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登报捷讨口彩

2015-03-12 01:19徐文宁
中国收藏 2014年11期
关键词:捷报王选休宁县

徐文宁

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度下人才辈出,科第连绵遗留下来的与科举有关的印刷品为数不少。印刷方式也多样,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捺印、铅印和油印等多种形式。本文所示图1至图5,便属于科举浮票、捷报、喜帖类印刷品,它们见证了古代维护科举至公之制下的印刷技术,和“人才当义取”的思想进步与制度发展。

环环相扣

图1至图5是科举用于各个考试环节的浮票、联登、捷报。现简要介绍如下:

图1 清安徽徽州休宁县童试王选府取三试联登 单墨色雕版印刷,长28厘米、宽14厘米,黄粗纸。图案形如圭,四边加丁字空心花边纹,内分上下两框。上框墨印“联登”二字,下框墨印和墨笔填写内容为“一都八图 第 名 王选 坐 号”,另有“府取、三试”二方朱文长条印加盖于“联登”二字中间。左下方有一双行朱文长印,内容为“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官报林茂森发”。

图2 清安徽徽州休宁县童试王选府取覆试联登 单墨色雕版印刷,长25厘米、宽12厘米,黄粗纸。图案形如圭,四边加丁字空心花边纹,内分上下两框。上框墨印“联登”二字,下框墨印和墨笔填写内容为“一都七图 第十六名王选 坐 号”,另有“府取、覆试”二方朱文长印加盖于“联登”二字中间。左下角盖双行朱文长印“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官报林茂森发”。

图3 清安徽徽州休宁县童试王选院取入泮联登 单墨色雕版印刷,长25厘米、宽12厘米,黄粗纸。图案形如圭,四边加丁字空心花边纹,内分上下两框。上框墨印“联登”二字,下框墨印和墨笔填写内容为“乙都八图 第 名王选 坐堂东十二号”,另有“院取、入泮”二方朱文长印加盖于“联登”二字中间。右下角加盖一方双行朱文长印“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官报林茂森发”。

图4 清安徽徽州休宁县生员王选提督学政拔取联登捷报 单墨色雕版印刷,长28厘米、宽14厘米,黄粗纸。图案形如圭,四边加云纹花边,内分上下两框。上框墨印“联登”二字,下框墨印和墨笔填写内容为“捷报 贵府相公 王 名选 奉 提督安徽学院大人朱试 拔取堂东十二名联登”。右下方有一长条双行朱文印,内容不清楚,局部为“□□官报金印陈相”。

图5 清休宁县童生王选浮票 单墨色雕版印刷,长10厘米、宽6厘米,黄粗纸。内分上下两框,上框墨印“浮票自行揭去发案比对”,下框墨印和墨笔填写内容为“休宁县童生 王选 坐号堂东十二号”,另有满汉对照朱文“休宁县印”加盖于“王选”名上,浮票上方加盖两方骑缝关防朱印,纸本品相保存完好。

图1至图4四份纸本文物,品相保存都非常完好,并且在票单上方大致同样的位置上有装订孔一对,可推测不是王选本人也是其家族人对王选这一段经历的珍藏佐证。

何为“联登”

“联登”这一文头格式究竟是什么?是用在什么场合?搞清楚这个对鉴赏文物很有必要。

查历史文献,可以见到许多有关联登的词汇。如一榜联登、兄弟怀才联登、兄弟联登武场、春秋两闱联登甲第,亦或如同乾隆年间大余县戴第元与其兄弟并两个儿子联登进士,且次子衢亨状元及第,旷古少有,耀祖荣宗的五桂联登。我国科举取士时代,读书登科美称为“折桂”。自唐代以来,凡父子或兄弟叔侄联登科甲的家族,有的称“双桂”、有的称“五桂”,六兄弟皆登进士第则号称“六桂联芳”,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美事联登。如此之多的联登,哪个与我们要找的图1至图4的“联登”词义有关呢?让我们先看看“联登”与科举捷报的关系。

捷报是科举时代报告考中的喜报,也叫捷音。有叫“报子”的差役,专门打听考秀才、举人、进士等的籍贯、居住地址。得到录取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四处向秀才、举人、进士等家中或其亲属报喜。用黄纸加誊写红字作报单,写着“捷报贵府大少(老)爷×××高中秀才(举人、进士)第×名 指日高升”。有人打报锣,有人拿报单,家人则备酒席招待报人,并送优厚的红包。

古代“报子”给秀才、举人、进士报捷,靠的是“都图”。都图起源于南宋,由北宋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组织演变而成。每保画一图,将田畴、山水、道路悉数绘制,并以居民分布其间,表明人数、姓名。再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以此为“都图”,成为事实上的乡村区划四至的地图。

不过,遍查“报子”给秀才、举人、进士的报捷上,并无半字“都图”痕迹。而图1科举“联登”里出现了“一都八图”的都图区划,表达的是休宁县某若干个保甲组成的“一都”中,第八保甲户籍管理体系中有个叫王选的考生。而这种报单上的信息,正是“报子”要获取的途径,所以,民间的捷报与官报在这里就有了鉴定区别。

不过,我们发现图2同样是休宁县童生王选,却出现了“一都七图”的差错。此差错明显是官方的誊写错误,因为图3上的“一都八图”本想起笔写成“乙都八图”,后将“乙”的起笔重重加粗改为“一”。如果是考生填写的话,那么就存在冒籍顶替嫌疑了。明清科举时代,在童试与乡试中所实行的是分区定额与原籍应试原则。比如,状元韩芡本籍为江苏苏州府长洲县,少时曾冒籍嘉定入学而被除名。

据图1至图5史料记载,休宁县王选是通过童试三级考试,又加每级复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获得了入泮“秀才”功名。

图5浮票,是考生在领取考卷的同时,官府预先贴在卷上的一种可揭下的票单。票上预先写好考生的座位号,考生领到卷子后,找到自己的号位,在浮票上写好自己的名字,交卷的时候自行揭下,等发榜的时候根据浮票上的座位号,去找榜上的自己。

有的考生没有揭下浮票,不论是故意还是疏忽,评卷官都要加盖一个“不揭浮票”的小戳,作废卷处理。因为古代童试为保证评卷公平,杜绝考官与考生私通关节,首先采取的就是浮票录名制。此制度使考官只能看见考卷内容,而不见考生姓名。为保证公平,生员在入学前需要连续考县﹑府﹑院三级,每级考三场,第三场前的发草案(发榜)皆以考生坐号为准,最后一场发榜才公布考生的真实姓名。那些生员入学前称童生﹐童生入学经三级考试合格,才有入学资格﹐俗称“秀才”。

图3“清安徽徽州休宁县童试王选院取入泮联登”,这里的“入泮”指的就是入学。相传古代官学校门前有半圆形的水池,名“泮池”。清代童生经院试录取后便进入府、县官学,叫入学(进学),也叫入泮。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古称秀才曰措大,谓能措大事也,而天下之能措大事者惟相,故又呼秀才为相公。” 图4“清安徽徽州休宁县相公王选提督学政拔取联登捷报”便是一例。

县试主考为知县大人、府试主考为知府大人,而院试则由朝廷委派的学政大人主考。院试学政又名提督学政,每省各一人。据《清史稿·四卷》记载:“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各带原衔品级。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因为需要主持武举考试,便加了武官头衔。生员经院取入学后,并非以读书课业为主,其主要任务在于参加岁﹑科考试,以取得乡试资格,这就有了“拔选”资格考试。图4便是提督学政主持下的拔取联登捷报。

通过对清代安徽徽州休宁县相公王选一路县、府、院试的录取捷报,不难看出这“联登”实质是官府发送的成绩报告单,其词义与官方勉励学子继续努力“连连登科”的吉祥用语不无关系。《说文·耳部》:“联,连也。”所以也与明清时期讨口彩风俗有关,它寄托了人们在吉利话中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期望在接到报单的同时,借“联登”这一口彩预示未来的考试连中三元、登科及第。

这种祝愿在民间捷报中,就如同落款处有“指日高升”一样,只不过“指日高升”在这里不是文头,而是被巧妙地用来作两位“报子”的名字,一个叫指日、一个叫高升,为的是讨个好彩头。因此,“联登”这一口彩作为科举时代成绩报告单的文头格式,被捷报用语使用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捷报王选休宁县
小小班干部
——王选
还能是谁
中国流动科技馆在黄山休宁县巡展
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是啥样的
捷报
和治友德 盛夏捷报
游休宁县齐云山
最后一滴雨
休宁县野生树莓的调查与产业发展建议
现代政务中心广场特色景观的营造分析——以休宁县政务中心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