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波
摘 要:本文归纳总结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生态思想,探讨西方生态批评思想在文学中流变的过程,并深入探讨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的策略,致力于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加大社会辐射力度,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多元人才观;专业发展
一、生态批评思想流变研究的意义
随着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时有爆发,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高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生态批评已经成为人们所认同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与批评流派,成为研究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主张通过文学批评进行文化反思,揭露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唤醒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理想社会。具体地说,生态批评通过对文学文本细读,挑战、颠覆、反思和审视文化,进而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最后达到建构一种新的生态观,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①。生态批评的目的既要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 也要建构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的、 生态的、 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文化由科学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演进,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态理念。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作品的描述、解读与评价,承载着历史的负重,面对人类当前所致力于的生态文明的探究与建设,必将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实现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为推进现代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西方生态批评思想在文学中的流变过程
(1)回归自然:“万物共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有机界里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和整体相联系的。生态意识在诗人作品中初见端倪。(2)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资本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际就是批判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由片面地追逐资本增殖的生产方式所造成,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3)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把人类的物质欲望、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的改造和扰乱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这种限制为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
三、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的构建
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将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面对21世纪的今天,生态思想的进步,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生态化的观念与思维将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的主流。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努力加大社会辐射力度,成为“国际性”的开放组织,承担起“泽被人类”的历史使命。
(1)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要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把贯穿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展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实践教育,推动知识学习向实践的转变,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社会新格局。(2)注重培养生态型人才和人才生态化的发展。 教育生态化要具有整体性的眼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生态型人才。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灌输,科学制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重人—教育—环境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并且教育要强调一定程度的自组织性和人的主体性,把教育与环境作为一个交互作用的网状立体整体,注重和谐与整合,力求使大学受到良好的“生态气候的湿润”。(3)鼓励教师生态化发展,实践多元化培养机制。基于多元人才观的人才培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阶梯队伍的多元化培养;二是从品行素养、业务水平、专业发展三个维度的多元化培养。评价机制客观、灵活,既是教师个人和团队发展的指导目标,又能充分体现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发展和质量。加强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推行校本实践培训。争取校方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进行教学改革并及时交流教学经验。
结语:总之,对十八世纪中后期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生态思想以及生态批评的流变研究,赋予了生态思想时代的气息,生态文化正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现在人类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应有的清醒认识,致使新奇知识、科学发明和改造欲望等最后没有造福人类,反而让人类异化,以自我为中心,最后舍弃了同自然的“交感”。通过文学解读,达到重新认识自然和世界、正确认识自我和调节航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 西方生态批评的三个维度[J]. 潘阳湖学刊,2010 (4).
[2] 孙天南. 西方现代文学中人与自然和谐观的发展[J]. 学术交流,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