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分析①
——以湄潭县为例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刘赟 朱梦梦
美丽乡村建设是打造新农村的方向和目标,而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只有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旅游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为美丽乡村提供建设经验。本文综合分析湄潭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促进湄潭县美丽乡村的建设。
湄潭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旅游 发展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乡村旅游发展所具有的环境优化功能、经济发展功能、文化交流、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契合。湄潭县在贵州乡村地区较有代表性,本文对湄潭县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优、劣势分析,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在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湄潭乡村旅游发展途径。
湄潭,地处贵州省北部,属遵义市,县境内共有15个镇,人口有50万,总面积1864平方千米。南北向狭长是其地形特点,平均海拔970米。岩溶地貌与常态地貌交织分布。森林覆盖率达60.8%。也因其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生态良好,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云贵小江南”。近年来,湄潭大力发展以“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载体的乡村旅游。2008年,湄潭县委围绕茶区建设黔北民居新村,形成了“万亩茶海、核桃坝、田家沟、十里桃花江”等观光旅游风景线,打造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湄潭县目前有乡村旅游接待点80余处,农家乐60余处。此外,湄潭县还有“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湄潭县的村落度假休闲游、生态农业观光游、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体验游等特色乡村旅游日趋兴盛,“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品牌魅力不断彰显。据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湄潭游客达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2013年游客1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65亿元。
2.1 区位条件优越
湄潭县是326国道、204省道和杭瑞高速、黔北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县境内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油路,形成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网络。交通区位条件的优越使得湄潭县的可进入性增强,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湄潭县城距新蒲新区仅40余公里、距贵阳200余公里、距重庆300余公里,三处车程时间分别为30、120和150分钟。杭瑞高速、326国道、204省道及在建的道安高速交汇于湄潭,已规划建设6个下匝口。其中,途经7省19市41县(市、区),全长3404.1公里的杭瑞高速和途经7省20市50县(市、区),全长3052公里的道安高速,涵盖了沿线50公里范围内的国土17万平方公里、人口3850万,GDP总量1.1万亿元,由此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等,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去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规划建设的攀昭黔铁路自西南向东北横穿湄潭,占地17.1亩、总投资1790万元的沿江渡港口(位于石莲镇,距县城约63公里)竣工投用,年旅客吞吐量近67万人次的遵义机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机场至湄潭轻轨纳入市“十三五规划”,湄潭的海陆空立体式通道网络正加速形成,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全市仅有、全省少有。
2.2 旅游资源丰富
湄潭是遵义东线的旅游中心,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体说来,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无与伦比,主要分布在湄江河流域和326国道沿线。其中以省级湄江风景名胜区最为典型,它集雄、奇、秀、险于一体,主要包括天门峡、野猴谷、神龙架、琴洲等自然景区。此外,还有国内最大的鬼斧神工天生桥群和喀斯特地貌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湄潭人文旅游资源也毫不逊色,县城范围内的人文景观及茶文化景点多达55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湄潭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属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和遵义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和西来庵,属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和茶海生态园,属国家3A级景区;永兴古镇,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西部茶海为贵州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另外,还有浙大西迁历史博物馆、贵州高原西南茶城、茶乡文化广场等。
2.3 旅游气候环境宜人
湄潭县地处北半球低纬度的云贵高原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雨量较为充沛,气候十分温和,一年中无霜期有2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141毫米。独特的气候为湄潭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个格外舒爽宜人的环境。
2.4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湄潭置县,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地方特色文化多姿多彩,有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傩文化等。湄潭县拥有秀丽的风光,有着“云贵小江南”的美誉。此外,这儿还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天门峡、仙谷山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文庙、天主教堂等人文旅游资源。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在湄潭办学7年,为茶乡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是精神”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使湄潭县发展乡村旅游极具优势。
湄潭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旅游六要素的不健全及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湄潭县在饮食、住宿方面发展较快,但同时存在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小、水平低,缺乏高端特色主题型酒店等问题。在旅游旺季,湄潭县难以接待大批量的游客。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湄潭大酒店、温泉大酒店、芸香宾馆、黔茶大酒店等酒店入住率达到100%。过夜游人数达2.53万,酒店的供应量明显不足。在行、游方面,湄潭的出行、游览虽然方便,但部分道路、景区缺乏相应的导览标识,旅游公交系统不完善。在购物方面,缺少大型特色商业街,购物点较为分散。湄潭特产如南方嘉木茶叶籽油、茅贡米、百年湄窖等有很高的价值,但存在不方便携带,缺乏特色包装等制约因素。且湄潭特产在湄潭县各地价格质量良莠不齐。在娱乐方面,湄潭相应的娱乐配套设施不完善。景区内大多以传统观光浏览为主,而在农家乐,游客能娱乐的项目就只有钓鱼、打麻将、唱歌等项目,不能满足当代人求新、求异的需求。
3.1 旅游产品知名度低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促销手段,导致湄潭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较低,辐射范围小。许多旅游景点开发较晚,名气较小。如在携程网上搜索“湄潭旅游”没有相关信息,在去哪儿网搜索“湄潭旅游”显示的结果也只有“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和“湄潭国际温泉大酒店”等少量信息。目前最高级别的景区是4A级景区,且景区景点较为分散,增加了游客的出游成本,致使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3.2 缺乏旅游相关专业人才
湄潭县共有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当地农民构成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主体,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比较看重短期利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营管理差、服务水平低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形象。此外,当地居民对自身的文化了解并不深入,如当地农民对茶的栽培很有经验,但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却十分肤浅。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也难以把握旅游市场,缺乏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湄潭县乡村旅游规模小,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人才问题成为影响湄潭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
3.3 竞争与外来文化的威胁
湄潭县和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竞争很激烈,如凤冈的茶海之心旅游、桐梓的避暑度假游等。如果湄潭县的乡村旅游没有进一步发展创新的话,就会被其他地区所取代。湄潭县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但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也给当地文化带来了冲击。湄潭县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置若罔闻,“求是精神”愈来愈不受重视,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变得浮躁,都开始追求所谓的都市文化,缺乏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4 环境污染
旅游业并不是真正的“无污染产业”,旅游业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城市居民的大量进入,湄潭县的旅游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如游客在景区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物等。部分景区景点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在风光很秀丽的地方修建了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景观。
4.1 大力改善旅游配套设施
加强湄潭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对新开发的景区,各项配套设施工作要一步到位,如做好景区的停车场、旅游公厕、观光车、步道及旅游商业街的规划开发。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建设旅游公厕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因素,应适当增加女性公厕;建设娱乐设施时要考虑到年龄差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建设相应娱乐设施。政府应加大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上的财政投入,并利用企业投资机会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湄潭县乡村旅游开发中,不断完善住宿、餐饮、道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在交通方面可开通乡镇之间的专线旅游公交,不仅可以方便游客到各旅游目的地,也方便当地居民出行。在道路两旁可栽种观赏性植物,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住宿方面加快高档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建设,同时鼓励农户改造自家住房建设家庭旅馆。目前,湄潭县乡村接待设施还不完善,还存在房屋老旧、线路老化、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对此,可采用政府扶持与经营者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对改善接待设施的经营者进行适当补助,对农户贷款提供优惠政策,给予农户资金方面的支持来改善乡村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湄潭旅游,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不断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良性循环。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
虽然湄潭县对乡村旅游也有宣传,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乡村旅游的影响范围并不广泛。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贵州与广东及其周边省市联系更加密切,大量的游客被贵州秀丽的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但这些游客大多只到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等知名景点游览,对湄潭县几乎一无所知。如何吸引外省游客来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湄潭进一步发展的重点。要加大对外宣传“中国茶海·休闲湄潭”这一旅游品牌,对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利用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牌、网络等媒介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如在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投放形象宣传片,拍摄纪录片如茶文化、浙大西迁和红军在湄潭等来宣传湄潭县的乡村旅游。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如车站、高速路口等地设置广告牌。为湄潭县选出旅游形象大使,形象大使可以由名人担任,利用名人的光环效应为湄潭县的乡村旅游进行宣传。特别要注重网络宣传,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携程、去哪儿网等知名网站的合作;另一方面创建自身特色网站。借助旅行社进行宣传促销。向游客免费发放精致的旅游宣传册或小纪念品来进行宣传,提高游客对湄潭县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利用游客口碑进行宣传和节事机会向外推销乡村旅游产品。
4.3 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
湄潭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涉及到管理、规划、营销、文化等众多领域。因此,必须有一支精通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专业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经济补贴。湄潭县应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对当地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本礼仪、经营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培训机构发放相关教材给旅游从业者,并对培训内容定期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要形成政府支持、社会赞助、群众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可定期请专家团进行讲座,组织相关人员到发展乡村旅游成熟的地区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4.4 加强乡村旅游相关部门的管理
政府应重视对乡村旅游的监管。工商、旅游局、税务、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对饭店、餐馆、旅游景区等的检查监管力度,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以增强游客对湄潭乡村旅游的满意度。湄潭县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可向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专门为乡村旅游服务的网络体系。成立当地旅游协会,协调管理当地乡村旅游相关事宜,如负责宣传、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处理顾客投诉等。
4.5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湄潭县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和综合效益。越是“土”、“野”,发展乡村旅游就越具备上风。湄潭县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开发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走湄潭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吸引游客为目标,打造知名乡村旅游品牌。除了要加强乡村旅游的劳作性、娱乐性等,还要有教育性、追忆性等,以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如使游客亲身感受茶乡各项活动,如采茶、参观茶叶制作流程、野外探险等。湄潭应充分利用“中国茶城”、“茶乡休闲度假游”、“浙大西迁文化”的优势,发展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4.6 增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营造传统优秀文化气氛,乡村旅游最主要的是保持乡村性,如果乡村性消失,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要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必须增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湄潭县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三军”(红军、文军、茶军)文化优势明显。要从青少年入手,弘扬湄潭传统优秀文化。可以开设学习“三军”文化的课程,定期组织实践活动等。只有使更多的居民从乡村旅游中受惠,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湄潭县居民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目前,湄潭县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欢迎的态度,要增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使文化的弱势地位发生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得发展湄潭县的乡村旅游。
4.7 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在我国的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自然资源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经刻不容缓。湄潭县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湄潭要大力宣传可持续旅游,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不顾后果的开发方式,不仅是为了当代人,更是为了惠及湄潭县的子孙后代。
湄潭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强大的基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环境得到了保护,更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也使得乡村发生了内在的变化,乡村特有的文化得到了保护,村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更重视其美丽乡村的建设意义;通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更能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富民强国的深刻含义。
[1] 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
[3] 袁媛.福州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1(04).
[4] 杨金丹,方益群.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
[5] 黄成林.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F590
A
2096-0298(2015)11(c)-109-04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14QN008)。
刘赟(1981-),女,汉族,贵州遵义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会展旅游与地方旅游方面的研究;朱梦梦(1990-),女,汉族,河南洛阳,本科,贵州贵阳万豪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