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义翠
“千年前,人类为争夺土地而战斗;现在,人类为获取石油而斗争;而在未来,人类将为得到水源而竭尽全力。”墨西哥自然保护区全国委员会在宣传册上发出这样的预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而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湿地则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世界各国都在竭力探寻保护利用湿地之道。
解决湿地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目前国际社会对湿地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纯保护为主的湿地原生态区运作模式,一种是偏重利用湿地风景旅游区运作模式。相对来说,后一种模式应用得更加广泛。
德国和西班牙两国在解决湿地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相关经验。20世纪末,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除了带来经济效益外,也给自然环境和当地社会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尤其是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欧洲保护区可持续旅游宪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欧洲国家公园联盟制定的。该宪章制定的目的就是促进旅游企业、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自我约束和管理,实行可持续旅游认证制度。保护区可持续旅游认证一方面使旅游企业有了动力和压力来提高其环境保护水平,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唤起了旅游者对其旅游活动和消费行为的审视,使旅游者在选择旅行社、宾馆、饭店和其他旅游服务经营者时更加重视环境因素,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日本在湿地利用方面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首先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为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重大影响,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事先设定人数,湿地公园就不再放行;二是注重寓教于乐。不少湿地公园里的动物模型都是用软木雕刻成的。这样做既减少了制作费用,又不会伤害动物。公园还出售软木,供游客亲手制作小动物模型;三是合理设计公园设施。北海道湿地公园为游客设计了能看到最多景观的路线,制定最佳观赏时间,并提供大量资料供游客取阅。工作人员估算游客感觉疲惫的行走距离,恰到好处地设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游客坐下一看,还能发现旁边正好就有一些湿地动植物的小图片、小资料。一趟旅行下来,游客们玩得尽兴,也学得开心。
多方面联动共同保护湿地资源
相当一部分湿地资源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区域联动、通力协作就成为保护湿地及其它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斑尾塍鹬的迁徙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万只斑尾塍鹬就要从南半球的新西兰出发,一刻不停地飞抵北半球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的滩涂。它们在这里停歇约5周后继续飞往美国阿拉斯加繁衍后代,之后再飞回新西兰。这趟超过3.5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了22个国家和地区,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这趟迁徙才能顺利完成。
为此,澳大利亚、日本每年都会出资召开研讨会,供沿途的国家交流数据,共享资料。美国还为一些鸟装上了价值5000美元的小型卫星跟踪装置,并动用了3颗卫星进行全程监测,所得数据无偿提供给这2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更重要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尽力保护沿途湿地,不轻易开发这些一年可能只被小鸟使用几周的湿地,大家深知一旦路途中的某块湿地受到破坏,这个跨越2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程就无法继续了。
《湿地公约》开篇即明确承认季节性迁徙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国界,因此应被视为国际性资源,呼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其实,不仅是鸟类的保护,在整个湿地保护的工作中,局部的合作、国际的合作都是必须的,因为湿地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资源。
欧洲自然与国家公园联盟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73年,目前在欧洲有39个国家400个成员单位。它是推动湿地国际和区域交流合作非常典型的一个组织。其宗旨是促进自然保护地的良好管理实践,推动管理者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政府和相关机构支持保护地的目标和工作。总部设在德国雷根斯堡,2007年在布鲁塞尔设立办公室。该组织设主席和协调员,任务是与总部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沟通交流,加强成员间联络,组织研讨、会议和成员大会,准备项目建议,保持网络交流等。联盟作为各国家公园、生物圈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保护地的一体性组织,“代表欧洲保护地的声音”。
在德国和西班牙,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历史悠久,有力地推动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开展。一些保护地由非政府组织管理并与公共团体和私营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莱茵河宾根至爱特维尔湿地静水区、岛屿、浅滩是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德国自然保护协会(Nabu) 莱茵奥恩自然保护中心作为非政府民间组织,积极对湿地进行了保护管理。1999 年受黑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和萨尔州鸟类保护协会的委托,制订了湿地综合管理计划,在鸟类监测、栖息地保护、湿地威胁因子调查、法律监督、游客管理、环境教育、公共宣传等方面较好地弥补了保护管理的缺失。
除了通过地域和各群体之间的联动来保护湿地,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动也能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是一种综合各种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多尼亚纳国家公园位于地中海沿岸的瓜达尔基维尔河口,由湿草地、沼泽、湖泊、沙地、沙丘、灌木丘陵、森林、海滩等多种景观类型组成,是欧洲最重要的鸟类保护区域之一,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同时这里还是欧洲仅存的伊比利亚猞猁以及皇雕、梅花鹿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存在生态系统退化、物种多样性减少的问题。近几年,该公园运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方法,较好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用法律手段保护湿地
在国际上,有一部为了保护湿地而签署的全球性政府间保护公约,叫《湿地公约》。《湿地公约》缔结于1971年,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现有163个缔约国。许多国家通过加入《湿地公约》,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承诺和义务。
美国强调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湿地。美国通过了“2012年农业发展规划”(食品、水土保持以及2008年能源法案)。因为美国一些湿地为私人所有,因而在法案中的水土保持规划采用抑制和鼓励的措施激励土地拥有者保护和恢复湿地。endprint
湿地保护规定和湿地储备计划的出台,为美国政府进行湿地保护提出了两项重要措施。除此以外,美国还有诸如保护湿地的储备计划、缓冲区域试验计划以及加强保护储备计划等方案,旨在保护湿地。美国对湿地保护的认识是:第一,不鼓励湿地转化;第二,禁止对湿地破坏的活动;第三,清淤或填平湿地必须得到允许;第四,公共政策鼓励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墨西哥2004年出台的《国家水法》,对确定资源区的价值、管理水资源和森林以及合理使用水资源都有明文规定。同年11月,泛美《湿地公约》成员国会议在墨西哥召开,会上达成了美洲国家携手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共识。墨西哥自然保护区全国委员会作为环境部的下属机构,集中力量为保护湿地开展工作,除了进行湿地生态区的科研调查外,还建立了应对水质污染的有效的反应机制和警报系统。目前,正在实施的具体项目有:保护利亚·拉加尔多湿地的火烈鸟和海龟、监测海鸟动态和恢复海岸的沙丘等。在墨西哥自然保护区全国委员会2006年的工作计划中,保护湿地仍一如既往地成为重中之重。
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
德国、西班牙相关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可以获得欧盟的资金支持。《欧盟农业共同政策》也提供了对湿地限制利用的相关补偿机制,欧盟补助湿地标准为每年每公顷350欧元。德国、西班牙两国中央、区域政府和企业也支持了一大批湿地保护恢复项目。1979—2010年,德国实施了大规模河流湿地保护恢复项目,涉及30个项目,核心区域面积11.37万公顷,投资2.56万欧元。实施地点包括奥德河、伊莎河、哈维尔河、阿尔河口区,实行埃尔波河中游恢复、埃姆士河流平原农业集约利用、莱茵河河流平原开发等项目。在恢复治理过程中,采取自愿原则,使土地业主不丧失所有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原则;土地有偿转让,限制利用时给予资金补偿。
近几年,西班牙环境农村和海洋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也制订了湿地恢复计划,与地方政府签署了多项协议,实施了拉古那、蒙雷亚尔等一批湿地修复项目。2009—2010年,欧盟、巴伦西亚区域政府、胡加河管理机构及LaCaixa银行基金共同出资900万欧元,启动了阿尔布法拉湿地恢复和湖泊清洁工程,恢复湖泊、苇塘、泉眼等湿地原貌和生态功能;征用40公顷水稻田,采取生物和生态工程措施,并大量种植原生水生植物,使受污染和富营养化水经湿地过滤、净化后排入湖泊。2004—2010年,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共有区域湿地项目25个,投入总资金2800万欧元;地方行动200个,投入总资金4500万欧元。
英国在湿地保护利用上的一大经验,是将城市附近荒废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湿地公园。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距离白金汉宫只有25分钟车程。在建设伦敦湿地中心的过程中,英国政府的理念是,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这个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才对外开放。其间,科技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茂。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其间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