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的春天在慢慢来临

2015-03-11 20:51
祖国 2015年3期
关键词:鸟类政府工作

“三十年前就提出湿地和鸟类的保护,那年刚刚二十出头,虽然只有一个人在战斗,但(努力)从未停止过……”黄喜民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写到,作为黑龙江民间湿地保护第一人,他一直致力于湿地民间保护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尽管路程漫漫,依然热诚如初。他把湿地民间保护事业形容成对人性中善念的执着“期盼”。他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影响一个人也是好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效果。”

始于观鸟爱鸟

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自小黄喜民对湿地就有着天然的热爱。1980年,黄喜民还不到二十岁,当时他和哥哥一起,在湿地里以打猎割草为生。那时他们常年居住在湿地中,所以对湿地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都非常熟悉,包括河流、湖泊还有鸟类。

每到春天,湿地里会有从南方飞回的各种候鸟,如大雁、天鹅、丹顶鹤等,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它们五颜六色的羽毛和示爱姿势非常美,好奇的黄喜民有时候会偷偷地趴在草丛中观察它们。“简直太好看了”,二十年后的黄喜民还能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时自然的景象,“可以说那种场景,在现在的大自然中是很难看到的,也无法想象,可能只有在动物世界里才会看到,所以我就觉得太好玩了。”

地理的优越性,给了黄喜民接触湿地鸟类的便利机会,他没事就观察,将湿地中的鸟儿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去交流。久而久之,他就摸索到了它们特殊的迁徙规律:春天鸟儿们来北方繁衍生息,筑巢、下蛋、抚育它们的鸟宝宝。夏天时,那些小的鸟宝宝,哪怕是当天刚刚出壳,它的妈妈也会带着它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荡。由于黄的家乡是北纬四十六度,到了秋天,天气就开始冷了,它们就成群结队地在空中,集结盘旋。那么黄喜民就知道,它们要走了,要往南飞。

八十年代中期,国家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些湿地被大规模用于圩田和围坝筑地,他和湿地间和谐的自然生活被打破,黄喜民才意识到,保护湿地不仅在于维持个人的宁静生活,更是保护湿地中栖息的鸟类,帮助它们捍卫家园。

尝试写信呼吁

1984年,黄喜民给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其主要内容讲:鸟儿满天飞这么美丽的场景,是天造的好地方,不能因为我们单纯的粮食生产,就把它破坏了。“当时并不知道湿地的主管单位在哪儿,也没有湿地是‘地球之肾这样的概念,只是在想,湿地没有了,这些鸟该上哪去?”据黄喜民回忆,当时他用厚厚的牛皮纸将信包起来寄出去,两个月之后收到了回信。信中指出,湿地需要政府直接管辖,研究所本身并没有相关权限。这个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保护湿地的决心已在黄喜民心中暗暗下定。

“你们无法想象,在湿地里头,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特别是阴雨天,只要有人出现,就有成百上千的蚊子,把鼻孔都堵住。你只能划船到水的中央,或者是拿一把草点着,把它熏跑。”黄喜民说,黑龙江是湿地的一个大省,包括国家级、省级的湿地保护区就有二百多处。由于湿地都在一些偏远地方,条件太过恶劣,当时没有人愿意参加。在黑龙江省,呼吁湿地保护,他是第一人。尽管如此,黄喜民依然坚定地走了下来。

这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醒他,保护湿地工作和其他环境保护工作一样,也需要抓重点。因为湿地本身的土壤环境不好,很多动物植物就应该在湿地本身的环境下生活,而人为地去把它变为耕地的话,就有点得不偿失。所以湿地应该回归它的本身。但由于湿地是分为很多种类,包括海洋滩涂、沼泽之类等等,所以重点是要保护那些名存实亡的湿地。

注重工作方法

那个年代大家文化程度都不太高,也不太重视湿地保护。黄喜民跟别人解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规劝他们不要破坏湿地,大多数人都会很漠视,甚至都在嘲讽。他们觉得湿地这么大,无边无际的,保护它又怎么样,再加上当时的那种环境和条件非常恶劣,开始他工作的难度很大。针对这样的情况,黄喜民决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自己的亲人,他不会刻意去讲,而是用其他话题引起,再讲利害关系给他们听,这样比较能容易让人接受。

对于周围的群众,他也会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去提醒他们注意保护环境。“你看,夏天在这儿是不是可凉快啦?你不要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湿地要是被开发,你想凉快就得要吹空调。城市人或者周边没有湿地的人,他们没有这种待遇,把你安排在湿地周边当中,你要珍惜它。它既然给你提供便利,你就要保护它。”经过黄喜民这么一分析,老百姓很容易理解,宣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些年环保大环境一直在变好,更多的民间组织环保人士都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中去,这些都给了黄喜民很大的动力。

对于其他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的志愿者,他也建立了自己的微博,积极与他们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和互动,并经常组织他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湿地保护活动。通过团结一致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他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相互的精神鼓励与支持使我们信心更足,更有干劲。”黄喜民说,他期待的湿地保护愿景,正日益实现:“环境保护也好,森林保护也好,湿地保护也好,这个春天已经来了。大家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已经慢慢在崛起。”

需政府多关注

湿地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政府,作为湿地保护的承担者,责任很大。“这几年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很多湿地用于商业,就比如说我家乡的湿地,从保护区到现在,有大片湿地被开垦;大连渤海湾的滩涂湿地,在建机场;还有深圳大铲湾的湿地也在用于商业开发等等。所以要加强呼吁,使当地的政府和当地的主管部门真正体验到湿地的作用和价值。”

黄喜民强调,地方政府应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只顾发展、不重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更加注重湿地保护的力度。另外,关于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措施应尽快地制定和实施,这样老百姓才有法可依,有法可究,他们也会相对更有意识地去保护湿地。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加强在这方面的宣教工作,给予湿地保护的组织和个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这样无论是民间环保人士,还是普通群众,都会多一份信心,也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做工作,并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这项持久而光荣的事业中去。

谈及湿地保护的可被预知性,黄喜民期待满满,他认为这和雾霾治理一个道理,前几年没人重视,这几年大家都重视了。湿地保护也一样,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迟早会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黄喜民说:“我相信有那么一天,三十年前的湿地美丽,水肥草茂的景象会逐渐展现在我们后代面前,而那一天,已经不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鸟类政府工作
善于学习的鸟类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不工作,爽飞了?
鸟类的叫声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选工作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