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水因何而飞

2015-03-11 00:47周远清
昭通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鲁甸灾区志愿者

周远清

到鲁甸灾区采访,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志愿者们实在不一般,日日夜夜的搏斗、流泪、援助和拯救,至痛与大爱,惨烈与悲壮,那种为灾区忘我工作的精神会让人由衷敬佩。

杨青青是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她是一名大三女生,放暑假回到家里。这个养尊处优的小姑娘一听到鲁甸地震的噩耗传来后,她和几个同学就坐不住了,急忙赶到昭通市医院和中医院报名参加志愿者,但是人家说名额已满,她们郁郁寡欢得回到家里生闷气,泪水溢满了眼眶。有人告诉她们还需要一些晚上为病人守夜的人,她们又赶到医院,守夜的名额也报满了。她们听后十分难过,无计可施,只能坐在电视机旁看救灾新闻,为遇难同胞而悲恸,为生死相救而激动。第二天,她们找到一个要去鲁甸的警察,因为是熟人,几个人磨了半天的嘴皮终于说服了人家,跳上车就往灾区赶,路上遇着交通管制,交警不准她们几个女生进入灾区。她们只好来到鲁甸县城,成了一名志愿者。她们看到有不少人在装卸堆积如山的矿泉水、方便面、帐篷、衣物,也不管人家同不同意,走过去就干起来。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奔跑,累得人都快爬下了。有人送水、送面条给她们吃,她们谢绝了,说不占灾民的便宜,只吃点自己带去的干粮。杨青青说,像她们这种志愿者很多,男男女女都有,有企业家,有学生,有自由职业者,有退休职工,来自于各行各业,他们互不认识,都为同一件事在奔忙,面对灾难,每个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份至诚至深的关爱,原来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善良温暖的世界。

在志愿者中,杨青青认识的就有昭通实验小学的陈佩、严萍等几名老师一直在灾区坚持奋战,不怕累,不怕苦,好多天没有合过眼。她还说,有一支昭通小伙子们组成的摩托车队,往返于鲁甸县城和龙头山之间,专门到汽车去不了的危险地带,运送伤员到医院救治。昭通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就招募了500多名志愿者为专业救援人员提供服务,搬卸救灾物资、提供运输车辆等多方面服务。在昭通大街上、望海公园里,向灾区献血的青年志愿者队列排得很长很长。

我听到从灾区回来的朋友说,在崎岖的山路上、在断壁残垣间,有志愿者搭起的简易饭店和粥棚,每个经过的人都可以免费吃到热粥热饭,温馨的暖流流淌在路人的心里。

8月13日,我正准备赶往鲁甸龙头山采访一批志愿者,手机上就收到好友从地震灾区转发来的三张美术课照片。那是鲁甸地震灾区迎来的第一堂美术课,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是志愿者们精心组织的。帮孩子们找回快乐,最重要的就是陪他们在一起玩耍,或者上课,那就要尽快创造一个可以获得快乐的环境。对于劫后的重灾区龙头山镇灰子街村临时安置点来说,那一堂美术课开了一个好头。

志愿者们搭建并组织的“帐篷学校”,让孩子们开始了读书学习,开始在废墟上天真地奔跑嬉闹。他们的笑声飞出帐篷,飞出龙头山,飞出莽莽苍苍的乌蒙大山。

第一张照片:泥泞里上课的孩子。照片是从后面近距离拍摄的,全是背影。从后面看,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坐在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残缺不全的破凳子上,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特别是那些黄颜色的衣服,上边有一个大大的红色“心”字图案,一看就是爱心人士捐献来的。一颗心、两颗心,心心相映;千颗心,万颗心,颗颗大爱。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15秒的肆虐,山河呜咽,举国悲恸,美丽逝去,转眼间是刺眼的狼藉,许多孩子无家可归,无学可上。苍天垂泪,大地无语,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是志愿者搭起了“帐篷学校”,为孩子们送来温馨,带来欢笑。

灾区的雨来得真不是时候,给抢险救灾带来无尽的困难。你看,那“教室”的地上全是泥泞,到处是浑浊的污水。“教室”外,雨声时而如泣如诉,轻如流水;时而浓烈如金涛拍岸,无缰野马;时而如秋风梧桐,凄婉沉重。“教室”内,孩子们有的穿着破旧的鞋子,鞋子上糊着厚厚的黄泥巴,让鞋子斑驳得分不出颜色;有的打着赤脚,泡在泥水里。他们有坐着的、站着的,挨挨挤挤,专注、入神、用心。我不知道他们原来的老师在什么地方,也许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许为失去亲人正擦着滚滚的泪水,也许正躺在医院里打点滴……不过,没关系,尽管“教室”极其简陋,极其寒碜,但却能遮雨避风,充满温情,志愿者就是他们的老师,就是他们最贴心的大哥哥、大姐姐,抑或是叔叔、阿姨。

第二张照片:是一张正面照。美术课“教室”里,尽管没有教科书,没有黑板,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甚至没有临摹的石膏像,但并不影响课堂气氛。孩子们手里拿着喜洋洋、机器猫、小狗熊和布娃娃,在聆听老师讲解,在学着老师绘画。这些寒门学子、乡村娃娃,因为山路陡峭,平时没有下过山,更没有坐过汽车,城市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说到玩具,那是城里孩子的专利,他们连做梦都不敢想。现在,志愿者老师把这些玩具送到他们手里,让他们感到新鲜、稀奇、刺激、激动,这让他们感到不真实,莫非是在梦境里?手里拿着的不仅是喜爱的玩具,还是绘画的“道具”呢。这样的课,以往可是从来没有上过啊!

站在镜头前的那群小女孩,从她们那天真无邪的眼神,我相信,她们一定会画出灾区最美的图画。那图画有漂亮的小洋楼、宽敞的街道、鲜花盛开的公园、穿着花衣服的小朋友。她们还会画出优美如画的校园,校园里绿草茵茵、鲜花吐蕊,一派生机盎然,窗明几净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实验楼、有很多儿童书籍的图书室,阳光正照在孩子们身上,给他们身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

第三张照片:师生共画图。这堂课特殊,特殊在于“教室”里的学生没有背着手老老实实地听,而是有站着的,还有坐着的,甚至有走动的,他们那是在讨论、交流、互动;这堂课特别,特别在于课堂上不是常规教学那种只有一个老师讲授,而是有若干老师加盟。这堂课似乎有点“乱”,有点不符合“章法”,有点别出心裁,但学生喜欢,学习的效果也出奇的好,看那些学生作画时一丝不苟的模样,就知道他们很投入,很用心。那些教师一点都不威严,一点都不让人害怕,特别有亲和力,他们不认识,这是第一次见面,却相见恨晚,都想粘着老师们说啊笑啊跳啊。老师们年轻、漂亮、活跃、幽默、亲切,普通话像播音员一样好听。老师们也极其认真,一招一式都毫不马虎,手把手地教育,心贴心地传授。

这些志愿者,他们让灾区的人们有理由相信是有责任感的,更是有个性、有担当的当代青年。

我采访过几个志愿者,一个是四川德阳的志愿者叫冷远林,今年24岁,是成都某汽车4S店的工作人员,汶川地震那年他还小,要求参加志愿者,组织上不准他去。现在,他和20多人赶到鲁甸,什么活都抢着干,成了志愿者的主力。我和著名作家夏天敏还见到大名鼎鼎的“共和国义工”李英俊,他听说我们要采访他,高兴地说,我和女儿都喜欢作家,而且听到过夏老师的大名。他今年58岁,鲁甸地震后,他驾驶着一辆破旧的“柳州五菱”微型车奔跑52个小时赶到鲁甸投入救灾。他参加过汶川、玉树、雅安地震抢险救灾,在彝良救灾回到河北邢台家中后,又赶到鲁甸,几十家主流媒体报道过他的事迹。耿星是太原人,鲁甸地震让这个热血青年走上了“战场”,在每一场救援战斗中,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骑着摩托的身影,十多天来,他驮着物资进进出出龙头山,为山里送去价值十多万元的电视机,以及蔬菜、肉食、婴儿用品等。他们这些人不仅是抢险的排头兵,危险过后,拿起书本也是讲台上的好老师。安徽黄山姑娘纪丞虹,克服种种困难来到龙头山后,一连几天奋战救人,为了帮孩子们走出地震带来的阴影,空闲时带领一群孩子做起了游戏,还跳起了舞蹈,欢声笑语响彻废墟上空。

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太多太多,画面激情澎湃,感动人的暖流在流淌,激动人的泪水在飞。三张照片透视的是祖国人民的大爱,这种大爱在灾区弥散。爱是一种力量,一份责任,爱是心与心的牵挂,手与手的传递。

三张照片所反映的是离龙头山中心学校较偏僻的灰子街。灰街子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一座连着一座,似乎没有尽头;道路虽不陡,却鲜有平地,到处坑坑洼洼,一脚踏空可能就是无底的深渊。大山阻隔了乡民们致富的道路,留给他们贫困和艰辛。民房倒了,小学校舍也倒了,志愿者历尽艰辛送教来了。有了第一堂课,就会有第二堂、第三堂……

其实,孩子们是否有学上,成了志愿者、武警战士及各级政府心中的大事。在鲁甸龙头山镇上,已经有一所学校于8月12日建成。那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贵州茅台集团捐款援建的“抗震救灾希望小学”。学校经过上百名志愿者、武警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三天的努力而完成。当然,三天时间,建一所学校是有些夸张。其实,学校不是钢筋水泥建的高大楼房,不是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室,而是用新型轻型板材搭建的“板房学校”,“板房学校”有20间,包括教室、多功能室、宿舍、餐厅等,具有抗震、防水、防火性能。这所学校虽然还没有开课,但却能保证龙头山中心小学503名学生秋季学期按时开学。有关部门在对灾区43所学校进行评估后,有26所学校破损需要搭建板房过渡安置,9月初,孩子们一定能够如期上课。

人原本可以美丽如童话的,孩子们原本可以专心致志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的,无忧无虑地在校园里唱歌做游戏的。然而,一场毁灭性的肆虐,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小小的书桌顿时遭遇灭顶之灾,让孩子们瞬间失去了笑容。

“帐篷学校”里孩子们稚嫩的童声,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是希望在升腾。

突如其来的地震,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我们救助灾区人民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决心。在灾难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千千万万志愿者、武警官兵、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传递、生死与共时,这种力量,则是震不垮的希望,是灿烂的阳光,能给灾区群众带来光明和希望。这种力量能让感动的热泪而飞,这种力量能让笑容重新回到灾区群众的脸上。

猜你喜欢
鲁甸灾区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我们的鲁甸(组诗)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目击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