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杯”
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在巴西激战正酣。作为席卷全球的一项运动,世界杯吸引了全球无数媒体的关注,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和打发时间的机会。
足球真是一个人见人爱,无需什么门槛即可登门而入的项目。似乎,一项运动要在世界流行,需同时具备内行看门道的品味以及外行看热闹的卖点,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内行关注或仅有外行关心,要么是阳春白雪,要么属下里巴人,都难以真正流行开来。对于足球,经济学家能看出什么门道呢?
让我们从头说起。时钟倒拨回1956年,当时美国经济学家西蒙·罗滕伯格(Simon Rottenberg)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了“棒球运动员的劳动力市场”(The Baseball Players Labor Market)一文,这篇文章被认为是体育经济学的开篇之作。借助此文构建的分析逻辑,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足球世界杯的赛场上,一些天才球员(如贝利)的表现对于一个球队的获胜是如此的关键。
随着各类体育竞赛在全球的发展壮大,体育经济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中枝繁叶茂的一枝,足球不过是其中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已。2006年,为纪念这篇文章发表50周年,国外经济学界举办过许多活动。有学者甚至认为,罗滕伯格这篇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可与科斯早年的经典之作媲美,而科斯是经济学界仅凭几篇文章便问鼎诺贝尔奖的奇才。可见这篇文章对于体育经济学的重要性。
曾几何时,经济学家一直高举生产函数的大旗,热衷于从人口、资本等投入要素的角度,来解释和预测一个国家在足球方面的“产出”即表现,探讨的问题包括一国能否进入世界杯以及最终的国际排名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尽管这些研究能很好解释当今国际足坛传统强队的表现,但在涉及一些具体国家,如中国的足球表现时,这些研究似乎不再管用。原因主要是,决定一国足球表现的除去看得见的投入以外,还有许多虽可观察但却难以计量的因素,如文化、传统以及地理条件等。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微观经济学,尤其博弈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借助经济学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我们对于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例如,经济学家围绕“锦标赛”(Tournament)就做过大量研究,涉及的问题包括,为什么体育比赛通常设置金银铜三个奖项?这其实是出于最优激励着想的,有助于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我们知道世界杯在第一阶段进行多局循环赛,第二阶段进行一局决胜负的淘汰赛,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有趣的是,锦标赛的概念还被不少经济学家广泛应用于中国官场的分析中,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各省官员为晋升在GDP方面展开的竞争与体育世界里的锦标赛有着本质上的一致。
打开任何一本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有一个出现频次极高的词汇,那便是不确定性。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体育比赛更是如此。世界杯之所以吸引人,比赛结果难以预料是其中一个原因,用“一切皆有可能”来形容是恰当的。比赛中“黑马”的出现增添了竞赛过程的跌宕起伏,“爆冷门”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对于那些严肃的“球迷”而言,一天中的任何时候看球都是可以接受的,“看直播”就如同享用新鲜食物一样,是再简单自然不过的事情。直播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见证”某个时刻的功能令观看过程多了几分庄严的色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其《经济学》第10版开篇提到,“骑士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计算机的运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质上,预测不过是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结合的产物。或正因如此,总有一些经济学家愿意充当巫师的角色,通过借助一些计算软件对过往的比赛结果进行分析,以预测未来结果的可能性。
在体育比赛中是否会出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情形,那些举办体育赛事的东道主是否更容易获胜?对于这样的问题,也有经济学家在探究。班诺·托尔格勒(Benno Torgler)在“国际足联世界杯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he FIFA Football World Cup)中用数据演示,在历次世界杯比赛中,东道主更有可能赢得冠军,这种“主场效应”在其他团队项目中也同样存在。托尔格勒告诫我们,不必太在意国际足联对各国足球的排名,因为这样的排名对于能否赢得世界杯几乎不起什么作用。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为赢得世界杯主办权绞尽脑汁。举办世界杯的好处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如宣传和提升国家形象,增加本国产品出口,推动就业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等,这些大都与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过,举办世界杯至少还有一项不易觉察、也难以统计到的好处。两位英国经济学教授在“国民福祉与国际体育赛事”(National Well-Being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一文中,就试图挖掘出举办体育比赛的潜在好处,此种好处不关注简单的财务回报,也不考虑经济增长,甚至不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考量的。他们研究的是,体育赛事对于国民幸福或公民“感觉良好(Feel Good)”这样的主观感受有何影响。通过对欧洲国家生活满意度的分析,两位学者测算了主办体育赛事以及本国运动员比赛成绩对于公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发现举办足球赛事比奥运会最能激发“感觉良好”的社会情绪,此刻感觉幸福的人群增多了,而本国运动员优异的比赛成绩对于幸福的影响虽然存在,但统计上已无关紧要。这项有趣的研究再次确认,足球运动在欧洲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在许多人看来,足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比赛,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了解当今世界跨文化事件的窗口,其中掺杂着文化冲突和国际经济等多种成分,恐怕没有什么比足球更让人产生“四海一家”感觉的事物了。借助足球,人们还可以重新解释世界。在二十一世纪,一些优秀的职业足球团队,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代理人,足球不仅为世界各国打造了交流的平台,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