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用学术的力量为法治鼓与呼

2015-03-11 15:20曹伟
小康 2015年3期
关键词:李林法学依法治国

曹伟

在李林看来,所谓“学术”从来都是来自对墙外现实世界的执着追问,而不是独坐墙内、面对黄卷青灯的冥想。李林主编的《法治蓝皮书》亦是如此,一直见证着中国法治的成长

冬天的太阳斜射在一片青砖瓦上,枯黄的爬墙虎让位于北京沙滩北街的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这座小院充满了学术气息,墙里墙外,静谧安然与繁华喧嚣仅一线之隔。与《求是》杂志社毗邻,这里曾是老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设计。

不过,在李林看来,所谓“学术”从来都是来自对墙外现实世界的执着追问,而不是独坐墙内、面对黄卷青灯的冥想。

早在2002年12月,李林在为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的第一次集体学习提供讲座的题目就是《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在此期间,每年由李林主编的《法治蓝皮书》亦成为中国法治进步的最佳见证者。

对于蓝皮书的理念,充分体现在李林每一部参与主持编著《法治蓝皮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有几个原则,一是要用事实说话,二是具体选题要有普遍性,三是还要能上升到制度层面。”

自从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的李林就更加忙碌了。“四中全会上做出的决定,将是一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宏图,给出依法治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这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表达的观点。

在李林看来,应当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小康”。他认为“法治小康”还通过依法治国特有的制度安排、规范手段、教育强制功能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治保障。

从田间地头到法学家摇篮

1955年,李林出生在云南昆明,但刚上到小学四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后来,虽然“复课闹革命”时李林又上过两年初中,但据其回忆其间至少10个月时间都在劳动。

1972年12月,部队到工厂征兵,李林应征成为某部高炮营驾驶班战士。“部队先是驻扎在大理洱源方向的邓川,呆了5年,后来到了下关,1978年调到中越边境,第二年2月17日接到命令打到越南边境的封土县,一直打到3月5日,就撤了回来……”这些久远的记忆,李林轻描淡写。

学会思考,得益于部队图书室仅有的那几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政治经济学》,这些书几乎都被他翻烂了,甚至读部队机关内一些各种政治方面的文件,也成为了他一大嗜好。

离开部队后,李林到了云南省政协参事室工作,待遇不错且领导对他很好。没多久,他却决定还是去读书。“那时我已经25岁。领导们起先都不同意,我说,你们就让我考一次试试,我一直都有这个梦想,给我一次机会,如果考不上,我就死心了。”

李林报了高考夜校补习班,白天坚持上班,晚上熬夜补习。“当时我自己定的高考策略是,数学和英语基本就不拿分了,答多少算多少,重点是突击语文、政治、地理、历史。最后,竟考了310多分,比重点录取线还超出10多分。”在所有人看来,李林简直创造了“奇迹”。

填报志愿时,李林听从父辈亲戚的建议,选择了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

“我在西政期间还没能确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确定了不做什么,那就是不回云南发展,也绝不从政。”李林说。

李林难忘“西政年代”,他说那是自己走上法学研究道路的起点。“大三时在绵阳的法律实践,我为一个就要被判处死刑的人辩护,法院书记员偷偷告诉我,死刑判决书都打印好了。这个案子没什么好辩的。但我还是发现了疑点,运用所学最终使将要被处死的犯人判了死缓。”李林说,这使他“第一次感受到法律带给自己灵魂的震撼,从此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他的校友中,走出了梁治平、王卫国、龙宗智、顾培东、江山、陈桂明、张新宝等诸多堪称当代法学楚翘的人物,由此西南政法大学也被称为“中国法学家的摇篮”。

“毕业前,云南省委组织部到西政选第三梯队后备人才,学校优先推荐的几个人中就包括我。”但被李林拒绝了。此后,李林选择了考研,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师从吴大英教授。

法治建设的践行者

1987年李林在中国社科院获硕士学位,随即进入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理学研究室工作,紧接着又继续在职攻读博士,此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学,并完成博士后研究。

李林长期从事法理学研究,关注和研究的范围包括法理学、立法(包括比较法学和比较立法)和依法治国。2005年12月担任法学研究所所长,2011年3月被推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李林看来,依法治国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说服各级领导和群众,接受法治,实施法治;法制改革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内部条件,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和政治体制改革学习,同时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外部条件。

李林被高层注意到的第一次亮相是在1998年。

是年,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到中国社科院担任院长、党组书记。“李铁映院长要做‘一号工程,研究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实质就是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我被指定加入课题组。”李林记得,一次会上,李铁映鼓励大家“关上门什么都可以讨论,什么问题都可以研究”。

“我有点惊讶,参会的领导和那些资深专家的思想竟一个比一个解放。”李林作为“小字辈”相当紧张,就“依法治党”的问题,他做了简短发言:“依法治党,就是执政党的外部行为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内部行为要用党章、党纪来规范。”当时,极少有人触及这个“敏感领域”,在座的领导和专家们不由对课题组中这位最年轻成员刮目相看。

据媒体报道,自2002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共进行过84次集体学习。什么人才能成为给国家最高层领导上课的老师呢?中国社科院各领域的专家们,曾多次进入“中南海讲堂”,李林便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来,李林越来越感到普及法律常识、传播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从田间地头、工厂学校到省市领导的会议室,一直到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的课堂……人到哪里,他的法学知识就传播到哪里。他说:“这是一个学者的使命。研究法学需要智慧,更需要责任感——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李林法学依法治国
李林作品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法学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