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红 田丹丹
摘要: 引导教学以科学的教学法来引导声乐教学与实践,完善声乐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质量并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文重点论述引导教学法在歌唱心理各因素(包括感知、 记忆、 情感、想象、 注意等)中的运用。
关键词:声乐教学;引导教学;歌唱心理
声乐并非其他学术领域所认为的普通而简单的艺术,它是一门集音乐学、生理学、心理学及物理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体。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史,学术凝聚点已从歌唱的机理机能转入歌唱心理的研究。在我国声乐心理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声乐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声乐艺术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近年来,随着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不断研究,歌唱心理主导着声乐实践的教与学。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歌唱的各个生理机能并合理支配心理的各因素,使得二者在矛盾中达到统一,才能科学的发声,完美再现作品的内涵,充分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达到人歌合一的最佳状态。
在目前的声乐发展趋势中,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纷繁众多,需要教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再认识声乐艺术。引导教学是在一般声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并结合现实的教学经验,主要是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声乐的发声原理,让其在比较中记忆正确声音概念并非机械式的学习,并启发和引导学生增强歌唱心理的驾驭力与表现力。
一 、 引导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
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体系、确立明确的声音概念及懂得歌唱的真谛即声情并茂的再现作品内容。由于声乐艺术的特殊性,其教学也有别于其他门类。声乐教师所应付的职责不单单是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而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声乐知识的积累及艺术实践的发挥。
声乐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具有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及多变性等特点。首先,歌唱的乐器处于身体内部,无法直观和触摸,只是教师通过具体的认知及明确的语言来教学,让学生理解并准确实施;其次,每个歌唱者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生理条件及生活背景和经验等,这些直接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学习及教学,需要教师悉心观察及引导;再次,在处理学生发声问题时,见效的周期长且慢,影响学生的身心(长期无法见到实效,学生会对声乐演唱失去信心);最后,在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在歌唱学习的能力及悟性上不同,其歌唱心理能力的差异也较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声乐的教与学,声乐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就必须立即发现、纠正及解决问题,尤其是歌唱心理问题。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是由心理调控的,歌唱作为行为艺术的一种亦是如此。歌唱者在教师的教导下,逐渐协调自身的各个心理因素,才能使它们更好的为歌唱服务。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会出现复杂的歌唱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处理;引导教学是解决这复杂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引导教学通过对具体心理问题的分层次的引导,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及任务。由此可见,歌唱心理的引导教学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方法。
二 学生歌唱心理因素的引导教学
1 、 感知能力的直观引导
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的统一体,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反应,属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由于人们对于声乐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自身感知的阶段,从而出现许多对声乐错误的认知,并让一些优秀的学员放弃继续学习,这让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自己感到很痛心,因此正确的声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对于声乐的最初的认识是从外界感知得来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对声乐的感知也随之加深,但是无论如何人们歌唱都是先从感知出发,并延续到声乐的教与学之中,因此正确声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伴随歌唱者一生的事情。
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具体的发声原理并做正确的范唱,并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感知声乐的教与学。直观的引导使学生看得真、听得清、反应快。
(1)声乐技能技巧的直观引导
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技能技巧感知能力的直观引导的方法有以下几:第一,使用直观的言语描述,使学生对此感知并实践;第二,利用录像、范唱、演出、音乐会等实物的直观引导,来增进其感知能力;最后,围绕某一个声乐技巧进行单项引导练习。如,在咬字吐字的训练中,由于我国各地方言系统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差异较大,下颌、齿部肌肉的灵活与放松练习就要学生自觉感知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在练唱中不断的调节,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及纠正,逐渐加深感知印象并形成歌唱习惯,才能真正掌握住这一技巧。
(2) 作品演唱中的引导教学
歌唱过程中,对于作品内涵的深入感知是较难把握的。学生在歌唱时,过多注重自身的听觉音响及歌唱技能,忽视作品情感的表达及艺术处理。此时,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经验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语言描述,让其对作品再次感知,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情感表达上。另外,在作品选取上也要遵循学生感知态度的选择,选取符合其兴趣、喜好,才能抓住这些特点开发其对情绪情感的把握。
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无时无刻的。教师作为领路人,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学习。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作品的认知的理解也随之增高;学生在聆听或观赏不同艺术作品时,其艺术视野的增强,对于声乐的感知能力也会有所影响。总之,无论课上课下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会随着实践的加强而加深。
2 、歌唱注意的集中引导
注意是歌唱心理认知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理活动的向导。学生对声乐的学习通过注意进入脑中,并转化成相应的心理活动。通过注意才使得感知的形象清晰、情感的表达完善、声乐思维的敏捷,因此,歌唱注意的集中是声乐学习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教学要有计划及重点,明确指出本节课程的注意焦点,在讲解时要突出中心,范唱要规范,避免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教学方式,这扰乱学生注意力,教学质量也较低;其次,在歌唱及练声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监督和调节学生的注意,把握歌唱的旋律、音准、节奏、吐字换气、高音的处理、情感培养等方面,不同声区注意的集中点也不同,低声区注意焦点在于气息的控制及声音位点上,中声区要把握住声音的连贯、喉头的稳定及声区的统一,高声区注意的焦点在于气息压力的控制、口咽的调控及头腔共鸣的把握;再次,教师应适当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明确的注意目标。如,在学习新作品时,必须查阅作品的创作背景,还要准确的识记歌曲旋律及音准节奏,并要大声朗诵歌词找出歌词的抑扬顿挫;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之间相互听课,并引导学生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避免注意的分散,长此练习其注意就会持久。
3、歌唱情感的间接引导
人们的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种表现,具有引导和维持行为的作用。对歌唱者来说情感具有调节及把握音乐情节,是表现作品情绪情感的基石。在教学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情感表现的不同而影响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把情感聚焦在有助于歌曲表现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歌唱情感的引导教学采取间接地方法。首先,教师应主动引导课堂的和谐氛围,使学生间接感受到心理舒适,这有利于其内心积极情感的调动;其次,间接引导学生学习及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并在歌曲表达中提升对美的声音情感的表达;再次,在作品选择上,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欢快活泼、抒情优美的作品,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学习复杂、有变化的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也应在课堂充分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形象生动的范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挚的情感表现,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总之,歌唱情感的表达是歌唱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不断的反复训练下,学生会主动选择有利于歌唱的情感,但是在学习初期自身的控制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学生调节自身情感,使其朝有利于歌唱的方向发展。
4、歌唱记忆的引导
记忆是歌唱的中心环节,贯穿着整个声乐的教学与实践,是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感知、情感、想象、思维。在教学中,学生歌唱技巧的学习与歌唱记忆密切相连,只有经过反复训练形成歌唱记忆,才能使其它歌唱心理各因素协调运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歌唱记忆的引导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歌唱技巧的单项练习来加深歌唱记忆。歌唱发声时,学生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单项练习使一种歌唱技巧得到记忆加深,并形成长期记忆,为学习其他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选择学生较易理解、旋律优美的作品。声乐作品的旋律多为带再现的乐段,基本旋律在一首作品中会多次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唱时认真识别记忆;还有,作品的歌词是词作者对主题内容的描述,前后之间联系紧密,学生在识记时应先大声朗读,找寻词曲间的连接,并联系旋律一起记忆。
第三,教师应定期在课堂上引导复习以前所学的发声技巧及作品。由于,人的记忆在一段时间上会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明的“遗忘曲线”,有的学者研究其同样适用于音乐记忆中。因此,只要定期的复习其歌唱技巧才会越来越熟练。总之,歌唱记忆的训练要时刻伴随声乐实践之中。在学生的考试或音乐会等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歌唱时忘词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加深对歌唱记忆的训练,使其能与其他心理各因素协同歌唱。
5、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声乐艺术领域,歌唱者的想象是对作品的感知、情感及表象的加工创造。歌唱者在演唱时,会通过作品内容在脑中构成一幅幅的画面,这就是简单的想象。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喻宜萱教授在其《关于声乐教育的几个原则》中指出:“培养歌唱家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只是一个指路人,走路还要靠学生自己,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
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引领学生提升知识水品,扩大知识领域,体验生活丰富经验,为想象提供表象储备;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声乐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最后,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积极情感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对作品内容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可以调动人的情绪情感及歌唱欲望,使其再现作品。
6、其他歌唱心理因素的引导
歌唱心理因素除了以上所论述的,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因素间接影响着声乐的教与学。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及目的,是其动力源泉,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进度及效率。例如学生在举办自己的音乐会时,会主动找老师细致分析所唱的曲目,注意力及表现力都会提升,这是动机及需要促使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次,学生的性格、气质及兴趣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应遵循学生自身个性来教学,根据不同气质类型来教唱;最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作品是演唱者的二度创造,演唱时过于恪守陈规缺乏创新及灵活的思维,歌唱很难感染观众。
综上所述,引导教学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加深了歌唱者心理各因素间的联系,使学生的歌唱心理能力增强,提升了歌唱的演唱及表现能力。
歌唱心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为歌唱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调控,更好的为歌唱服务。引导教学法作为声乐教学手段的一种,在歌唱心理各要素中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检验及调整。由于,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及长期的过程,学生歌唱心理也需要反复练习训练及悉心引导,使其建立在学生科学的歌唱系统之中,形成正确的歌唱发声体系;随着声乐心理学这学科研究的深入、应用的实施,歌唱心理作为它的子系统,也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细致深入的研究歌唱心理的各个因素,并顺应其自身规律来辅助声乐教学与实践,是未来声乐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喻宜萱:关于声乐教育的几个原则 [J].人民音乐 1957年
[2]雷晓兰:论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探究 2006年
[3]戴海静:浅谈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引导[G].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石惟正:声乐学基础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
[6]徐行效:声乐心理学 [M]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3年
作者简介:
韩再红 (197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田丹丹(1988——),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