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民
摘要:诚信是会计的灵魂和生命,会计诚信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直以来人们把会计诚信归属于道德范畴,主要是依靠会计人员的自觉性来实现。会计诚信缺失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是社会普遍存在且有着庞大群体而又无法考量并难以追究法律责任的现象。本文提出要对会计诚信进行管理,重新认识会计诚信的行为特征,改变对会计诚信属性的认识,会计诚信问题并不是一项无法量化界定的质量指标,而是一项可以分析记录统计考核的数量指标。要研究制定会计诚信管理体系的方法和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诚信管理体系,运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会计诚信缺失所造成假账泛滥的危害。
关键词:会计诚信 管理体系 研究
近年来,企业单位假账泛滥,会计诚信危机不仅关乎到整个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是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们面对会计诚信缺失造假的行为既愤慨又无奈,一方面它给国家和人们造成的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普遍存在且有着庞大群体而又无法考量并难以追究法律责任的现象。人们把会计诚信归属于道德范畴,而职业道德是要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来遵守。
因此,要重新认识会计诚信的行为特征,改变对会计诚信属性的认识,运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会计诚信缺失所造成的危害。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执业环境千差万别,会计诚信不能仅仅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来实现,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诚信管理体系,对彻底改变目前会计诚信缺失造成假账泛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把会计诚信列入道德范畴,只能用加强职业道德的思路和方法来教育广大会计人员。现在要在传统认识上对诚信指标难以判别和考量上作出重大突破,当会计诚信可以分解设定具体指标,而且是一项可以统计分析记录考核的数量指标时,会计诚信管理就进入了可操作的实施阶段。会计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站在高度全面、系统的建立和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才能确保会计诚信管理积极稳妥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
会计诚信管理是会计领域一项革命性的改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诚信管理综合指标体系是保障实施会计诚信管理的关键。
首先,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的基本准则和规章制度。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是针对会计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复核、发布、审计等相关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涉及到所有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审计机构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管理体系。会计诚信管理应根据指标设定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诚信管理体系,并将实现相关要求、界定诚信信息和诚信管理体系的范围形成准则制度。其次,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项目和内容。会计诚信管理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内容主要涉及有个人基本信息、配偶及家庭信息、执业单位信息、职业情况信息和奖励处罚信息等等。这些基本信息根据每项内容制定标准统一的指标和分值,以便统计分析判断并用来界定和判别会计诚信情况。难度较大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根据重要性原则设置一套界定和确认会计信息造假严重程度和主客观等因素相结合的扣分标准,设置不同权重的数量指标分值来评判会计诚信的优劣,还可以设立“会计诚信专业评审委员会”来判定。第三,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指标分析评判系统。会计诚信问题不仅仅是涉及道德范畴,当会计资料经过会计人员的加工处理,最后作为会计信息披露,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偏差,就可以根据偏差程度和对社会、他人造成的危害性设置量化指标,会计信息披露都是通过会计报表和资料以书面的形式对外公布的,这也为追溯和确认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方便。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会计诚信问题就是一项可以分析判别的量化指标。会计诚信管理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方法对造假行为分析和评判直接反映会计诚信状况,主要衡量指标有:诚信度、诚信星级标准、诚信指数、诚信评价指数、处罚等级和频次,还有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差错率指标等等。
(二)建立会计诚信管理评价体系
会计诚信管理要实行量化界定考核,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对涉及的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和单位法人、机构负责人、会计、审计人员分别进行综合诚信评价。首先,建立会计人员诚信评价机制。对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评价,应当根据财政税务审计的检查、会计管理机构的检查、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和单位对会计人员的检查等资料,对会计人员的违规行为建立评分系统。其次,对失信造假的企业单位采取从重处罚。企业单位的评价应当根据其造假的严重程度和频次以及所聘用的会计人员和单位法人的会计诚信分值计算单位的会计诚信分值,对分值达到一定程度的核算单位可以分级次实行行政问责和经济处罚,经济处罚要根据性质从严从重,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将会计诚信评价作为选择社会审计单位的重要标志。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诚信评价分值情况划分成不同等级,明确规定各个等级可承担的审计业务。同时还应将会计师事务所按诚信评价分值作为参与政府招标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四,金融单位的信用等级要和会计诚信评价相结合。对会计诚信评价较差的企业单位申请银行贷款时,要严格控制。另外,财政、税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对会计诚信评价较差的企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在审计和管理上要从严掌握,迫使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重视自身的会计诚信建设。
(三)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信息平台
会计诚信管理必须依靠会计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全国连网的会计诚信管理平台,将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情况上网公布,让会计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了解他们的诚信情况,实现全方位监督。建立会计诚信信息共享平台不仅会大大降低信用查询的成本和时间,也有利于信用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全社会都能有效地监督企业和会计个人的信用行为。在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之下,一旦出现失信造假等不良记录,其必将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代价,要让失信行为遭受惨重的教训。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职业人员诚信档案,今后无论会计人员到何地执业,诚信信息都将终生可查。
(四)建立会计诚信管理奖惩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能让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不敢造假,也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对企业单位会计信息造假者实行严厉的惩罚,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让失信造假者付出巨大成本;另一方面,造假的直接会计人员也将面临行政和经济处罚,从训诫、警告、罚款、扣证到暂停或吊销职业资格证直至终生禁止从事会计行业,情节严重或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促进企业和会计人员遵纪守法。
(五)建立会计报表统一管理系统
会计报表是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主要途径,除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由证监会提供的平台统一发布外,其余绝大部分企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和会计报表的报送都是根据需要来提供的。企业去银行贷款就将资产做大,去税务所交税就将收入做小,向上级邀功就将利润做大,欲私设小金库就将利润隐瞒,这实际上是各个职能部门所获取的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建立企业单位统一的会计报表管理平台,需要会计资料和报表信息的各部门应从同一渠道获得会计资料和报表信息,堵住了企业单位可以随意改动会计信息的漏洞,确保企业单位披露会计信息的唯一性,从源头上控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二、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会计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依靠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来保障实施,除了制定科学规范的会计诚信管理体系外,其他的单一措施都将会显得苍白无力。在会计诚信管理的问题上决不能避重就轻,要以猛药去疴的决心一抓到底。
(一)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法律体系
会计诚信表面上看是会计个体的道德问题,但其本质所表现的行为是一个法律问题。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对象价值运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事实上,做假账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最终都是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这既是一种侵权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建立会计诚信管理体系应当立法先行,要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作保障。尽快增加会计诚信管理的法律条款,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管理有关的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
首先,建议修订《刑法》,增设“会计信息造假罪”。会计信息造假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造假重灾区,针对当前会计信息造假处罚过轻,责任难以分清,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尤其对会计诚信缺失,有意伪造、编造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会计违法行为要从重处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重点治假,绝不姑息。其次,建议制定《首席会计师条例》。会计诚信管理要进行依法管理,必须要明确法律主体,才能确保会计诚信管理和依法治信的有效实施。推行首席会计师制度是明确会计责任前提,是有效防止和遏制会计人员诚信缺失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好选择。第三,完善会计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避免出现法律法规上的漏洞和灰色地带,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总会计师条例》等相关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四,要建立会计诚信管理法律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以及企业信用、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为会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诚实经营的市场环境。
(二)明确判别会计诚信管理的责任主体
会计诚信管理要作为一项具体实施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必须要能明确地判别责任主体,要能厘清哪些是企业单位的责任,哪些是会计人员的责任,而在单位众多的会计人员中如何区分责任大小是件非常复杂困难的事情。一个单位涉及到财会事务的人员就有单位负责人、财务审批人、财务审核人、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出纳、会计、统计人员等等,而会计资料和会计报表的产生还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因此,只有分清各个环节的责任,才能给予奖惩处理。首席会计师制度就是要能明确划分会计诚信的责任主体,
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打破受利益驱使或迫于压力使会计和单位抱成团做假账的格局,彻底改变当前弄虚作假的恶性循环链。首席会计师如果还是受制于他人,有意或屈从做假账,造成严重后果的,他个人将全部承担责任,如果受到处罚就意味着他将失去自己之前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得来的成果,包括职称和待遇。所以首席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就是决定他自身命运和价值的试金石。
(三)建立会计诚信管理行业监管机制
加强会计行业自律和监管是会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会计诚信管理需要建立“以行业监管为主,审计交叉监督,政府各职能部门重点监督”的监管机制。一是要建立会计行业管理协会或者会计诚信管理协会,专门从事会计的诚信管理工作,加强对总会计师、首席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管理。二是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要健全规章制度,制定《会计诚信管理行业标准》,根据会计执业诚信情况,实行职业审核、评价管理、考核培训、奖励处罚、诚信档案记录等等。要赋予会计行业管理协会对会计诚信有嘉奖或处罚的建议权,以便于切实承担起管理职责。三是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要重点加强会计诚信管理,要建立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奖罚分明,对诚信差的或受到严重处罚的会计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防止到处做假账。同时还要加大会计审计造假行为的成本,要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失信违规时面临的风险以及责任加大,铤而走险的几率才有可能大大减少。四是会计行业协会要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并及时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政府各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力度,财政、审计、税务、统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在各自监管的同时,要形成合力,对违规处罚的信息要及时共享。
(四)建立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建设会计诚信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强调建立会计诚信量化考核管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教育。好的制度能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而诚信教育能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素质将对会计诚信建设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开展诚信教育是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会计诚信教育起着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的重要作用。会计诚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其次,要加强在校学生和在职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会计专业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诚信培训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素质。第三,要把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建设上。会计诚信教育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突破原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维定式和模式,创建新的会计诚信教育内容和体系。第四,要实行会计人员上岗诚信宣誓制度,在学校里,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组织举行诚信宣誓制度,会计在上岗执业前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要组织举行诚信宣誓制度,用庄严的仪式、崇高的誓言震撼会计的心灵深处,能保住一份神圣而纯洁的良心圣洁之地。
(五)建立会计诚信管理研究机构
会计诚信管理是一项全新的概念,研究的领域很广内容很深,尤其是要推行首席会计师制度和会计诚信管理,所有的指标设置、评价体系、信息系统、奖惩制度、报表统一管理平台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专门研究形成共识,找到突破口再指导实践。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建议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制度与诚信管理专业委员会”,以填补会计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
中国会计学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会计领域最高的学术机构,具有最权威性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其不但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前瞻性,还要有解决会计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坚韧性。目前中国会计学会13个专业委员会还是难以涵盖会计学科的一些重要领域,如:涉及会计制度及深层次的体制研究,会计诚信管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会计人员诚信缺失的防范和监督措施研究等等。当前这种普遍的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是不可回避的。作为中国会计领域最高的学术团体,应该成为会计领域攻坚克难的主力军,承担起这份重任。
三、结束语
会计诚信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明风尚,需要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需要每个会计用一生的诚信执业信念来时刻坚守。好在中央整治社会诚信的行动已经开始实施,2014年1月16日,中央八部门共同召开发布会,正式出台《“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备忘录》,将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行为和采取其他信用惩戒措施,对失信欠债不还的“老赖”们不仅将无法得到银行授信,还将被禁止购买飞机票与软卧火车票。这必将极大地打压失信人的生存空间,也为推动会计诚信管理建设提供了最佳契机,相信会计讲诚信不做假账的时代必将来临。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2]刘延红.建立会计诚信制约机制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8(9).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