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旅游三十年

2015-03-12 07:34赵艳
商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旅行社景点青岛

赵艳

大多数80后和90后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年代:出门旅行要有介绍信,吃饭需要粮票,住宿是男女宿舍,火车票只要3块钱,景点门票只有1毛钱。现在,就让记忆退回到30年前,回到那个没有数码相机,用黑白胶卷记录旅行的年代。

80年代,旅游只是捎带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人会单纯地为了旅游而走,大家都是借着出差或结婚的机会出去顺便玩玩,”1980年结婚的沈建桐,就是在当年坐船去了上海。作为中国国旅(青岛)出境中心的总经理,他对当时的“蜜月游”还记忆犹新。

“30年前没网络,连身份证都没有,如果想出门,必须单位开介绍信才能买到车票。吃饭不但要带钱,还要换一摞全国粮票带着,否则连饭都吃不上。”除了这些,最让沈建桐感到不便的还有住宿。“除了投靠当地的亲戚朋友,就是住国营招待所,这也需要单位开介绍信,否则很可能被当地派出所当成盲流人员拘留遣返。”因为招待所都是4人和8人间,沈建桐和太太就只能各自住在男女宿舍。在上海期间,两个人主要逛外滩商店和去城隍庙吃小吃。“那时候的旅游还很单一,也没有旅行社接待,就是自己去景点走走,然后拍照留念,”沈建桐说道。因为当时老百姓收入不高,再加上物资匮乏,所以相机还是奢侈品。只有景点前的国营照相点才能拍照,然后写下地址对方就会把照片寄回来。至于买的东西,也多是亲戚朋友要求帮忙往回捎的紧俏物,像鞋子衣服,还有大白兔奶糖什么的。那时候,很多东西没有购物券是买不到的。这种计划经济年代颇受限制的出游,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旅游的缩影。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老百姓的旅游才稍有起色。据青岛市旅行社协会会长邢斌回忆,青岛市第一家民间旅行社——新亚旅行社,就是诞生于1986年的中山路上,这之前只有中国国际旅行社青岛支社这一类官办性质的旅社。新亚旅行社的前身还是新亚旅舍,因为地处最繁华的中山路,周边都是餐饮、百货和理发店,为了满足周边游客的需要,旅舍就帮客人租车做导游之类,这也是旅行社早期业务的雏形。在1985年青岛市旅游局正式成立以后,不断有新的民间旅行社注册成立,与此对应的是,很多由单位组织的员工福利旅游也开始兴起。

1990年以前,沈建桐和邢斌都带过这种单位组织的旅游团。那时候老百姓的收入都不高,很少有个人游。而一些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来青岛探亲、旅游的,也直接由当年的侨办指定官方旅行社接待。所以各个旅行社之间不用招揽游客,完全是计划经济没有竞争,同业间气氛很融洽。而当时青岛的旅游线路也很单一,可看的景点翻来覆去也就是崂山,栈桥、八大关这些。

邢斌是1989年青岛市第一批拿到导游证的,跑“崂山一日游”这条线很多年。那时候,青岛的人造景点基本没有,旅行社就专做“崂山一日游”这条线。邢斌一路给游客们讲解沿途经过的建筑,浮山、石老人等景点。导游词早背得滚瓜烂熟,每天干的活也很固定,上午爬八水河,游太清官,中午景区饭店里就餐,下午再爬爬山就开车往回走,每天上下班一样固定模式。一直到后来水族馆、海军博物馆这些人工景点开放,青岛的旅游线路才丰富起来。

90年代,出国游开始启蒙

对于今天40岁以上的精英阶层来说,港澳游和新马泰,应该是他们在踏上社会开始规划自己环球旅行人生的第一步。根据资料显示,1983年国家允许开展香港游,1988年泰国又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国家,所以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因私出国旅行,也多是参加新马泰和港澳的旅行团。

青岛春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温林,是当年最早赴港澳游的人群之一。据他回忆,当年办理港澳通行证的手续十分繁琐,除了要有户口簿、身份证,还要有单位证明,并经过派出所、街道审查盖章,才能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正式办证,这一圈跑下来没有个四五十天办不了。而且当时去香港是有配额的,如果超标了,再急的事情也只能等下一批。所以赴港旅游在当时是“贵族式旅游”,不仅办证难度大,而且报价昂贵,一般都要在上万元左右。在人均月工资才三四百元的90年代初,这种天价旅游团是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

1992年,温林带着一个由企业领导组成的考察团第一次踏上了香港的土地。用当年的话说就是突然来到了一个花花世界,看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景象与生活。和如今人们去疯狂购物不同,他们当年在香港是舍不得花钱的,因为当地物价太高,内地收入又很低,所以能买的东西很有限。如果没有地陪的话,大家在香港问路都很困难。有时候和当地人比划半天也是一知半解,最终往往通过写纸条才能解决问题。不像现在,你在香港街头随便问个路,对方都能用普通话解释得清清楚楚。

在泰国游开放后,沈建桐和温林在90年代初先后带团出国。那时候,基本都走的是同一个线路,即使购物行程以及自费项目也都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出国看什么都新鲜,总是在不停地留影拍照。

“当时的中国人还是挺自卑的”,沈建桐说道。1992年他带的新马泰旅游团也是以企业老总为主。因为是第一次出国,所以团员们都很谨慎,甚至有些底气不足。最让沈建桐印象深刻的是在海关安检时,其他国家的游客都被安排在了前面,他们却被故意留到了最后,而且当地海关对中国人的护照检查非常严格,来回审视,团员们也不敢吭声,只能默默忍受。如今往事重提,沈建桐仍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

“那时候出国没手机,跟家里也无法联系,只能发传真。90年代的泰国旅游就已经很成熟了,芭提雅,人妖表演,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但当年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跟现在比已经是天差地别了。”就像沈建桐所言,90年代是国民出境游的启蒙期,做出境游的旅行社只是少数。以他1992年带领的新马泰团为例,人均团费就要2.2万元左右,这么高的消费,让出境游在90年代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

不过在1999年,青岛人还是做了件轰动旅游界的大事。那年春节,青岛中旅联合青岛铁旅、青啤公司推出了内地首个港澳游专列——“青啤号港澳游专列”,开创了旅行社与名牌工业企业联手办旅游的先河。除夕一大早,当载着938名团员的专列准时抵达香港时,当地媒体竞相采访报道,称这是“内地第一团”。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出国旅游的人数也渐渐增多,尤其是从1999年5月1日开始的黄金周,更让人们看到了国内旅游的潜力。从青岛市旅游局一份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到,从1989年到1995年期间,青岛市注册在案的旅行社只有40几家,但到了2000年,这—数字猛增到了接近200家。

2000年以后,旅游变成生活方式

“从2000年开始,老百姓普遍有了旅游的意识。到了2004年,全民旅游的时代就开始了,”温林回忆道。尤其是从2006年到2008年,旅行社迎来了“散客时代”,大批的国人开始了每年1到2次的旅游。2008年到现在,出国游的人数更是突飞猛进。从青岛市旅行社协会刚刚统计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底青岛共有本地旅行社近400家,各大旅行社青岛分社100多家。

旅行社的快速扩张,以及旅游线路的不断丰富,也反映了老百姓对旅游概念的换代升级。对此,邢斌深有感触,“以前人们是为了旅游而旅游,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如今,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享受世界,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邢斌举例道,过去由于经济条件较差,不少游客都是“自带干粮出国去”,往往大包小包带着方便面、饼干。现在,早就不这样肩背手拎了,反而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财神爷”。而且出国游也早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了,很多队伍中经常可以看到银发一族。年轻人孝敬父母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物质手段,而是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很多子女请父母出游散心、锻炼身体,老人家也欣然接受这种“花钱买享受”的做法,而在以前,很多老人都会认为这是在浪费钱。

就像此次采访中很多旅游从业者所说:过去的旅游,仅仅是因为好奇和见世面而走。如今,旅游却是随意随心,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订制的一种生活。传统意义上的观光,已经转变成了休闲度假。人们不再在乎出去看了哪些景点,走了哪些地方,更加强调休息和放松的质量。在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中,得到真正的身心放松,这才是旅行的真谛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旅行社景点青岛
出国游走错机场 旅行社依法担责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旅行社人才开发机制探讨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青岛明月申牌?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