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海聚”的主阵地

2015-03-11 15:11明星
中关村 2015年2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秋水临床

明星

在全球人才争夺大战中,北京唤回海外英才的步伐更快了一步。截至目前,北京市“海聚工程”已经引回612名高层次海归。

作为“海聚”人才的聚集地,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吸引了多位重量级学科带头人。以何秋水、孙英和马新亮教授为代表的“海聚”医学精英的回归,正在为国家医学领域科研水平的提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梦”开始的地方

在国外20多年来,何秋水一直从事呼吸道细菌,尤其是百日咳菌的研究,从细菌的发病、诊断,到最后的预防控制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是这一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2005年以来,何秋水领导了欧盟的两个医学项目,有着深厚的与多国科研合作与协调的经验。

“虽身在国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国内医学科研的发展。”1999年,何秋水开始与北京儿童医院开展合作。2003年,他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海外学人支援西部计划,去了新疆医科大学。同年底在中国驻芬兰使馆的支持下,何秋水创立了留芬华人生命科学学会,并担任会长。他希望通过团队的形式与国内展开交流合作,推动国内医学事业的发展。

“首医这几年发展迅速,无论是科研还是学校的综合排名都在飞快地进步,这体现出学校领导所具有的魄力和能力。这是我选择首医的主要原因。”

如今,他已经是首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细菌学学科带头人。2012 年,何秋水获批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

回国以前,孙英是英国国王学院终身教授,哮喘领域权威,早前在帝国理工大学教书12载,还有一年的药厂工作经历。他发表的文章被引用次数高达1.5万次,并且拿到过880万英镑的科研项目基金。

“做基础医学离不开临床,否则就失去了意义。首医旗下有19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科研起点较高,与临床的结合度比较好。”

早在2008年,孙英就已经与首都医科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切实感受到首医是一所奋进中的大学,能够吸引和实现海外学子归国创业的梦想。”所以他决定选择了首医。

孙英强调,首医有很大的临床优势,“你想与哪个医院和科室合作,我马上帮你沟通。”校长的话让孙英倍感振奋,这在国外看来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近几年,孙英团队与朝阳医院和同仁医院等开展了切实地合作,进展良好。

马新亮一直致力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他早前是Thomas Jefferson大学急诊医学系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兼任美国NIH、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2万次文章引用次数说明马新亮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2010年5月,马新亮进入首都医科大学,作为短期项目科研人员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2013年5月,他入选了中组部“千人计划”。在这三年里,双方合作非常愉快,经过彼此熟悉了解,马新亮选择全职加入首医。

对于马新亮来说,选择首都医科大学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北京的地理优势,这里院校、科研机构林立,有广泛的优质的科研资源。第二是首医的临床医学资源。马新亮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临床科研资源,而首都医科大学有19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尤其是安贞医院的心血管科室远近闻名。第三,学校给了他宽松的科研环境,不像其他学校对科研人员设置了过多的门槛,“从校长到安贞医院院长,都承诺不干扰我做科研,不给我限定任务,也不给我下达科研指标,得以让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积极性。”

收获惊喜

首医细菌学学科带头人何秋水,入选“海聚工程”两年多以来,“团队从无到有,实验室从无到有,科研项目从无到有”——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外,还与首医的支持密切相关。

“坦率地讲,首医在病原学,尤其是细菌病原学科室比较薄弱,各个附属医院的临床微生物领域尤其是细菌学领域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除了专业特长外,何秋水的科研管理能力也是首医所看重的。“我希望加强学科内以及相关学科间的基础与基础之间的合作,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这方面的资源,进一步扩大首医与国内外的合作,提高首医在此领域的知名度。

自1989年出国后,马新亮一直从事基础科研工作,从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分子机理和治疗措施。但是,美国临床资源比起中国要少得多,临床科研环境受限,程序繁琐。对他来说,能够将30年基础科研的积累和临床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才是他想要的。

“我经常对我的团队说,不管你发表多少科研文章,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临床问题。”

刚进入首医时,马新亮的目标是运用这里的临床资源做些事。但几年下来,带给他的惊喜远不止这些。马新亮团队与安贞医院共同开展了一项课题,探讨睡眠呼吸障碍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已得到科技部450万元以及北京市科委350万元的经费支持。“如果说与最初的预期是否有出入,那么只有‘入',没有‘出',非常好。”

为了更好地打造首医免疫学研究团队,学校希望从国外引进一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经过与孙英多次沟通。学校的诚意打动了他,孙英放弃了英国国王学院的工作,于2014年全职加入首医。在此之前,他已经入选了北京市“海聚工程”,并获得“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讲座教授”的荣誉。

现在,孙英实验室已经有15位科研人员,包括4位教师和11名学生;已发表了高水平影响因子科研论文4篇,核心期刊2篇,共获得13项科研基金。

“我想尽我的力量,推动首医免疫学科迈上更高的平台。”孙英告诉记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希望通过我的言传身教,用国外先进的科学理念影响大学生和研究生,启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跟上节奏

“首医的节奏很快,我回国时间不长,要努力跟上这个节奏。” “基础和临床各有所长,二者结合互相取长补短,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未来合作将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为此,孙英为自己设定了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人才,着重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将现有的科研项目稳步向前推进;中长期目标则是建立哮喘产、学、研开发研究平台,重点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008年,孙英去内蒙古访问期间发现,当地人患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情况很严重,并呈现出周期性。有些患者临床症状很重,但诊断试剂显示病情较轻。孙英发现当地医院几乎都在使用国外的试剂,这很可能导致临床诊断与病情不相吻合,是脱敏治疗达不到应有效果的根本原因。

“目前中国缺乏自己的过敏原数据库,适合国人的过敏诊断和治疗试剂还处于几近空白状态,国内医院用的是国外药厂的过敏原。考虑到地理分布和人群因素,国内外的过敏原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终可能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出现偏差。通过国家级过敏原筛选平台,我们可以建立中国自己的过敏原数据库,研发出国产过敏诊断和脱敏疗法的制剂,从而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使我们拥有针对性强、广泛适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孙英希望在国际哮喘研究领域,中国人能占得一席之地。“我一个人力量有限,但我会用有限的力量带领我的团队接近或实现这个目标。”

对于马新亮而言,在首医短短几年已经组建了3个团队。第一个团队是与首医生理与病理学刘慧荣教授共同组建的,“主要研究自身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如今,团队合作日臻成熟,并且申请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第二个团队是与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合作,成立了国家级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探讨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系,做干预研究。第三个团队刚刚组建,与安贞医院魏永祥院长合作,马新亮是学术负责人,这是三个团队里人数最多的团队,包括5名正高级教授在内有20名科研人员。这一团队致力于研究上呼吸道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在马新亮的努力下,首医心血管研究团队已经日渐成型。“第一个团队已经做了不少课题研究,第二个团队在有序的进行,而第三个团队也将很快进入状态。”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正确,前景光明。”

作为短期项目人才入选的何秋水,除了在首医保证3个月的工作外,还投入了大量的在国外的时间用以发挥他在科研、教学和项目申请的优势。“我在首医国际班的医学微生物学英语授课是非常受欢迎的。另外,在两年时间内,我以首医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文章3篇,国内核心期刊1篇,投出和正在准备投出的SCI 文章2篇。此外,还获得了省部级项目经费1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何秋水每次回国都会与首医附属医院包括佑安医院、儿童医院、友谊医院的临床科研人员就相关学科的进展以及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此外,他还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这些渠道,我可以进一步了解哪些领域我们还有待提升。”

目前,何秋水主要在做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人类免疫基因多态性与国内重大传染病发生的关系。举例来说,为什么有5%-10%的儿童会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什么有5%的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是重症患者?第二,人体正常菌群对各种呼吸道和慢性病的发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这两个方面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科研热点。”

三位医学“海聚”首医履新,除了收获“满意”外,还提出了相同的行业诉求。他们都希望国家改善医学科研的生态环境。

“科研需要积累,需要静下心来,需要脚踏实地;应避免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何秋水认为,很多海外人才心向祖国,希望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政策上的“一刀切”阻碍了他们报效祖国的行动。“科研要整合多层次资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马新亮认为,“科研要形成团队作战的机制,而国内团队之间的沟通相对分散。我要做的是搭建一个桥梁,集中力量办大事。”

孙英强调,“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改变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给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和探索空间。我相信,我们国家的科研工作会有更大的提升,最终造福百姓。”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秋水临床
秋水无声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桥下再无秋水,桥上再无相思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