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新亮
摘 要:该文在论述矿山开采沉陷相关基本概念和GPS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在山区开展地表岩移观测工作难的问题,结合GPS技术的的优势,提出采用GPS技术对山区地表沉陷进行实时快速测量。并以具体矿区地表岩移观测工作为例,结合工作面的地质采矿条件和矿山测量规程的相关规定,对工作面上方观测线进行了设计;论述了采用GPS进行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和日常观测的相关注意事项;最后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获得了该矿区的地表岩移规律,并证实了采用GPS技术在山区进行地表岩移观测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GPS 沉陷观测 大地高 移动变形规律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65-02
西山矿区地处山区,地形条件十分复杂,使开采沉陷观测工作难度很大,正因如此,近年来一直没有开展矿山开采沉陷的地表岩移观测和研究工作。随着西山各矿区相继进入下组煤开采,重复采动的影响导致地表破坏严重。由于缺乏相关观测资料,使得煤柱留设和地表破坏引起的农工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相关部门对西山矿区的地表岩移观测工作展开了相关研究,首次在某矿使用GPS对矿区地表沉陷进行了观测。该文将对本次观测进行总结讨论。
1 矿区沉陷的观测
开采沉陷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复杂四维问题[1-5]。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空间位置的变化。空间位置变化包括水平位移和高程的变化。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应用全站仪测量水平坐标,水准仪测量水准高程,但是水准高程测量的条件是有限的,在坡度较大的矿区地表基本是无法进行的,这样给很多地势陡峭的山区矿井进行沉陷观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了山区沉陷观测工作的发展。
2 GPS定位技术
GPS平面控制网已经在许多高精度的工程中得到应用,大量的实践数据表明了GPS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是很高的。但是,在高程控制方面,由于转换参数的问题使得GPS拟合高程精度较低,不能满足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是空间相对位移的变化,因此,采用GPS大地高计算地表点位移变化的相对值,其成果精度不受基准面转换的拟合误差影响,相对精度可用于高精度形变位移的观测,该法应用于西山某矿地表沉陷研究,分析得出了该矿地质采矿条件下一定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计算出了相关移动变形参数,为开采沉陷工作起到了必要的作用。
3 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A8101工作面地面位于从峁山北西部,屯兰河背斜,工作面走向方向为煤层的倾斜方向,煤层平均倾角<5 °,盖山厚度176~414 m,平均厚度278m。植被发育,灌木丛生,地面标高1159~1329 m。工作面共有20条断层,其中在掘进中揭露18条断层,另外有2条断层位于工作面内,断层落差H=0.9~5.5 m,其中FA8101—6断层对回采影响极大,有4条断层对回采影响中等,其余断层对回采影响较小。A8101工作面开采参数如表1所示。
4 观测站布置情况
4.1 设计原则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观测站设计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观测线布设在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
(2)选择设站工作面,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大于地表移动的范围;
(4)观测站的控制点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4.2 设计参数的选择
考虑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观测站设计参数依据《西山矿区保护煤柱设计规程》(试行)确定如下:
(1)α≤5°、100 m (2)移动角修正值(走向为△δ,上山为△γ,下山为△β):△δ=△γ=△β=20。? (3)走向充分采动角=55°(考虑重复采动、覆岩性质较软) (4)最大下沉角:θ=90°-0.6α=87°。 4.3 布置观测线 观测站共设两条观测线,沿工作面走向布第一条(A线),工作面倾向布第二条(B线),各观测线的总长度、分段长度以及点间距和点数见表2。每条观测线长度等于工作面内长度加边界段长度。各观测线边界长度均按下式计算: 式中,为工作面边界开采深度(m)。 按上式计算,考虑本工作面呈刀把形,观测B线距小开切眼的平面位置为578 m,宽切眼232 m,观测A线位于宽工作面中心的方向。测点间距25 m。 5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观测 本次观测使用6台美国天宝 TrmibleR8 GPS,分别于2011年8月11号(开采前),2011年8月25日(开采前),2011年9月23号、2011年10月19号、2011年11月24号、2011年12月15号、2012年1月12号、2012年2月17号、2012年3月28号、2012年4月26号、2012年5月31号、2012年8月22号、进行了12次观测。最终认为2012年8月22号观测的数据为地表最终稳定数据。 5.1 控制点连接测量 于观测区域内稳定地点布设四个控制点即G1、G2、G3、G4。测量方法采用GPS静态定位模式,基准点选用C级控制点(D0703)、(D0704)及(D0711)。按规程规定的D级网精度标准进行施测,每一时段视接收卫星信号,采集数据不少于90 min。 5.2 全面观测 全面测量采用GPS静态定位模式,观测基准站布设于控制点上。GPS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按规程规定的D级网精度标准进行施测,在每一测点上,每一时段视接收卫星信号,一般采集数据60 min以上。在地表稳定后,要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地表移动稳定的标志是:连续6个月观测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值均小于30 mm。 5.3 日常观测 日常观测工作全部采用GPS观测,直接测定观测点的空间三维坐标,通过数据处理的方法,求其移动变形值。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10~15d观测一次。在移动的活跃阶段(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50 mm),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观测次数,5~10d观测一次。 6 研究结论 (1)结合矿区的地质地貌条件,通过分析A8101工作面地表观测数据,可知GPS大地高数据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其结果完全满足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分析。 (2)获得了该矿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角量参数,如表3所示。 (3)获得了该矿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概率积分预测参数,如表4所示。 参考文献 [1] 崔希民,陈立武.沉陷大变形动态监测与力学分析[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52. [2] 黄乐亭,王金庄.地表动态沉陷变形规律与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37(2):211-215. [3]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4] 郭文兵,柴华彬.煤矿开采损害与保护[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5] 康建荣.山区采动裂缝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