,支撑起经济大局,连李克强总理也感到意外,“原来以为通过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要有一个过程,实际上……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进发,加快改革与调整结构叠加的效果,超出人们的预期。”

简政放权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侧面反映出此前市场受审批“压迫”之深。此前有调查发现,一个投资项目在中国从土地获得到办好房产证,需经过10多家部门审批、30多个环节、盖100多个图章、经过272个审批日。南方某省一位民营企业家建一个港口,盖了400多个章。江苏一位大学生创业,办理营业执照,往返政府部门11次,仍然没有批下来。这让人不得不质疑,经过漫长的审批,原来瞅准的市场商机是否继续存在?

在旧常态下,政府投资拉动效果显著,即使没有最大程度调动市场力量,仍然有迷人的GDP业绩。但是,新常态下,政府投资拉动的效果越来越微弱,市场地位获得抬升。总理一年三抓简政放权,放活市场,营造社会资本、民营经济活力进发的氛围,可谓中国经济换挡、渡过难关的正道。

投资要不要跑?

相应地,另一问题凸显出来:换挡之后,中国经济还要不要政府投资?要不要刺激经济?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当时,中国政府迅速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实施了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一定程度遏制了经济下滑的风险。然而,到了2011年,“4万亿”副作用逐步显现,引发国内经济学家激烈讨论,核心问题是:GDP失速时,政府投资要不要登场?

2014年,国家发改委用行动给出了回答。截至2014年11月,发改委先后6次集中批复30个铁路和机场项目、3条特高压项目、1个港口项目,投资额超1万亿,在2014年结束前的倒数第二周,发改委又在两天之内集中批复8个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346.26亿元。

从官方的提法,可窥中央的心态。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言外之意,今后几年,政府投资不会销声匿迹,只是领域发生了变化。

对此,经济学界依然是百家争鸣,尤以林毅夫、吴敬琏的观点因略为相左而引人关注。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我国的投资在如何避免潮涌现象、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等也有许多改善空间,但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改为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显然是头痛医脚、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经济学界翘楚吴敬琏则主张“用强势政府海量投资支撑高速度增长的发展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

根据目前迹象,今后一段时期内,在“三驾马车”之中,消费的地位无疑会迅速提高,投资的地位却不会彻底抹杀。林毅夫反对政府投资在现阶段退场,他阅遍世界各发展中国家教训,认为:“从二战到现在,只有13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达到每年7%或更高,且维持25年以上。他们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市场经济或走向市场经济,二是都有积极有为的政府。从二战到现在,180个经济体长期陷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他们普遍的是,一段时间过度强调政府,一段又过度强调市场,在两者间不能平衡。”

或许,政府与市场永远互相需要,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不可能偏废其一。对此,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有绝妙的比喻:“政府和市场就像婚姻,而且是不可能离婚的婚姻。”

对外开放2.0

2014年不仅是“深改元年”,还是新一轮对外开放元年。

过去一年,外贸寒风凛凛,出口在上半年一度发生负增长,年中趋于稳定,年底再度告急,到了年末,商务部宣布将2015年对外贸易增长目标下调至6%。至此,出口作为GDP的“三驾马车”之一,已算是铁定“失速”了。

然而,在另一个层面,中国出口又喜气洋洋。

5月,中国铁建斩获尼日利亚131亿美元订单,6月,中国北车擒下菲律宾市场,10月,中国南车斩获马来西亚和印度的项目。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海外蔚然成风,世界瞩目,就连美国波士顿也采购了中国的地铁,墨西哥因复杂政治因素搁浅了中国铁建的中标结果,但有人预计墨西哥政府的第二轮招标仍难抵中国魅力,泰国总理巴育也着急了:“赶紧派相关工作人员到泰国去商量这件事情吧,我们等了很久了!”他在体验京津城际列车时说。

高铁成功走出国门意义重大。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过去,我们出口一个集装箱才能换回一台彩电。现在,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附加值超值!”传统制造业出口乏力,高端制造业奋勇接力,迅速弥补了失去的海外市场份额,不用多言,这分明有赖于中国拥有一位敬业的“推销员”。回顾2014年全年,李克强总理出访7次,6次提及高铁,被中国网友亲切地赞誉为“高铁超级推销员”。

高铁只是好戏之一,近两年,中国对外开放好戏连连。2014年7月,“金砖五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上海。10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共同宣布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一个星期后,中澳自由贸易区也完成了实质性谈判。12月,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区获批。至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构想的各种配套纷纷落地,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成形。

为何2014年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对外经济合作巨变?对此,一篇评论文章分析透彻:“中国的钢铁、水泥、玻璃、电力等富余而优质的产能,需要找到新的释放出口。如果放眼国际市场就会发现,许多国家面临着升级换代和改善交通装备与基础设施的艰巨任务,但却苦于资金匮乏。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需要寻找出口,使它以投资的形式得到增值。”

“借给朋友,让他们购买我们的产品和装备。中国输出的装备可能会使用几十年,被投资激活的伙伴们也将变成更有实力的购买者。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与单纯追求赚取外汇、把货币留在自己国内就算赢的旧式重商主义思路和贸易保护主义全然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大手笔惊动了西方世界,外媒惊呼:“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来了!”

马歇尔计划,指的是二战之后,美国对备受战争摧残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的计划,它对西欧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外媒看来,中国今天的“一带一路”与美国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此,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指出:“国际上总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工具,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为手段称霸世界,推行新殖民主义,一种是持支持态度,认为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区域南南合作、共享发展。”

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开展新一轮的对外开放,逐渐跨入对外开放2.0时代。它的眼光,不用再紧紧盯着服装、玩具、皮包、电子零件等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增长曲线,而是着眼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开放的格局,也不再仅仅受制于东部一隅,而是东南西北全面开放。

新常态,对百姓意味着什么?

新常态,不仅仅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宏观抽象概念,它同时细致入微地渗透进微观层面,影响千千万万中国寻常百姓家。

新常态下,百姓生活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此提醒广大百姓特别是所有经济人,过去十年政府主导的大投资,货币信贷大投放,资源能源掠夺式开发、皆大欢喜式、疯狂投机炒作式的增长模式的宏微观环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随之而来的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走低趋稳,投机炒作盛宴不在,泡沫被挤干,投资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过去了。无论是中国内地的普通百姓,还是海内外资本都不会像过去那样,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捞到超出预期的回报。”一篇文章如此评述道。

“广大百姓、投资者再用以前旧常态思维做生意、搞经营、进行投资创业办企业,绝对走不远、搞不好,没有出路和前景。所有经济人都要迅速转换思维观念,跟上中国整个宏微观经济大环境的转变,把精力放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实业搞实体上,放在技术革新创新上,从中获取稳固、持续性的经营利润回报。过去那种热衷于投资投机、股市房市里一夜暴富的神话将很难寻觅到了。”

面对新常态,需要平常心。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发明的名词,中国散去的是“非理性繁荣”,一切只是回归到最简朴的经济学原则。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还有所有的老百姓,都需要以更平和的心态,迎接全新的未来。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实施新作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