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的融合与疏离

2015-03-12 09:25肖寿林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肖寿林

摘 要:书法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状态,是书法家人性与神性的融合与疏离,这种疏离与融合间的距离,就是书法批评想要完成的事情,书法批评的语言生发方式,呈现出书法作品的后意义。本文通过对这种书法创作与批评的间性的阐释,寻求书法批评的审美精神。

关键词:书法批评;间性;书法审美精神

我们用“悲伤”来要表达的最深刻的意义,实际上用“悲伤”这个词也不太准确,其实这个事情本身并不让人悲伤。因为一个人,他在做于己无关却关心到人心所向的一种状态时,是不存在悲伤的。什么叫做人心所向呢?就是这件事情不是大家都觉得对,而是它放映了人的一种道德和思想,他在人之所以作为人的这样一个层面来关照这样一个事情。就比如说从我个人来说,当然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来做有关于我自己的事情。比如我要出本书,我要评职称。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做这件事情一直有两种矛盾,这种矛盾就是第一我不想做成我自己的事情。因为我想做成我自己的事情,我做成我自己的事情的时候,這个时代的观察者来看你做的事情时,你的情怀、境界就不在了。一个很有权利的人,他可以说什么话就是什么话时,他说的话就被他的权利取消在他的话里了。两者就抵消掉了。但是如果你没有权利的话你会发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那要做的事情又不能做到,这两者矛盾。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不矛盾,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当你用权利去做这件事时,你会发现他没有意义。因为你的行为,如果说身体语言的书写就是一种书写状态的话,你用你的身体书写着跟你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的这件事情。

这就是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就是无论你选择做和不做都一个自知的状态,明知这种矛盾和不得已,但又不得不去做。这个最难。

在书法当中,如果我来做王羲之的书法批评,首先要讲的就是韵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第一,韵一般的人讲,韵是什么?从文字学的基础上进行。评它这个韵味是什么?韵味是声音外化到一种物象内化到书法的这种状态之中,包括在绘画当中。所以叫做气韵。韵实际上是韵和气韵的状态,是声音的一种状态。那么,我来讲的话就说这个矛盾实际上就是在王羲之书法里面表达出来。它既重视去做什么,发现什么都没有意义还愿意去担当还愿意把字写下去。那个时代的人他明明知道事情做了没有意义,但是他又发现他还是向往着一定会存在着更大的意义。所以他在书写的过程中他是很认真的,但那种认真里面又暗含着一种极度思想上的解脱状态。如僧人问古德,狮子用全力扑兔用的是什么力?他回答是不欺之力。其实王羲之是选择了技或者是小道这个层面来实现一个最大的东西。

书法的批评,在今天的学术状态之中,我们往往是寻找一种工具去评价书法艺术,评价书法这种形式。当然书法批评也可以从创作的角度上去谈,从欣赏的角度去谈,或者是说从其他的形式的语言状态上去谈。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其实都可以。那么最终的一个状态还是要还原到书法的那个本源是什么。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对人本身的意义,或者说书法这种小技,其技虽小但通道的这种本源的生命价值。王羲之的书法从社会学的意义来谈就是人生的状态。你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实际上王羲之《兰亭序》到处都是这种语言。比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个天地之心追回到本源,就是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这种关照的情怀。我想魏晋的时代“韵”一定是这样的情怀,有担当的,它贡献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魏晋的“韵”到后来宋人的“意”有差距,就在于宋人的“意”已经放弃了这种担当,只剩下自娱了。在当代书法批评中,所谓的书法批评是指向于这种创作的。

书法批评的功能我也把它分作三类。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应该一分为二。用西方的方法还是一分为三吧。第一种书法批评的功能应该说就是为了创作服务的。其二的就是为了誉美,对写书法这个人的赞誉。一种不指向作品指向人,但这种人跟我们前面说的那种人不同。这种是小人。要提出一些意见或是建议。就是直接抬高这个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功利的价值。第三种呢,应该是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去接近书法的作品。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接近这种书法作品或者说创造出另外一件作品。就是这件作品和那件作品同等在一起的状态。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可能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看见一副好的作品就像看见一个好的文章,自然就会发出感叹。这种感叹成为语言文字的感叹,就成为书法批评的状态。第二种我想更好一点,通过这个作品,去感悟到这个人的心理状态,或者是达到这个人。基本上也就是这三种。

最终回归到生态回归到人的那种状态的批评。对人的状态进行反思,让它既成为一种关照方式,也成为一种表达方式,如此才能抵达批评基本的真诚。但这种大的生命情怀的关照不是想有就有的,它是从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生长出来的,就像我们能感觉到周围有很多聪明的人,但这个聪明与胸襟没有任何关联。甚至一生想要达到都很难,也就是说不是看透了也不一定放得下的。参透就放下的人理上是通了,但是情感上放不下。

每一个人只承认也就可以通达。要承认人是有情感的,要承认这种状态。放不下,不可能放下。只有你承认放不下这种状态,那你就随处遇到一种事情你知道你放不下。要么你就不沾染,要么你就自知之明。自知自己是不可能放下的。一个人能放下,能把自己牺牲出来做一点事情,他也是需要担当的。人都有一个超越于人的部分,是这个部分挽救了人。这是人的另外一面,也可是说是一个神性的高度。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非常干净的神性的高度。同时也要承认肉体的在。

只要是肉体就会有需要——物质的需要。所以我说关心一个人的话就关心他的肉体。精神那个太飘渺。那么回到书法批评的话就是回到书法的本身。所有的东西都要从细节的角度入手,从形式里透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