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峰
【摘 要】 目的:观察挑刺疱疹泻毒并点灼配合针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征得患者同意获得治疗组30例病例,以同期仅采用针药结合电针治疗的33例病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经治疗1周及2周后的综合效果,包括完全痊愈率、完全脱痂病例比率以及是否遗留后遗神经痛。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显著。局部挑刺火灼组完全痊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两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病例经7天治疗后,完全脱痂病例比率为83.33%,对照组为60.61%。治疗组仅1例有轻微后遗神经痛,而对照组为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挑刺点灼配合针药治疗带状疱疹见效快,脱痂快,疗程短,后遗神经痛少。
【关键词】 带状疱疹;点灼;挑刺;针药结合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62-03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侵犯神经,经复制后影响至皮肤的病变。一旦失治,容易遗留强烈的后遗神经痛,对患者身心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往往效果不佳。笔者2013年以来,采用局部挑刺点灼配合针药治疗带状疱疹30例,操作方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门诊治疗室及住院部的患者30例。年龄35~45岁者治疗组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对照组9例,其中男5例,女4例。45~60岁者治疗组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对照组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60岁以上者治疗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对照组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和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纳入病例均满足条件:病程不超过一周,症状:①病变皮肤出现簇集成群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中间皮肤正常。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②有针刺样或烧灼样神经痛。排除标准:①排除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疱疹。②排除内脏疱疹、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可能。③排除头面部带状疱疹病例。以上条件符合带状疱疹诊断[2]。
2 方法
2.1 点灼治疗组 ①针刺穴位治疗:令患者侧卧,针刺病侧阳辅穴,令针感下传至足。留针约20min。②挑泡泻毒治疗:疱疹局部消毒,用大号注射针头依次挑破所有水泡,旁用棉球及时蘸除流出疹液。③点灼杀毒治疗:用止血钳夹住80%~90%酒精棉球,点燃,快速点灼疱疹区皮肤,至局部皮肤潮红。仍见流出疹液再用消毒棉球蘸除,再次点灼治疗。共重复2~3遍。以上治疗每日一次。连治4天后隔日一次。一共治疗6~10次。④配合口服中药治疗,药取:黄芪150g、黄芩10g、栀子10g、金钱草10g、土茯苓10g、薏苡仁15g、柴胡10g、桑白皮10g、白鲜皮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共9剂。
常规对照组:针刺取穴:皮疹周围予围刺,局部红外线照射,并依据传统辨证和病位归经远道取穴:双侧阳陵泉、太冲、侠溪、阴陵泉、陷谷、液门等穴。上、下肢穴位分别予电针刺激,每次取患侧2组穴位,断续波,刺激20min。口服中药同治疗组。以上治疗5天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两组均常规抗病毒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2.2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①完全痊愈:疼痛完全消失,皮疹结痂消退。经随访3个月无后遗神经痛。②临床痊愈:皮疹结痂消退,疼痛不明显,在劳累、情绪不佳或天气变化等时候偶有局部不适感。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③有效:疱疹结痂、消退过程不利。皮损愈后有遗留疼痛不适。对日常生活及睡眠有影响。本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3]。
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两组疗效均较满意。点灼治疗组完全痊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者治疗7天完全脱痂率,挑刺火灼组为83.33%,对照组为6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14天完全脱痂例数及比率,挑泡点灼组为100%,对照组为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大量复制,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产生严重的锐痛。由于病毒的特殊结构和生化特点,目前尚未发现能够直接破坏或杀灭体内病毒的药物,抗病毒药物疗效不佳。
本病有自限性,疱疹结痂脱痂是其自然进程,重要的是愈后皮损恢复情况和是否后遗神经痛。本病临床研究必须以疼痛是否完全消失、是否有后遗神经痛作为疗效评判依据,而不能单纯以是否结痂脱痂为依据。本病后遗神经痛往往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刘太华、张忠奎[4]等研究发现,不同带状疱疹人群的临床恢复情况明显不同,皮损好转时间、水疱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一般情况恢复期和睡眠改善时间,60岁以上老年人和60岁以下的青中年患者有明显的区别,可能与老年人合并症多及机体功能低下有关。年龄愈大,年幼体虚不足,神经痛愈重[5]。其综合治疗更加需要重视,中西结合治疗效果好[6-7],早期进行综合治疗尤为重要,而中医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8]。
中医诊断本病“蛇串疮”,因外感湿热邪毒引起[9]。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一般多采取温灸局部皮损区、针刺相应夹脊穴以及在皮疹周围毫针围刺为主,临床报道较多,疗效确切[10-11]。本临床研究中,治疗组采用挑刺疱疹水泡以直泻毒邪。邹宇斌[12]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口服阿昔洛韦。治疗组1次/d排出疱液,对照组皮损未做治疗。每位患者均选定3个水疱和3个大疱,每日观察记录。结果:治疗组水疱和大疱的干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病毒特性研究证明,病毒的主要成分为病毒DNA或RNA,由相应的蛋白质构成。蛋白质往往最不能耐受的是加热,遇到温度变化极其容易变性,而且是不可逆的,也就使其永远失去了生物活性[13]。因此高温是杀灭病毒的最有效方法,临床普遍采用高温高压蒸汽作为手术器械的灭菌杀毒,急诊临时紧急情况可以用酒精燃烧消毒器械。火灼局部疱疹能直接杀灭疱疹病毒。此法散见于民间,小时候农村缺医少药,笔者亲见母亲患病自己治疗(铺极薄的干棉花絮层,一瞬燃过),3次即愈。中医认为,“火郁发之”,《医学入门》:“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薛立斋曰:“……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补接阳气”。毒邪显现,宜开门托其出而尽祛之,勿使隐退,一旦隐退,病情难愈,发而不畅,则组织损伤严重,容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神经痛。本病本虚标实,应用中药黄芪扶正益气而托毒发表,黄芩、栀子及金钱草清热解毒,土茯苓、薏苡仁除湿解毒,桑白皮、白鲜皮清湿发表,柴胡转表里,甘草和之。针刺阳辅穴以生发少阳疏通经脉。本研究由于部分患者畏惧火灼,未能做到盲法随机对照。实际情况与患者所担心的恰恰相反,快速点灼时患者仅觉微烫,并且疼痛大多当即缓解,效如桴鼓。点灼操作的关键是一下一下地快速触碰疹区,一触即离,不作停留,同时可听见火团的“噗噗”声。本法类似于铺棉灸和灯火灸,都是以火在皮肤上快速焠烫。而铺棉灸的厚度难以掌握,一旦点燃,如有灼痛不适时不易撤除。与灯火灸和火针相比,使用酒精棉球灼烫损伤更轻微,且焠烫面积广,方法简便。点灼治疗带状疱疹的患者疹出及脱痂顺利,皮损恢复好,后遗神经痛少。点灼治疗同样也适用于毒虫咬伤等,在刺血拔罐同时点灼能有效破坏毒素,紧急情况尤为适用。妙法捷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豪文,熊东林,肖礼祖,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5):287-28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J].北京:中医药管理杂志,1994,02(6):259-260.
[4]刘太华,张忠奎,罗陈,等.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西南军医,2005,07(6):28-30.
[5]吴轶西,罗文霞,曾海燕.中老年带状疱疹9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108.
[6]华颖坚,周富林,王惠.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29):58-59.
[7]潘晓娟.带状疱疹外治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0,08(28):139-140.
[8]冯华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治疗概况[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7):192-194.
[9]谭新华.中医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2.
[10]刘元华,杨运宽,陈洪沛,等.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时效指标的生存曲线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06):1546-1547.
[11]邓肖英.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2,40(3):357-358.
[12]邹宇斌.排液法对带状疱疹水疱/大疱干涸时间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30-31.
[13]周爱儒.生物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