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摘 要:苗族歌谣是苗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作的,是苗族民族文化的体现。苗歌恰当地使用众多修辞手法,使得歌词更加鲜明生动。首先,苗歌从声腔上看,多位高腔、平腔、流水腔和坳腔,曲子结构也比较完整。其次,其使用表达辞格多种多样,例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和双关等;再者,苗歌抒发情感丰富多彩,其中与历史、人文、环境等都有紧密的联系。经过漫长时光的洗礼,苗歌在修辞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关键词:苗族歌谣;声腔;辞格;抒发情感
民族歌谣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早在人类文明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歌谣已经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相传下来,成为一种口头创作。苗族歌谣的发展不单单代表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更多的是社会文学的发展,是对整个社会历史、政治及民俗文化等反映。苗歌多是对日常生活、个人情感、社会发展等事物,使用生动的语言、美妙的音调歌诵出来。苗歌中巧妙灵活地使用了各种修辞,增加了歌谣的情感色彩。歌谣的特征明显,具有节奏感、乐律感等形式,可以被歌唱或吟诵。苗语中称苗歌为“骚雄”,[1]春秋战国时期的《离骚》则是屈原在熟悉苗族习俗和巫祝神话的基础上,借鉴苗歌格式创作的,可见苗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一、研究内容
(一)苗族歌谣简介
罗荣宗《苗族歌谣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出版社》,1984年)对苗族歌谣的起源、分布、歌谣形式等做了介绍。书中讲述苗族歌谣流传各地,主要在湘西的古丈县、泸溪县、吉首市、保靖县、花垣县及重庆、湖北、贵州等地,这也是我国苗族人较多的地区。在罗义群的《中国苗族诗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全书中记录到“苗族是一个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民族,但是这个民族却有比较完整的发展史。这个发展史……而是通过诗歌口头一代代向下传唱”。这说明苗歌多通过抒发情感或记载历史等,歌谣在苗族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
贺吉军《苗族歌谣文化》(《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阐述了苗族歌谣因地区有别及语言的差异,形成不同方言区独特的特色,使得苗族歌谣在其语言、声腔及词汇表达上都因地而异,比如广西东部的苗族歌谣,比较不讲究平仄;广西西部的苗歌多偏重押脚韵,长短句间隔交替[2];贵州东北的苗歌多强调旋律和曲调。这些不同的特点展现了苗族歌谣的音乐特质和丰富的特征。另外,该文章论述了苗族歌谣的不同分类方式,根据歌谣歌唱题材可分为爱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仪式歌、儿歌等。根据歌谣语言体裁可分为五言体、流言体、七言体、长短句体、说唱体。
(二)苗族歌谣的修辞规律
周兰《论修辞手法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下)》,2012年第七期)对修辞手法在少数民族歌谣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其中包括对苗族歌谣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特点。陈日红《广西苗族歌谣研究》(《赞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2014年)对苗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进行了阐述,通过列举不同苗歌歌词,说明修辞手法在苗歌中的规律。胥奇《苗族理辭语体特征研究》(《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年)对苗族歌谣中使用的修辞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实例证明。马云芬《民歌语体特征探究》(《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5年)对苗歌的常用修辞手法进行论述,并对比其他民歌的修辞使用,分析苗歌中修辞运用的特点。王竹青《湘西苗歌的创作手法初探》(《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对苗族歌谣创作时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并论述苗歌在修辞运用上形成的特有艺术风格,其规律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由于不同地区的苗族使用自己的方言,于是形成了苗歌的语义修辞,主要的辞格有比喻、省略、复叠等等[3],增添了歌谣表达的内涵。第二,即使同一省得不同的苗族方言也有语音上的差异,这就使得不同的苗歌使用独特的语音修辞,主要有押韵、双关、谐音等等辞格,巧妙地增加了苗歌的音韵感。第三,作为少数民族的苗族,其方言和生活习俗的独特性造就了苗歌的意境修辞,在歌谣中主要以比拟、夸张、设问等修辞展现,这就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听着置身于美妙的氛围中,尽享天籁之音。第四,苗歌多出现的章句式的修辞,例如排比、比兴、反复等,为歌谣拥有诗情画意而提供方法。苗族歌谣运用这些修辞形式多样,有的辞格单一出现,有的却是结合使用,还有的并列运用,丰富了歌句的张力和美感等。
(三)苗族歌谣的修辞现象和表现力
苗族歌谣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比拟、比兴、夸张等,下面对这些修辞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其使用的艺术魅力。
第一,比喻。张金莲《湘西苗歌的韵和润》(《艺海》,2015年第1期)中在论述苗歌韵律和歌声圆润的同时,也阐述了苗歌的比喻修辞,其举例中苗歌《他的傻笑》:“他愚蠢无比的外表, 像是肉馅的大汤包谁都想咬。”[4]歌词中将长相丑陋比作被咬的肉包子。《财鲜情歌》:“哥你就像河中的鱼儿,我妹长得好漂亮,就像蓝天的彩虹,就像鱼儿戏浪头……”歌词中将哥哥比作鱼儿,漂亮的妹妹比作彩虹。昭伦《完胜苗族歌舞》(《风景名胜》,1997年第1期)列举苗歌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手法,比如《离别》中将“送别”比作“太阳下山”和“过寨的月亮”。《单身情歌》中将思念比作“疼痛”等。这些歌词都采用了比喻修辞,使情感或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更加具体。
第二,排比。苏义生《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2013年)论述了排比手法在民歌中的作用和使用特点。李薇《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贵州大学文艺美学》,2007年)中提及苗歌多次用到排比手法,例如《蛤苗之神》:“猪蛤在歌唱,那片大地在摇晃;猪蛤在歌唱,那片天穹在震荡;猪蛤在游荡,那条沿途有死伤。” [5]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苗歌的表达效果。
罗义群《苗族情歌与《诗经》情歌比较》(《作家》,2009年第20期)中阐述了苗族歌谣中将排比修辞手法叫做“嘎霞”[6],解释为汉语的故意拉长或者重复词语。排比歌词在情歌歌唱时,句子声调有缓又快,有紧有松;有时像潮水般豪放汹涌,有时像溪流般缠绵起伏。比如“加尼加尼调久加了,假如我,假如我也是个妹子;回到家, 回到家收拾裙予;收拾,收拾那柜底里的衣物;要我,要我跟在你的后边行。”,“嘎霞”修辞的使用增强了所抒情怀。
第三,比拟。李薇《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7]也对比拟修辞的苗歌进行引用,比如《激情飞扬》:“古城新歌,唱醉了南国天堂。”《海葩歌》“天没见亮雄鸡咯咯叫,催人早起快干活……”。这些比拟修辞在歌谣中的应用,使得所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情感更加丰富。
第四,比兴。胥奇《苗族理辞语体特征研究》[8]论述了比兴修辞在苗歌中的运用,其使用使表达更加鲜明,表述人或物更显现。比如《细细摘来细细收》:“桐树结籽弯枝头,条枝头头满山沟。两人啦协同摘一株,细细摘来细细收。”采用了比兴修辞。
第五,夸张。花老虎《湘西苗歌研究》(《音乐研究》,1994年)论述在苗歌中运用夸张的修辞,令听着印象更加强烈。比如《海葩歌》:“金元银宝滚滚来……”;《打柱撑天歌》:“现在有金柱,现在有银柱,撑天撑得住”。再如,《单身歌》:“想阿妹瘦得像根柴……”,由此可见,向爱人述说心中极度思念,通过夸张修辞表达的情意更加浓厚。
苗族歌谣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情感表达和音乐造诣上都更加丰富、生动、有渲染力,同时也极度表现了歌谣的艺术气息和音乐魅力。不仅在苗歌语言表达上鲜明生动,哲理深邃,熠熠生辉,同时也显现了民族特色和歌谣与人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研究方法
(一)资料文献法
陈日红《广西苗族歌谣研究》(《赞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2014年)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苗族歌谣修辞研究领域进行资料查阅,并对最新理论和动态进行收集整合,文中共参考国内著作163篇,国外著作28篇,学术论文71篇,报刊杂志2篇。另外调查了相关资料,了解苗族分布的湘西、广西、贵州等地的苗歌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这些不同地区的修辞使用习惯,并附录多首苗族歌谣歌词翻译。胥奇《苗族理辞语体特征研究》[9]翻阅了《湘西苗族调查报告》[11]了解到在对苗族调查的记录中有44首歌谣来讲述苗族的婚嫁、宗教、时政、历史等方面。该文章对陈国钧教授有关苗族文化的资料进行收集,阐述黔东苗族歌谣多以五言体为特点,偏向于情歌。通过资料文献法,从查阅的文献、论文等资料中汲取对开展本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的理念、制度、方法、技术、思路等。
(二)田野调查
巴略,王秀盈《苗族文学概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使用田野调查法,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材料,使理论思维和理论构建符合实际,具有现实性。该书以文学发展作为理论框图,结合实际阐述了苗族歌谣及其修辞的进步和完善。杨汉先《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记录了贵州苗族的很多经典故事,为研究提供实际指导。
(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既通过收集大量苗族歌谣修辞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又对其进行宏观的描述、阐释。其中,收集的资料中,杨廷著在《苗族情歌中的修辞初探》[10]中收集了大量的苗族民歌,主要是来自于《少数民族民歌研究》,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四)对比研究
王承祖《黔东南苗族侗族音乐概论》(《远方出版社》,2009年)选取不同民族的民歌,分析对比其在研究方向的特点,使得研究结果更加清晰深刻。周兰《论修辞手法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下)》,2012年第七期)分别比对藏族歌谣、羌族歌谣、彝族歌谣和苗族歌谣,探索不同少数民歌使用的修辞差异,以及同一修辞在不同民族歌谣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为探讨苗族歌谣修辞问题提供借鉴。
结合上述,苗族歌谣修辞研究的方法非常多样,随着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对其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归纳与演绎研究、描述与解释研究等方法。所以,对苗族歌谣修辞手法的研究领域需要更广泛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日红.广西苗族歌谣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2014,06.
[2] 候天庆,田穗. 苗族歌谣内蕴之民族文化心理蠡测[J]. 青年文学家,2013,03.
[3] 田穗,候天庆. 贵州西江苗族民間歌谣内蕴之民俗事象管见[J]. 贵州民族研究,2011,04.
[4] 巴略,王秀盈. 苗族文学概论[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5] 陈国钧. 贵州苗夷歌谣[M]. 贵阳:贵阳文通书局,1943.
[6] 何圣伦. 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 西南大学.中国博士论文数据库,2011.
[7] 李薇. 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2007,05.
[8][9]胥奇. 苗族理辞语体特征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
[10]杨廷著.苗族情歌中的修辞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