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平 张仁川 仇颖 代培方
摘 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发病时常伴有严重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在心理护理运用治疗性语言干预是消除AMI患者不良情绪的主要方法,可以让患者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使AMI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康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AMI 心理 治疗性 语言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53-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大部分的心肌梗死是发生在冠状动脉的病变所引发的血栓形成或持续性痉挛所导致的,致使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缺血性坏死[1]。AMI是临床上最为严重的冠心病表现之一,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加之AMI患者急性发病时常有持续性压榨性濒死样胸痛,所以患者常产生严重的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急性心梗的发生发展也受心理因素影响,有关AMI患者的心理护理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治疗性语言干预是指护患的沟通过程中,起到辅助治疗、促进康复作用沟通语言。针对收治的AMI患者急性期的心理特征,临床护理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临床治疗方法和行为外,还要明确AMI急性期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监护室护士要从整体着想,开展心理护理,有效的语言干预,进行“治疗性”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保证整体治疗效果。
1 AMI患者急性期的心理特征
1.1 正性心理特征[2]
(1)期待转归型,对医护人员非常信任和尊重,能积极配合治疗。
(2)眷恋欲望型,对亲人的眷恋和求生欲望很强烈,服从治疗。
1.2 负性心理特征
(1)恐惧焦虑型[3],大多患有急性心梗的老年患者并多种慢性疾病,情况较为复杂多变,再加上缺乏对自身疾病的治疗认知,入院观察治疗时普遍存在焦虑心理,甚至有些病患伴有度焦虑状态,心理上形成一种“就要死了”的恐惧感,焦虑症状表现为沉默不语、心事重重乃至多语多疑等,情绪颠簸极不稳定,对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等造成不良影响。
(2)孤独忧郁型,这类患者大多是无子女或者早年丧偶,经常有一些文化层次不高,性情古怪,爱发脾气,思想上放不开,对疾病的转归期待很强,却又担心出现万一现象,或是给家人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成天闷闷不乐。
(3)过分执拗型,该类患者即使是在疾病状态下,仍难以割弃入院前的一些不利于治疗的行为,不愿接受医院安排的治疗及相关的制度管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规劝,固持己见,有强烈的自尊心,容易发怒,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更有甚者是退休的老干部乃至领导。
(4)要求过度型,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过高,如,要求护士24 h床旁关照。
2 不良心理因素对AMI急性期的影响
2.1 不良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机制
主要的机制有:(1)神经内分泌学说:在情绪上出现慢性应激、焦虑乃至抑郁从而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亢进,加快了机体交感活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率变异性消失、压力反射功能异常等。(2)血小板活性学说:聚集在心肌梗死中的血小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良情绪极易引起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从而使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功能得以蔓延,促进AMI的发展。有资料记录到AMI患者患病前期,有烦躁、紧张恐惧等不稳定情绪者,可导致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电机械分离,心脏骤停。情绪不稳定可引起心脏组织复极不一致,高浓度儿茶酚胺可增加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促使细胞内cA-Ⅱ浓度以及钙离子内流得以增高,可通过后除极引起室速;还会造成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缺血,加重室性心律失常。情绪不稳定加上用力屏气或肌紧张,会使血压升高,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导致心脏破裂,乃至心脏遽停。
2.2 不良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AMI患者经常在无任何思想准备下,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烧灼样疼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主观感觉有濒死感,加上急性期要求绝对卧床休息以及监护室陌生的环境、众多医护人员及过多的抢救设备,使病人认为自己的病情很重,而产生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张力的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由于疾病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病人的自控能力下降,加之急性期患者需要住进监护室隔离,减少探视,患者长时间见不到家人朋友,往往会对家人及医护人员要求过高,患者变得更加敏感、易怒,稍不满意就大发脾气或烦躁,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荷。多数AMI病人往往有多年的心脏病史,在经济上、生活上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病人对治疗的希望信心不足,会出现消极、忧郁;会产生对疾病严重后果的担忧,特别是有些患者原来的生活态度中就有消极悲观心态和认知的曲解,因此,更容易对治疗信心不足,导致患者从心理上就不积极应对,影响治疗的效果。
3 “治疗性”语言干预对AMI急性期患者的作用
在与AMI急性期患者沟通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语言起到辅助治疗、促进康复的作用[7]。AMI急性期病人病情危重,心理压力大,往往会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并且发病3 d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7 d内,医护人员应从病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运用治疗性语言干预,同时AMI出现严重并发症一般均在发病几天内,故“治疗性”的语言干预在早期是患者渴求的。有研究表明治疗性语言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的起着关键作用。治疗性语言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出现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降低不良心理情绪对心肌梗死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在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同时还能够同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治疗性语言干预应该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一项基本措施。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AMI起病突然,病人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除应按医嘱立即给予止痛及镇静药物,同时应给予安慰、关心、尊重和体贴;把AMI患者的心理反应和患者看作一个整体,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消除不良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AMI急性期的抢救成功和后期治疗都有很大帮助。治疗性语言沟通可以让患者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保持稳定、平静的情绪,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其恐惧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按医生的嘱咐卧床休息,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杰.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 任爱红,魏金玲,何卫红,等.CCU急性左心衰58例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106-107.
[3] 尤蕴.CCU急性心肌梗死38例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32(12):89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