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口不语,贻害无穷

2015-03-12 02:12荣蕾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哑巴典故篇文章

荣蕾

<哑巴礼赞>是周作人创作的一篇小品文.这篇小品文以其独到的思想内容和适宜的外在形式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首先该文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2.贴近现实,.纵论时事,联古谈今3.深刻思想,独到观点.其次该文在论证中同样有着三大特点:1.丰富的知识容量.文中大量用典,无论人所共知的息夫人传说还是杨珲惨遭腰斩的故事,不论"猩猩能言,不离禽兽”抑或金古良<无双情>中的诗句,都彰显出作者深厚而又令人钦佩的文学功底.而这些典故的运用更有其文本或者说论证意义/2.贴切的比喻.首先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比喻就是”哑巴".这个比喻有着多重含义,既表示在恐怖政治氛围明哲保身的中国人,又表示这种万马齐喑,人人自危的政治气氛.其次在全文的小段落中,作者通过用典故来比喻某些人.3/本文的语言幽默,通俗,随意而又考究底蕴丰厚.同时善于运用文言文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这篇文章看似零散却有着自己独到而且严密的行文逻辑.第一节作者先引用两个可以形成对比的俗语,来引出下文。第一节先说哑巴并非残废而只是不说话而已。最后得出哑巴不说话只是为了少一事。而即便不说话也与基本生活需求无碍。第三节作者细致讨论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的缘由,并举了大量的例子。第四节讲述因哑而得名的事例进而突出不说话的人身上多半有着悲剧。最后几节以《无双惜》来表明作者对世界不公的愤慨,并引用孔子的“邦无道,危行言逊‘来展示作者敢于说话的勇气,”其犹行古之道也瑀“。

战士之心,针砭时弊

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往往会有人说两人的行文风格几乎没有任何类似之处。读毕《哑巴》,我会认为我找到了足以反驳他们的证据:这篇文章虽不及鲁迅杂文的激扬,但也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凸显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在《哑巴》中周作人对世事的愤慨并不像其兄那样直接,而是在含蓄朴素的语言中隐含着对某些人的讽刺。如以哑巴的嘴。。。只是不说话罢了“。开头的一段陈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作者首先提到了哑巴的嘴没有残废,但只是不说话这句话以暗示的手法表示人们三缄其口是因为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而接下来的论证看似是在写人嘴巴不说话于用处上并无多大损伤,但其实旨在批驳缄口不言的现象。如果仔细阅读是可以看出来的,如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古言的引用和关于类人猿说话是否引来天尊的长叹的陈述都潜藏着作者的不平。而第三节更是充分体现了文章关注时事和否定性强的特点。作者谈及新近发生的湖南少女因读《落叶》而被枪决的事件,用了”不可思议“”其奈之何”等字眼,不再含蓄温文而是以极强的不平愤慨,表达对黑暗统治的不忿。而接下来的论述则更显出作者的‘民本“反专制‘思想,如‘几千年来受过这种经验先民”“几千年来看惯此事的茶馆”贴上勿谈国事“这得以重复的几千年便表达了作者对长期实行的专制统治的恨意。而”为世楷模,声闻弗替“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技巧。

深刻思想,独到观点

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作者对于民主自由的呼唤和对勇敢精神的赞扬,对怯懦卑琐的鄙夷。

而当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正义民主的呼唤更有他对社会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如‘哑巴虽苦于说不出话,盖亦自有其乐,或者且在吾辈之上可知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观点。对这些缄口不言,明知不语的人的心理分析十分到位。而第二节对嘴的三种作用的分析更是独有作者的一番风格,嬉笑怒骂中自有严密的逻辑,思想的火花。而第三节中的‘一说话,话中就含有臧否即是危险这个年头儿‘这句话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表明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洞悉。而作者所举的例子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我爱你就是含有我爱他或不许他爱你”‘观点独到,思维活跃‘盖无知,唯说其好坏,终不甚妥,故以一笑了之‘9独特观点,人情练达。在这些论争中可以清晰看出作者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入独到的思想观点,而这令文章独树一帜。

丰富博学,比喻贴切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典故与名人名言,并用他们成功佐证自己论证。如作者援引荷兰威耳德医生《圆满的结婚》的第八章中关于“接吻的种种都以香味触三者为限”。这句话成功过渡到作者下一部关于哑巴不能言实在不需要的反讽上。而对古人名言‘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的援引以及对仓颉造字这一传说的叙述,更把作者对闭口不言,明哲保身行为的鄙视厌弃。而对杨辉《报孙会宗书》典故的引用则凸显了社会的黑暗不公。而第四节中对中西两个典故(历史,文学的引用则表明了沉默者命运的悲剧性。而对汉末隐士焦先的引用以及对<无双惜>的描述则进一步把作者论点缓缓托出。最后对孔子话语”邦无道,危行言逊“的引用则令结尾更具哲理性。

贯穿全文的最重要比喻就是把三缄其口不问时事的人比作哑巴。这个比喻很是精妙。因为这些人与哑巴有着共同特征:听得见,看得见,想得到,只是不说而已。而哑巴归根到底还是有残疾的,因此便把作者观点引出:闭口不语的人是有病的,不论这种社会是源于社会还是起于历史。而在文中还有三处并不明显的比喻也颇为精妙。一是作者谈及嘴的用处一吃饭二接吻三说话。这三个功能其实是在对应这三种人生责任与权力:一物质生活二感情生活三言论自由。作者把三种功能并列,就是表明言论自由简单地讲就是说话的权利是与物质感情生活同等重要的。而下一句话就又是两个比喻哑巴的嘴原是好好的,既不是缺少舌尖,也并不是上下唇連成一片。这个比喻是说那些明哲保身的人本身是可以发表言论的,也有足够能力去对时事进行评论,但他们就是不敢不屑不愿去说。而下半句”那么他如果要吃喝,无论番菜“或是”华餐“都可以尽量受用,绝没有半点不便则是对闭口不言而左右逢源的油滑之徒的讽刺。他想借此表达的是社会的不公-——缺少正义感的庸碌之徒却因此得到了财富和地位。那么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用他高超的比喻与丰富的知识容量而形成别样亲切而又易懂的论证风格。

幽默亲切,底蕴丰厚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作者别具一格的语言。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是很具幽默感的。这种幽默不仅仅是逗人一笑那么简单,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笑谈人生,看破世事的智慧。因此这种幽默也可以被称为旷达。而亲切则是作者在论述过程当中并没有给人一种俯视之感。但尽管该文语言亲切却并没有给人以世俗之感。这就是作者的古典文化底蕴在起作用。全文随处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或者且在吾辈有嘴巴人之上,未可知也‘且字的运用十分得体表达了作者不动声色的讽刺。再比如文中大量半文半白句式的运用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如然而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世界,其奈之何哉”以及结尾哑巴其犹行古之道也与‘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独具一番风味,令人百看不厌。

可以说,这篇文章以‘战士之心针砭时弊,又用贴切的比喻和丰富的知识容量来表明他深刻思想和独到观点。而他的语言又十分亲切幽默练达,独具文化底蕴。因此这篇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值得欣赏。

猜你喜欢
哑巴典故篇文章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哑巴狗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父子俩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哑巴老师(三)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留守的哑巴等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