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海,湖南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汇、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郴州古称“林邑”,是一座以森林、矿产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城市,境内地貌以山丘为主,水面较少,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近3/4。然而正是这样一座山多水少的城市,通过全面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民生福祉,正由“山城”加快向“山水名城”蜕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丘陵城市治水兴水之路,创造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郴州样本”。带着对“郴州样本”的关注以及背后故事的好奇,记者近日专访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瞿海。
中国水利:郴州是一座“山城”和“林中之城”,却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大书特书“水文章”,成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这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瞿海:将“林中之城”建设为山水名城,是全市上下的共识,也是郴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郴州实际,加快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提出这一目标,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顺应百姓呼声。古代郴州有一句非常有名的顺口溜——“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发疟疾)”,讲的是过去郴州山高路险、水道不畅、瘴疠横行的景象。尽管通过近几十年的改革建设发展,这些现象已彻底改观、一去不返,但这句谚语在今天的郴州依旧妇孺尽知。为什么?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世代郴州人心中一直留存的缺憾——没有大江大河,缺少好水靓水。此外,郴州还是“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由于粗放无序开采,给生态环境特别是水体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重点矿区周边,安全饮水都不能有效保障,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对水环境进行全面治理。
二是顺应自然规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态环境的品质,水与空气、土壤、森林等要素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水生态直接影响着综合自然生态的变化,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握好水生态这一关键环节。郴州虽然水域总面积相对较少,但降水充沛、江湖密布,站在区域城镇群的角度看,郴州城市的水资源分布更具特色,郴江、东江、舂陵江等主要河流以及东江湖、欧阳海水库、仙岭湖等湖泊,完全可以形成大江大湖、大水大绿的格局。同时,东江湖被列为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为郴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顺应发展潮流。一方面,从转型发展的角度看,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做好水的文章,更关系资源环境的保护、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人们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是推进转型发展的需要。郴州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点,在这方面理当先行先试,走在前列。另一方面,从区域城市竞争看,水也是一座城市灵气、活力和品质之源,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虽无河港,但可以通过做好城市水文章,以此放大郴州的区位、交通、生态、文化等综合优势,提升城市品质,确保在区域竞争中显露优势、脱颖而出。事实上,这些年我们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和通关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已经成为全国内陆少有的“无水港”城市。
中国水利:郴州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又是怎样结合自身实际,对开展试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的?
瞿海:郴州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无大江大河,自古以来,被贴上“缺水”的标签;降水分布季节性强,水多易涝,水少易旱;地表水聚集不明显,但地下水资源,包括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矿业经济一度开发无序,水体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因此,郴州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水多”——雨季、汛期山洪易发多发;二是“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旱涝季节性交替发生;三是“水脏”——主要是重金属污染。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推进转型发展。我们从2012年起,就在湖南省率先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主要思路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统筹推进水与山、水与绿、水与城的融合,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从战略上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宜居“山水名城”,实现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2013年郴州被列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我们力争2016年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到2020年把郴州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好了两个方面:
一是坚持“六化同步”。雨洪资源化:兴修水库、闸坝、人工湖泊、地下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恢复河流及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水系网络化:打破流域水系分割,将互不相通的江、河、湖库串联起来,以丰补欠,相互调剂,优化水资源配置。城市海绵化:拓展公共绿地,推广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控制、利用雨水径流量,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解决“逢雨必渍”“逢雨必灾”等“城市病”问题。水域景观化:将水与安全、生态、文化、艺术、经济、环境有机结合融合,打造一批“可近、可观、可游、可闲、可留”的亲水平台。工程生态化:广泛使用生态新材料、新工艺,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治理系统化:统筹考虑水的人文属性和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坚持“六措并举”。把河湖“搬”过来:实施“引江入仙”“引郴入燕”“引东入郴”等水系连通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日供水规模30万t的东江引水工程,加快向滨水滨湖城市迈进。把江河水“拦”起来:在郴江河城区段通过修建10座雍水闸坝,建成王仙湖、爱莲湖、苏仙湖等一批水景观公园,打造了一条21 km长的风光带,特别是城东新区的金田湖,通过开挖废弃尾矿库和河道滩涂,建成为城区靓丽的湿地公园。把降水“蓄”起来:根据郴州市山丘区河流的特点,通过在城区上游河道修建控制性蓄水工程,将降水蓄起来。把水系“串”起来:利用工程措施,创造条件,把相邻或相关的河流、水库串连起来,打通水系。让地热水“活”起来:用好“中国温泉之城”的金字招牌,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温泉旅游度假目的地。让污染水“净”起来:将湘江保护作为水质污染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一大批水环境保护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水利:近年来,湖南省将湘江保护治理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力争将湘江打造成为东方的莱茵河。郴州地处湘江上游,是湘江保护治理的重要阵地,如何协同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与湘江保护治理工作?
瞿海:古话说: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郴州有3条支流汇入湘江,是湘江的重要源头,也是湘江保护和治理的主战场。把郴州境内的水环境治理好、保护好,无疑可为湘江流域水生态安全构建起牢固的“源头屏障”。从另一个方面讲,湘江流域郴州市境内流经面积达到1.5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7.15%,在郴州市境内湘江水系的水资源总量达到154.47亿m3,把湘江流域郴州段的水环境治理好、保护好,郴州水生态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因此,从本质来看,抓好湘江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东江文化广场
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湘江保护与治理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并将湘江保护工作列为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重点抓好了三十六湾和陶家河、甘溪河、翠江、东河、西河等重点流域,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畜禽养殖行业规范退出等工作。同时,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深入实施“青山、碧水、净土、蓝天”四大工程,为水生态环境加快好转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
中国水利:郴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两年多时间,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
瞿海:通过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名城·美丽郴州”的总体目标,水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基本构建,“青山为屏、河流为脉、山环水绕、城水相依、林水相亲、水绿相映”的城乡山水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城乡重点水域和重要滨水区已经建设成为堤防安全的防洪带、风光秀美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一是水资源管理更加科学严格。通过建立“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水资源实现科学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动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二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加强。目前,郴州森林覆盖率达67.71%,江、河、湖、库等水岸林木绿化率达91.68%以上,湿地保护率达67.97%;东江湖、九龙江、龙华山等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快。三是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一批以防洪、城市供水第二水源、生态调水、灌溉、应急水源为主要功能的骨干水库相继完工,东江引水工程等8处城市供水工程顺利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系统和防洪排涝保护圈加快形成。2015年开工建设的莽山水库,总库容1.43亿m3,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2015年计划开工的27项水利工程之一。四是水环境整治与保护不断加强。全市重点工矿区和200余座尾矿库成功复绿,建成柿竹园、宝山2个矿山公园。入河废水达标排放,主要河流和重点水域水质达标,以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养殖污染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五是水景观更加优美。通过“移城就水”“引水入城”“依水造景”,建立河湖连通、山水相依、自然优美的水生态景观系统,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岸绿、景美”。六是水文化更加彰显。东江湾水文化博物馆、四清湖水生态科技园和秧溪河水文化公园等水生态文化载体顺利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全社会公众水生态价值意识、水生态忧患意识、水生态责任意识进一步树立,爱水、亲水、节水、护水氛围日益深厚。
中国水利: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郴州将如何借力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瞿海: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浩大,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惠及百姓,需要巨大的投入,需要破解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改革。中央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为郴州未来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方案的有关要求和部署,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统领,以有效机制为保障,把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是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城镇群”发展方向。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是郴州的区域性城镇群,也是湖南基础条件最好、发育最充分的区域性城镇群之一。郴州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城镇群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也在城镇群。我们将以统筹城乡为抓手,按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核两廊四极多节点”和“六大体系”的总体布局,通过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组团的发展,呼应交通、城镇的发展,加快融城步伐,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创造郴州城镇群建设的独特模式。二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做好项目的包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大胆运用城市运营、资本运作的理念,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投入提供保障。关键是管理控制好沿河两岸土地。西河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原来到处是尾矿、小冶炼厂,寸草不生,经过治理,建成湿地公园,两岸的土地市值大幅度提升。西河治理荣获国家住建部颁发的“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三是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分割,打破“九龙治水”的怪圈,打破部门的既得利益,把资源和力量聚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四是探索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扎实抓好全省生态红线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严格保护和科学配置水资源。积极探索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加快建立包含水生态文明发展指标在内的绿色GDP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