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蕾
陈人杰将自己全部身心埋进西藏这片高山厚土,这位汉族援藏干部将20年援藏的厚重历史绵藏于诗歌,《极地放歌中国梦》以最微小的风物最真实的情感,将援藏这一大主题挥洒得细致动情,举目神州,整个领空为之嘹亮
一位援藏干部、证券公司高管,政教、法律系、EMBA毕业,中国首个股民党支部的创立者,诗人,援藏组歌《极地放歌中国梦》16首组歌的词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徐志摩诗歌奖获得者,2010年诗刊社诗歌中国青年诗人奖头奖获得者,2014中国全面小康杰出人物获得者……这么多毫不相关的身份,金融与诗、企业与公务员、哲学与法律、管理与文学、金钱与信仰,陈人杰仿佛活在对立和矛盾之中。
与陈人杰的采访约在一个午后,当时他刚刚结束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手边放着一本卡夫卡的书。一个硕大的行李箱早已被整理好,等待出发。来去匆匆的紧张,陈人杰早就习以为常,他自诩他们这些在西藏待过的人,本身就扛着一座山。
“我出生的地方叫西村,读书的地方叫西政(西南政法)和西溪(浙大西溪校区),工作的地方在西湖,现在在西藏,一路向西,这可能是我唯一的方向,有了这个方向,心里明亮。”相距千里,只因陈人杰援藏干部的身份,雪域高原与浓情西子相通连。
以往,西藏是远方,而今这里亦是故乡,家乡却成了行色匆匆的一瞥。
“心儿向着辽阔的边疆,
在祖国高地我要飞翔”
缘分、感恩,陈人杰在“二度进藏”后,对这两个词的涵义体味得更深了些。
2012年,龙年,对于陈人杰,是个特别的年份。年届44岁的他喜得一子,此前陈人杰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儿女双全,巧合的是,两个孩子都属龙。“老天不会无缘无故给你这样的恩德,我跟妻子说,感恩的时候来了。”陈人杰此时看到了公司输送援藏干部的通知。虽然,儿子尚在襁褓,陈人杰说,知书达礼的妻子得知他报名援藏,虽有千万不舍但还是默默挑起了家庭的重任。
“援藏”是20年前留下的一个历史性词汇,为支援帮助西藏的建设与发展,至今已经有6000余名内地干部赴藏,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来自厂矿还是机关,“援藏干部”成为他们集体性的身份。陈人杰是第六批援藏干部之一,如今的“援藏”不同以往,从“输血”到“造血”,正散发着新的时代气息。
陈人杰是2012年8月12日进藏的,刚到海拔4000多米的申扎县时,高原反应汹涌而来,头痛欲裂、呕吐、高烧38.7摄氏度。这让本来身强体壮的陈人杰有点措手不及,熬过头三个月,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在与高原的磨合中进入适应期。不仅是身体,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舒适的江南到神圣的西藏,从企业干部到公务员,从亲朋圈到孑然一身,他说自己像一粒雪落入青藏高原的辽阔,一切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就像开启另一番新的人生。
此时,陈人杰才好好看了看西藏的模样,那一眼的震撼至今犹在。“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山,那么蛮荒却那么生生不息,从来没见过那么细小荒凉的草却孕育了这么坚韧的牦牛,并延伸到祖国的辽阔,也从没见过那样贫瘠的土地却承载着那么蓝的天。”高原的辽远与空旷撞击着陈人杰的心灵,尤其是在幽暗且静得出奇的夜晚,他告诉记者,初进藏,晚上一个人坐在山上,感觉离天地前所未有的近,但看着看着,这世界最大的孤独莫过于给你辽阔的孤独,一股极度寂寞的情绪就弥漫开来。
烧牛粪取暖,跑到近百米外的“厕所”方便还要艰难地爬上一座小坡,呜咽的强风,晴天霹雳,落雪成铁,一天经历四季变化……然而在陈人杰看来,自然环境的恶劣却给了当地藏族百姓一颗豁达的心,他说自己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申扎62个自然村的40个自然村后,与当地的藏族百姓生活融合在一起后,他便不再觉得这是“苦中作乐”,而是看到了现实版的“知足常乐”。他的《关于申扎县巴扎乡7村幼儿园规范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就是在此期间成型的。
陈人杰谈到在牧区开办幼儿园的初衷时说,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居住分散,如何解决学前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解放劳动力,更关系到孩子们乃至一个家庭的未来。另一方面他经常在路上看见牧民肩上背着孩子,一手拉着孩子去放牧,因此有的孩子被狼吃掉,有的被大雪冻死。经过长期调研、考察论证,他反复汇报争取,最终得到了中信证券公司领导和员工的爱心支持,第一期投资60万元在巴扎乡7村建立小型幼儿园,将解决高原孩子入托困难。现该项目已正式投建,9月份竣工。
目前自治区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都实行“三包”政策,一个孩子入园就能使该家庭多得一份口粮,因而开办牧区幼儿园得到了当地牧民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陈人杰所在的中信证券公司基本明确2015年在塔尔马乡4村再建一个投资规模约200万元左右的幼儿园。未来,陈人杰他们还会在申扎县行政村不同程度复制这一成功模式。可以想象如果在申扎县的山冈上有十个这样的幼儿园,将是何等的壮阔,孩子们的未来将会何等灿烂,陈人杰说:“这将是我另一组用爱和青春铸起的援藏组歌。”
在调研时,陈人杰还捐助学校、贫困牧民和贫困大学生购买采暖设备、冬季燃料、保暖袜,以及帮助朋友落实驻村捐款10万元用于打井等,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捐款累计近13万元。调研也给他带来了精神佳酿,他的《试论援藏干部的历史担当与时代作用》在这次自治区纪念援藏20周年的论文评选中已被列入正式出版的35篇优秀论文之一。
“我多想为你歌唱,西藏绽开了春天的花蕾,每一朵花都是你多情的脸庞”
“是谁拂去了慈母的泪花,背起行囊奔赴远方,是谁还没来得及看一眼拉萨,就把缕缕忠魂托付在路上……”接受采访时,陈人杰吟诵起这首《多想为你歌唱》。这首诗仅仅是陈人杰独立完成的《极地放歌中国梦——纪念中央对口援藏20周年晚会》组歌中的一首,他用一个诗人的笔触在向所有为援建西藏而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致敬。
2012年11月23日,时任第六批对口援藏总领队、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新红委托对口援藏处蒋晓军处长找到陈人杰,何新红希望“给援藏干部写一首歌”。陈人杰本就是个诗人,但这一次还是觉得很有挑战。“写西藏,歌颂西藏的诗太多了,如何写出援藏干部的整体风貌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陈人杰对记者说道。
事实上,陈人杰对于西藏诗化的描摹已经不是第一次,他入藏后怀着对这片高天厚土的深深感恩,创作出的《西藏书》诗集成为中国作协“中国梦”主题专项中唯一入选的诗集。
“手捧如歌的哈达,心儿像格桑花明亮,风沙扬起青春的热望,冰雪铸就高原的坚强,各族同胞携手情深意长,雪域儿女筑起人间天堂……”陈人杰以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哈达”、“格桑花”、“风沙”等最终创作出《如歌的哈达》一词。按照何新红的原意,这首写给援藏干部的歌是要在“迎新送旧第六批援藏干部晚会”上送给干部们的,但是由于迎新晚会最后没有成型,这首四十易其稿的诗也被尘封。
陈人杰告诉记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坚定写组歌的想法,一首诗怎能穷尽援藏干部的苦与乐呢?一是从自然形态上说,西藏的群山从来就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正因为群体才凸显其巍峨壮阔:二是从历史上看,它是长征组歌的延续,长征期间浇铸的汉藏情谊到援藏给予强化;三是从援藏20年的现实进程看,甚至再追溯至十八军进藏那段光辉岁月,都不是一个个人,而是群体才铸起震古烁今的业绩;四是从援藏干部这一群雕来看,每一位援藏干部背后是一个为援藏事业献爱献青春而无悔的家庭,是一群被祟高的理想所引领的精神王子。
另一方面,在陈人杰看来,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缘。一个汉族援藏干部能被西藏接受,被藏族的百姓和文化精英们所认同,这本身就是福德。“藏族是非常智慧的民族,他们在文化上一点都不落后,所以我把援藏改为缘藏,因为我们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比我能给的更多。”
“千年前的大唐,一位中原少女,踏上了唐蕃和亲的漫漫长路……”《极地放歌中国梦》以文成公主和亲的传奇故事为序曲,拉开了第一乐章“西藏,我来了”的大幕,在该部分,生动描摹出了援藏干部的行程及心理变化,亦动亦静,心儿飞向西藏,初识世界屋脊的壮阔以及对青春理想的安放,又以“月光”、“蓝天”怀想家乡,憧憬未来。第二乐章“援藏,缘藏”,把援藏干部喻为“高原的一粒沙子”,心怀“誓向荒原要广厦,誓向天险要通途”的宏愿,同时,他们也是汉藏友谊的见证者与纽带,“我的心那么纯,我的爱那么深,我要寻访多吉的家,去亲吻那慈祥的阿妈”,而夜深人静时,有爱也有家的援藏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一首歌唱给远方的妻子,一封信写给家乡的妈妈。第三乐章以“极地放歌中国梦”收官,与整个组歌主题相呼应,“碧血洒雪域,忠骨埋高原”,一辈辈人心属雪域,甚至长眠于此树起不朽丰碑,“一代代赤子忠魂,一曲曲青春浩歌,我的中国梦才如此雄壮激扬”。
2014年距离1994年过去了整整20年,当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已在西藏深深扎根。陈人杰撷取了最为微小的风物和最为真实的情感,将援藏这一大主题挥洒得细致动情。西藏自治区音协主席美朗多吉及其他四位作曲家承担起作曲的担子,“一个汉族人,一个援藏干部,对西藏居然有如此厚重的情感、参透人心的演绎,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美朗多吉称。
2014年8月15日,《极地放歌中国梦》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首演,诗歌中的主角此番亦是舞台的主角,他们无需被他人刻意演绎,而是讲述自己。来自17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以及中央国家部委的援藏代表以及西藏各族同胞在这场诗歌盛宴中被振奋被激励。此后,这场西藏历史上也是援藏历史上第一台组歌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中央电视台和10多个对口援藏的省市电视台,均转播了首轮演出的晚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而陈人杰觉得,自己有幸能参与到这一伟大时代进程之中,就像西藏的一个喉管参与了雪域的合唱。他坦言说,“在西藏,我每晚会匍匐跪拜,让身体沉入大地的仪式之中,每次看到牧民会掉眼泪,因为他们总能唤起我内心生命的图腾,我们原来就这么生活着,只是现在太过于沉醉物质的享受和科技的进步,在网络里越来越迷幻于头脑风暴,而忘了自然才是我的家。因此,请走慢一点,让心跟上,让我们在这片高地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