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笔墨符号

2015-03-12 07:51刘泉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摘 要:山水画中点景在山水画中占有比重微乎其微,不像笔墨、设色、构图、意境一样被人看中,而正是这小小的点景却在画面中起到画龙点睛、定立乾坤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点景的分类、发展和其审美特征来分析这一特殊的笔墨符号。

关键词:点景;点睛之笔;以小观大

山水画中的点景作为画面中出现的特殊笔墨符号,成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点,可以理解为小、少、简之意,点景,顾名思义在画面中所占比重不大,只起到点缀、映衬的作用。别看这小小的“陪衬”,仔细推敲,它在画面中却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再加上这小小的点景作映衬,很可能使画面锦上添花,妙趣横生,更加耐人寻味。相反,如果好的作品,其点景失败,不能定立乾坤,导致全盘皆输。

可以说山水画中的点景可以给观者呈现“可观、可游、可望、可居”的真实感受,为画面境界的提升起到了妙笔生花的作用。

一、山水画中点景的分类及象征倾向:

纵观中国传山水画中的点景部分大致可分类为五大类:

(一)点景人物类

可以说点景人物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点景之物。从山水画发展之初,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开始,人物作为山水画中的点景之物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山水画始终,并一直延续至今。

点景人物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山水画作品中。

它常以官员宴游、体现民间百姓劳作、耕种、高士行旅歇息、载舟渡水、孤舟垂钓者、文人义士促膝长谈、读书、饮酒、赏菊、抚琴等等形式出现在山水画作品中。

①以官员宴游的方式呈现

唐朝宫廷画师李思训、李绍道父子,善长作青绿山水,用重彩的形式表现盛唐时期的富丽堂皇,他们创作的画作中常出现皇宫贵族的车马仪仗畅游山水的景象,其中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呈现的就是在长松巨木掩映下,有士人在游春赏景的点景人物。他的另一幅代表作《明皇幸蜀图》中点景人物描写的就是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难四川,人马在蜀道中行进的场景,其点景人物、车鸾刻画的细致入微,可以说其中的点景人物是画面叙事的主题,也是成功的点睛之笔。

②以体现民间百姓劳作耕种的方式呈现

以这一类点景人物出现在山水画中的作品很多,现存上海博物馆的《闸口盘车图》中描写水磨磨面、舟车运输等劳动场面,同时还描绘了官吏管理的情景,很好的将山水画与人事活动结合在一起。

③以高士行旅歇息的形式出现

五代时期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在画面正中三分之二出矗立雄峻的大山,壁立千仞,顶天立地,一泻千里的瀑布下,山路边淙淙溪水和山路上描写的一队驴队缓缓地行旅在山间,其点景人物的出现真实的映衬出北方山川的壮美,让观者仿佛在静默的山野中能听到驴蹄的行进声和潺潺的流水声。

④以载舟渡水、孤舟垂钓的形式出现

这一形式的点景人物的出现也是很多的。五代时期的董源著名的山水画《笼袖骄民图》中描写的是金陵一带的山川,在曲折隐现的江水中彩灯高悬,用彩舟戏渡作以点缀,刻画数十人身穿白衣联臂列位,擂鼓呐喊,仿佛载歌载舞,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其另一幅作品《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的是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期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社,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凸显平原辽阔的江景。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在画面中画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中一人坐一叶扁舟身子前探,手持鱼竿在风浪中独自垂钓逍遥自在的场景,给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不尽联想。还有元四家之一的吴镇,是个画渔父图的高手,他的山水作品中常常出现一蓑衣草笠独坐小舟,在江中垂钓的点景人物,来自喻自己踌躇满志、渔隐漂泊不定的人生经历。

⑤以文人义士促膝长谈、读书、饮酒、赏菊、抚琴方式出现

明代文徵明的《春深高树图》中点景人物画的是文人墨客促膝长谈的景象,《真赏斋图》画的是主人与朋友在斋中鉴赏书画古物的场景。明沈周的《夜坐图》中画的是失眠的一人对烛端坐,思考问题的情景。元代王蒙的《春山读书图》、《夏日山居图》等等都是以这一类点景人物出现在画面中的。

(二)建筑点景类

山水画中点景除去人物点景,建筑类的点景也是常见的一类,《芥子园画传》中说“凡山水中有堂户,犹人之有眉目也。”黄宾虹画作中常出现村落、屋舍作点景装点画面,清代龚贤也喜在其空山密林中画村舍民居坐落在画面中,来表现山水间的可居可安。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画中没有人迹,却常出现“空亭”来装点画面,表现空寂、孤冷的画面意境。

点景建筑标志着山水画经历自游观山水到隐居山水,也是山水画由工到写转型的转变。

(三)点景车马、动潜类

宋代时期小景山水的出现使一些山水画家着意描写富有抒情诗意的小景,用禽鸟活动作为画面的点缀,受到贵族士大夫的喜爱。如:宋初画僧惠崇《春江晓景》。点景动物类在山水画中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无尽的生机。

(四)点景舟楫类

在界画中常见精致的楼船,来表现皇家出行的浩荡。在文人画中常出现结构简洁的帆船点景,来表现孤介绝尘的意境。扁舟也是常出现在文人画中的一种,其形象用笔勾勒十分简单,常寄托文人向往的自由空间。

(五)桥梁古道类

桥梁是根据山体的形态而建,“绝涧陡崖以桥接气,最不可少,凡有桥处即有人迹,非荒山比。”在山水画中可细分为木桥、石桥等。

(六)杂什器物类

杂什类包括了几案、书桌、书卷、长椅、草席、垂钓的渔具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还能点醒画面、丰富画面,使画面生动自然,打动观众的心灵,给人一种亲和力。

二、山水画中点景的审美特征

(一)形态性

山水画中点景的形态性是其最基础的一种审美特性。从山水画诞生之初,以叙事为目的,画家不注重人物、山石的比例,造成“人大与山”、“水不容泛”,而随着山水画的发展成熟,其创作目的成为画家寄托思想、展现审美意识开始,山水画中的点景在画面上位置得体,大小适宜,其形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反映真实山川到抒写画家精神世界的手段。因此,我们不难从山水画点景的形态发展中看出其重要的审美价值。

(二)符号性

山水画中的点景部分在画面中占具的尺幅决定着其符号性审美特征。它们像是画中的眼目,小巧而精干,很能说明问题,点景虽小,却可以小见大,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影响整个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中的点景作为一种特殊的笔墨符号,“于一笔两笔之间,删繁就简”呈现宛然天成之趣,或流露在林泉间、或呈现在寒林阔江一叶扁舟之上、或体现在雅士捧读的书卷中……贯穿在整个山水画中,为山水画的发展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符号性和空间遐想的审美特征。

(三)象征性

从魏晋时期儒道思想影响着各个时期的绘画美学开始,在社会各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内部斗争越演越烈的情况下,被带有“清静”、“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所代替,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从宋代以后各个朝代,那些政治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无力施展的文人士大夫选择罢官隐居,借山林之景来畅快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白,而那种可观可行的山水形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抒写形式,从而他们在山水中添加的点景正是他们表现其自身内心深处的自省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总之,山水画中的点景是一个有趣的話题,它在画面中对比其伟岸的苍天大树、层峦叠嶂的山川和宽阔的江面更显得渺小不堪,但画面中正是有了它们的装点和映衬,使画面定立乾坤,天趣宛然,使山水间突然有了可居可游的神往,反映了山水画家自我审美和精神诉求的真实写照。山水画中点景的出现不仅是画家自我精神世界的替代者,也是精神神往、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

本文只是对山水画中的“点景”进行了浅显的探析,只是想表达这一特殊语言符号——小小的点景,在画面中所起的不容小觑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宪金.历代山水画点景图典.西苑出版社,2005,9.

[2]卢辅圣.山水画名家技法图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6.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4]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泉,西安美术学院文学硕士毕业,现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