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2015-03-11 10:42张培培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歌唱家演唱者

张培培

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张培培

“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欣赏习惯,会产生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从而在唱法上也随之而发生变化。”①每位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不同的体会,所持观点和阅历也有差异,所教授的学生因嗓音特点、情感处理不同,故不存在“千人一声”的说法。

民族声乐 千人一声 地域风格 演唱特点

首先“千人一声”这句话是一个形容词,比方说我们在电视和舞台上经常能看到或听到音色和风格上比较相近的声乐演员所演唱的作品。由于他们所演唱作品的音色和处理手法比较接近,故一些音乐评论家或观众觉得这些选手的演唱缺乏辨识度,不像 过去 的一 些老歌 唱家 如“ 郭兰 英”、“郭 颂 ”、“ 蒋 大 为 ”或中青年歌 唱家“ 彭丽媛 ”、“阎 维文”、“ 宋祖 英”、“张 野 ”、“ 吴 碧 霞 ”等那样风格迥异,声音特点明确。过去我们只要听到声乐作品的前几句就马上能听出是谁在演唱,说出歌唱家的名字。

基于以上的原因多数人认为“千人一声”有碍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阻碍了民族唱法的风格和多样性的演唱特点,甚至有的人过激的人为是由于音乐院校的专业声乐训练出了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据我们的研究分析和教学经验中得出以下两种结论供大家思考。

首先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由于宣传媒介相对不那么发达,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和老百姓只能通过收音机广播来欣赏到他们喜欢的歌唱家所演唱的歌曲,与现在专业比赛、选秀节目众多的比赛相比当时有知名度的歌唱家相对较少,人们能听到的歌曲就那么多,再加之那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风格鲜明、脍炙人口,也就出现了一批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的知名歌唱家和传世的声乐作品。并且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老歌唱家也都大多数是科班出身或在音乐学院深造过,并且其中一部分人目前也都从事着教学工作。但为什么在声乐教育事业、声乐演唱日益繁荣的今天会出现所谓“千人一声”这种说法呢?

一、所谓“千人一声”的共同点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和专业院团都在培养声乐人才,尤其是 2000年以来扩大招生规模,包括一些非音乐类院校也都成立了声乐演唱专业,这使得声乐人才量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电视屏幕和广播中的新面孔、新声音越来越多,尤其是 CCTV 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一平台更使得新人辈出,由于年龄段的限制这些参赛选手除个别年龄稍大些,多数人年龄都在二十几岁、三十来岁,甚至有的选手还在大学期间或刚刚步入工作单位就参加了比赛,他们还没能脱离初中级阶段形成自己特殊的演唱风格,而电视台考虑到收视效果设置了复赛、半决赛、决赛和颁奖晚会,我们设想一下最后出现在获奖名单上的选手要重复多次出现在舞台上,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这名选手唱着另外一名选手的歌,这一届唱着上一届的歌。美声和民族声乐选手唱着同样的中国艺术歌曲,这种重复也可能让人们感觉到有一种听觉上的雷同之感。

二、解决办法

如何在演唱中避免和解决所谓的“千人一声”这一问题,声乐作品决定了演唱风格,风格决定了演唱方法。熟悉电视歌手大奖赛的选手应该都听过王宏伟的《西部放歌》;雷佳的《芦花》;刘和刚的《父亲》;王丽达的《亲吻祖国》;常思思的《玛依拉变奏曲》;陈笠笠的《山寨素描》……这些在电视大奖赛获奖的选手所演唱的一首首风格迥异、地域、情感特点的作品留给了观众美好的回忆。那么为什么这些选手演唱的作品不存在所谓“千人一声”的问题呢?

(1)了解声乐专业教育的人或者从事专业演唱的歌手清楚这样一个道理。在教授学生或演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或者说在演唱不同规定情境的声乐作品时,其演唱风格和声线、音色的设定是会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的。

例如:我们在演唱东北民歌《看秧歌》的时候就要突出它的诙谐幽默,以及其以说带唱为特点的演唱效果,这就要求演唱者不能把字开得过大,气息需借鉴戏曲演唱模式的丹田气呼吸为主,胸腹的气息量需适中,因为要应对连续而快速的吐词行腔,这就需要灵活轻巧的气息做支撑以保证演唱者的声线、音色符合作品的演唱风格,增添作品的情趣性的表达。而即便是同地区的东北民族作品“乌苏里船歌”在演唱风格上则要强调其船歌的悠扬、深远、响亮的演唱特点,利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办法能够获得较深、较多的呼吸量以保证演唱中速稍慢的作品,同时也使得字与字之间的转换使人听起来有一种舒畅之感。拿前面提到所谓《西部放歌》为例这是一首陕北风格的所展现西部大开发的声乐作品,曲风表现了陕北人民高亢、响亮、真挚和一泻千里的气势,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拼劲儿,以展示陕北人民依托党的好政策轰轰烈烈干事业奔向幸福生活的气势与决心。这首作品的演唱强度、难度是极大的,极限音的重复出现以及这种带有召唤、呼喊式的浓郁陕北风格的作品,就要求演唱者全力以赴的调动好自身的歌唱机能,以颈腔、胸腔的强烈共鸣配以深远有效的呼吸才能达到作品对风格的要求。

那么同一时期,同一地域风格的创作歌曲,即使是同一位词曲作者同一位演唱者也因为其词曲风格而变化。《西部情歌》在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上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首作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为主线,表现出大开发前后西部山村的巨大变化,听起来就像一个娓娓道来极具陕北风情西部的爱情故事,这就要求演唱者的气息、声线、音色亲切自然流畅,符合语气化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作品前段表现艰苦跋涉去探望心上人的酸劲儿和后一段由于交通的方便快捷仿佛近在咫尺的喜悦劲儿都需要在歌唱时加以方法上的细微调整。

两首作品的词曲作者相同,但《西部放歌》的“放”字和《西部情歌》的“情”字决定了这两首声乐作品虽地域相同但表达的特定情感内容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演唱者根据实际情节在演唱方法上做具体的调整。而前面讲到的两首东北民歌《看秧歌》和《乌苏里船歌》也是出自一个地域,但因为词曲所表现的内容不同也必须在演唱方式上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满足其风格特点的要求。

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在演唱某一个声乐作品时其地域风格、作品风格较大程度的决定着歌唱者的演唱风格,也可以说演唱者的演唱风格(方法、技巧、声线、气息)是必须符合声乐作品风格的歌唱的二度创作与作品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或许有的人会这样说,为什么所谓“原生态”歌手的演唱都那么有特色特点呐?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也比较容易,原生态歌手绝大多数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所演唱的状态完全是本民族地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延续下来的,纯粹的表达一个特定情感特定地域,特殊发声技巧的演唱方式。而音乐院校的教学目的要有涵盖性和包容性,也就是说音乐院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演唱多民族地区,多种风格,多种语言的专业演唱能力。而所谓“原生态”演唱方式是一种地域性的特色演唱范畴。比如说原生态歌手在未经专业训练前是很难完成艺术歌曲或其他民族地区的声乐作品,即便唱了在风格上听起来也还是原生态的味道,那么所谓“千人一声”这一说法和现象是否真的站得住脚呢?或者说在其他国家其他艺术领域上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存在呢?

(2)比方说一部贝多芬或莫扎特的交响乐,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被许许多多的乐团演奏,即便每一个乐团的指挥都有各自处理上的差异。但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一听便知是哪一位作曲家的力作,那么这是不是要被说成是“千乐一声”或“千团一声”呢?

一个唱法形成的重要标志,主要在于他(她)的演唱方法的科学性,那么科学性的形成就要有统一的要求和准绳。例如美声唱法中全世界的花腔女高音要求不外乎声音和气息的灵活、清脆、飘逸等。而每一位歌唱者,之所以被观众们区别开,原因在于其天生的也就是遗传的音色,以及对作品独特的理解。比如阎维文、吕继宏师出同门,但他们的声音和处理作品的方式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声乐界有这样一句话“一百个人就有一个演唱方法”因为每个人的天生嗓音条件、文化、生活习惯不同,理解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和演唱方式的形成,在每一个歌唱者身上的具体表现一定是求同存异的。

结语

几乎每一个歌手都会在各自演唱初级阶段都会对自己喜爱的前辈歌唱家因崇拜而模仿他们音色和处理方法,这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办法,但一味的追求这种相似度而导致丢掉和放弃自己独有的音质则得不偿失。模仿能力只占演唱技巧的一小部分,尽量多的摄取民族民间营养加强自身修养,勤学苦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可尝试在完成教学大纲内必学曲目之外独立完成一些新创作的未经别人演唱过的歌曲,强化自身的二度创作能力。以期达到和形成独具特点的演唱风格和高超的演唱水平才是声乐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今后的路既宽广又漫长。我们相信,广大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理论家以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努力拼搏的工作作风、不断推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前进,定会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趋民族。”②

注释:

①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②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中国民族声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10.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歌唱家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小歌唱家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歌唱家与报晓员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草丛里的歌唱家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