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王子的金苹果该给谁

2015-03-12 09:25李计瑜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李计瑜

摘 要:“美”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件事物美不美?这个在古希腊的史诗里就被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困惑着许多人.古往今来,无数智者尝试就这些问题给出确定的答案,却并不能使人人满意.本文试从历史上的一些美学观念入手,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尺度,并提出审美的方法。

关键词:美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审美尺度

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里,记载了神话故事“不和的金苹果”,据这则神话所述.英雄阿基琉斯的父亲结婚时,邀请众神参加婚礼,唯独没有请不和女神,这位女神生气了,有意引起一场纠纷。当婚礼举行时,她在宴会桌上投下一个金苹果,上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当场就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的争夺.大家决定让特洛伊王子宣判,那么特洛伊王子的金苹果该给谁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审美尺度的问题。

一、美的问题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要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 [1],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上加以探讨。童庆炳在《“美在关系”说新探》的讲座里总结到,美的问题一般有三个对象层次:

美的对象,如北京很美,西施很美;美的素质,如美是对称,美是平衡,美是多样化的统一;美的本质,这是美的根源,涉及到了哲学。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美学问题大讨论思潮中,出现了以下“美的五说”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是事物的典型性;美是主观的,”尔未看此花时,花与尔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感受与对象的客观存在才构成了美;美是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是评价,只有在评价者和评价客体之间产生价值性之后,美才出现。

西方对于美的观念主要有三种。狄德罗认为,“组成美的就是关系”;康德认为,“审美不涉存在,只涉形式,因而不涉厉害”;黑格尔则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些美的观念,包含着个体的价值判断,很难说孰对孰错。朱光潜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殊途同归地替中国新文艺开发出一个泱泱大国”。可以说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们的美学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尺度

马克思的審美尺度认为,审美是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审美有赖于主体审美能力的形成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2]。冯友兰在《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一文中指出:“何谓意义?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审美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促进审美活动的不断发生。同样面对着醉翁亭的山水之景,宴会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的只有欧阳修,说明游人和欧阳修的主体审美能力间存在差异.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理。

(二)审美有赖于客体存在的差异性

首先,要承认客观世界的差异性也是一种美的表现.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事物仍会引起人的共鸣,表现出整体性的风格差异。俄罗斯地大物博,作家视野开阔,多有《战争与和平》这种史诗.而日本身处小岛,更多的关注人,《四月物语》这类短小充满人文气息的作品层出不穷。另外,主体在面对不同的客体时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苏轼在面对奔腾的长江时,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词,而面对皎洁的月亮时,则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婉句。

(三)审美有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说:“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这里的实践包括时空心境中介和历史文化积淀两部分。

同样处在寒冷的冬天里,岑参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白居易的《卖炭翁》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马克思的巨大贡献之一就在于指出,“人首先要吃饭、穿衣、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然后才能够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尚活动。” [3]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进一步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实现了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天寒地冻快被死神带走的时候即使出现幻影,也是先看到能让自己暖和起来的火炉,再看见自己最亲爱的奶奶。你能要求这时候的她想到的是雪花很美吗?显然不科学。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尺度,本文认为,审美活动应该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并不断提高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能力,开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角度,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获得审美的愉悦。

回到题目上来,特洛伊王子应该把金苹果给哪位女神呢?是赫拉、雅典娜还是阿佛洛狄忒呢?这个答案,我们必须审慎考虑,否则极有可能会像特洛伊王子一样,引发一场特洛伊战争来。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著作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6 第42卷,第166 ~169页.

[3]陆贵山,周忠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2007(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