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娟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9)
表里换层组织是双层组织中的一种,是沿着织物纹样轮廓调换表、里经纬纱的位置,同时将双层织物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组织结构,其表、里经纬纱的线密度、原料、颜色等参数均可不同。目前在关于素织物设计的文献中主要有表里换层条格织物、花纹织物及纹样设计[1-3],而关于配色模纹在表里换层织物的应用研究甚少,本文采用配色模纹设计,结合表里换层组织结构,对2种不同的表里换层织物进行研究并试织。
配色模纹是利用不同颜色的色纱排列与组织相互配合,形成织物外观色彩和风格不同的纹样图案,在设计时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2种[4-6]。顺向思维是已知织物的组织和色纱排列得到织物的配色模纹;逆向思维是先设计好织物的配色模纹,然后确定织物的组织和色纱排列[7]。
在本文设计中,采用顺向思维,先设计表、里组织,表、里层的色经、色纬排列,然后根据组织和色纱排列,最终形成不同的配色模纹效果。由于表里换层织物有2层,将表里换层配色模纹织物分表层或里层有配色模纹、表里层均有配色模纹2种类型。
组织是配色模纹外观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选择基础组织非常关键,同时受到多臂织机综框数限制,基础组织的经纱循环数不能太大,通常基础组织有二上二下右斜纹、平纹、二上二下方平、一上二下斜纹等[8-9],一般表、里层的组织循环数相同或者成倍数关系,组织对织物表、里层配色模纹效果产生影响。
表里层纱线排列比设计时要考虑组织、经、纬纱线的线密度等因素,通常是1∶1或2∶2等。如果表里经纬纱的线密度相差比较大,也可采用1∶2或1∶3等[10]。
基础组织设计好之后,可根据基础组织和色纱排列来设计织物的配色模纹。如组织是平纹组织,采用不同的色纱排列可得到横条纹、纵条纹和方格纹;如组织是二上二下方平或者四上四下方平组织,色经、纬排列均为2白4黑2白的色纱循环,则可得到菱形纹;如组织是二上二下右斜纹,色经、纬排列均为2白4黑2白色纱循环,则得到犬牙纹;如色经、纬排列是1黑、1白,则得到阶梯纹等等。
对于表里换层配色模纹织物,可由表层(里层)组织和色纱排列设计表层(里层)的配色模纹;如表里层均有配色模纹,则表、里层可设计不同的配色模纹,比如表层纵条纹、里层横条纹等。
对于表(里)经一层或均有色经的循环,在穿综时一定要注意色纱循环与穿综规律的配合;穿综方法有顺穿法或者分区穿法。穿筘时,筘穿入数为表里经排列比之和或者倍数。投纬时需注意表里层纬纱的色纱循环。
由于织物表层和里层要根据纹样进行互换,因此表层配色模纹或者里层配色模纹的设计要点是相同的。为表示方便,本文以织物1表示表层配色模纹,里层色纱只有1种颜色为例阐述。
2.1.1 织物1的纹样设计
表里换层织物的纹样可有条格型、连缀型、散点型、小花纹型等,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织机的综框片数是否能满足织造要求。一般情况下,纹样花纹越复杂,在一个组织循环内经纱的运动规律越多,所用综框数越多,则表、里组织选择越简单。如以平纹作为表里组织的基础组织,图1为织物1的纹样图。图1(a)所示格子纹样需要至少8片综框;图1(b)所示连缀纹样、图1(c)所示散点纹样和图1(d)所示小花纹纹样至少需要16片综框。
图1 织物1的纹样图Fig.1 Decorative pattern of fabric 1.(a)Lattice decorative pattern;(b)Continuous decorative pattern;(c)Scattered decorative points decorative pattern;(d)Stitch decorative pattern
2.1.2 织物1的组织及配色模纹设计
以图1(b)连缀纹样为例,首先选定表、里组织,一般选用比较简单的组织,如三原组织,本文设计选用三原组织中最简单的组织即平纹组织作为表、里组织。第2步确定配色模纹。在图1(b)中,黑、白色正反对应即黑色的反面是白色,白色的反面是黑色。织物黑色部分由甲经甲纬织成,白色由乙经乙纬织成。本文设计中,甲经甲纬有色纱排列配合组织形成配色模纹,乙经乙纬是纯色。如图2(a)所示色经、纬排列均是1黑、1白2种颜色的纱线循环则得到横条纹;色经排列如以1黑、1白,色纬排列以1白、1黑2种颜色循环,则得到纵条纹,如图2(b)所示;色经排列如以1黑、1白,色纬排列以1白1黑1白1黑1白1黑1白2黑1白1黑1白1黑1白1黑1白,则得到横、纵条纹配合的纹样,如图2(c)所示;色经、纬排列如均采用1白1黑1白1黑1白1黑1白2黑1白1黑1白1黑1白1黑1白,则得到纵横条格配合的方格,如图2(d)所示。
图2 表层配色模纹图Fig.2 Color effect pattern of surface layer.(a)Longitudinal stripes;(b)Horizontal stripes;(c)Longitudinal combined with horizontal stripes;(d)Square grid
2.1.3 织物1的色纱循环
在图1(b)所示连缀纹样中,白色部分没有配色模纹,因此在设计时候,可选择白色经纱和白色纬纱,黑色部分选用图2(a)的配色模纹,因此有色经和色纬。为让织物表面色彩比较丰富,在设计时候,用不同纯度和明度黄色代替图2(a)中所示色经和色纬排列里的黑色,用不同纯度和明度的绿色代替图2(a)中所示色经和色纬排列里的白色。黑色部分色经排列为:(1土黄1墨绿)×18,(1黄1绿)×18,(1粉黄1粉绿)×18,(1浅黄1浅绿)×18。
2.1.4 织物1的排列比和上机图
织物表层和里层均为平纹,表、里经排列比和表、里纬排列比均采用1∶1,则上机图如图3所示。注意基础组织要配合色经的循环,比如表里层组织展开图循环数是4,表、里层色经的根数是组织循环数的倍数。上机图中,以符号“■”代表表层组织的经浮点,以符号“”代表里层组织的经浮点,以符号“”代表里层表纬纱投入时表层经纱全部提升。
2.1.5 织物1的上机参数及实物
图3 织物1的组织图Fig.3 Texture chart of fabric 1
将织物1在Y200S型电子小样织机上进行试织。经纱采用14.5 tex×2的涤/棉纱,纬纱是2根14.5 tex×2的涤/棉纱当作1根纬纱同时投纬,纹样织造1.75个循环,1个循环的表、里经纱数共288根,其中白色 144根、土黄色18根、墨绿色18根、黄色18根、绿色18根、粉黄18根、粉绿18根、浅黄18根、浅绿18根。穿综采用照图穿法,共16页综框:(1土黄1白1墨绿1白)×9穿综次序为(1、2、3、4)×9;(1黄1白1绿1白)×9穿综次序为(5、7、6、8)×9;(1粉黄1白1粉绿1白)×9穿综次序为(9、11、10、12)×9;(1浅黄 1白 1浅绿1白)×9穿综次序为(13、15、14、16)×9。公制筘号100号,每筘3入,上机幅宽10.8 cm、下机幅宽10.3 cm,总经根数504根。织物1下机后经过24 h平衡,测得经密500根/10 cm,纬密410根/10 cm。
织造试样正反面如图4所示。从织物正面看,织物一部分为白色,一部分为彩色,且颜色成渐变关系,并且有横向条纹的效果;从织物反面看,正面的白色对应反面的彩色部分,颜色成渐变关系,并且有横向条纹的效果,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图4 表层配色模纹织物图Fig.4 Surface layer color effect fabric.(a)Face;(b)Back
表里层配色模纹织物指的是织物的表层和里层均具有配色模纹的效果,纹样设计和2.1.1的设计方法相同。为阐述方便,以织物2表示表里层配色模纹织物。
2.2.1 织物2的组织及配色模纹设计
以图2(a)所示条格纹样为例,与织物1相同,织物正面黑色与反面白色对应,正面白色与反面黑色对应,即表层黑色部分由甲经和甲纬织造而成,对应里层则是由乙经和乙纬交织形成,表层白色部分由乙经和乙纬织造而成,里层黑色则是甲经和甲纬交织形成。在织物正面,表组织采用二上二下方平组织,色纱排列为2白4黑2白,配色模纹形成菱形,效果见图5(a);里组织采用三上一下左斜纹组织,色纱排列为2黑2白,配色模纹形成纵条纹,效果见图5(b)。
图5 表里层配色模纹图Fig.5 Color effect pattern of surface and inner layer.(a)Diamond;(b)Longitudinal stripe
2.2.2 织物2的色纱循环
在图1(a)所示条格纹样中,白色部分菱形纹,为让织物表面色彩比较丰富,在设计时,用紫色代替所示中色经和色纬排列里的黑色,用玫红色代替图5(a)中色经和色纬排列里的白色。在图1(a)所示条格纹样黑色部分为纵条纹,蓝色代替图5(b)中色经和色纬排列里的黑色,黄色代替色经和色纬排列里的白色。因此表经为:(2紫4玫红2紫)×3,里经:(2蓝色2黄)×6;表纬:(2紫4玫红2紫)×3,里纬:(2蓝色2黄)×6。
2.2.3 织物2的排列比和上机图
织物表层为二上二下方平组织,里层为三上一下右斜纹组织,表、里经排列比和表、里纬排列比均采用1∶1,则上机图如图6所示。图中,以符号“■”代表表层组织的经浮点,以符号“”代表里层组织的经浮点,以符号“”代表里层纬纱投入时表层经纱全部提升。
2.2.4 织物2的上机参数及实物
将织物2在Y200S型电子小样织机上试织。经纬纱均采用14.5 tex×2的涤/棉纱;织造6个循环,投纬时严格按照纬纱的循环,穿综采用照图穿法,共16页综框:穿综时按照(1紫1蓝1紫1蓝1玫红1黄1玫红1黄)×3,穿综次序为(1、2、3、4、5、6、7、8)×3;(1玫红1黄1玫红1黄1紫1蓝1紫1 蓝)×3,穿综次序为(9、10、11、12、13、14、15、16)×3。筘号为100号,每筘2入,上机幅宽为14.8 cm、下机筘幅为14.6 cm,总经根数为288根。织物2下机后经过24 h平衡后测得经密200根/10 cm,纬密740根/10 cm。
图6 织物2的组织图Fig.6 Weave diagram of fabric 2
织造的试样如图7所示。织物表面分别有紫色和玫红色形成的配色模纹以及蓝色和黄色形成的配色模纹,2种配色模纹效果明显且不同;对应的织物反面也有2种不同的配色模纹效果。
图7 表里层配色模纹织物图Fig.7 Surface and inner layer color effect fabric.(a)Face;(b)Back
将配色模纹顺向设计方法应用在表里换层双层织物中,分为表层配色模纹和表里层均有配色模纹的表里换层双层织物2种。通过具体的实例,详细介绍了2种织物的设计和织造方法。表层配色模纹双层织物,织物一部分纯色,一部分具有横条纹的效果;表里层配色模纹双层织物一部分菱形,一部分纵条纹的效果。总之,将配色模纹的设计方法和表里换层双层结构结合起来,可丰富表里换层织物外观效果,使得织物表面层次更具多样性。
[1]黄紫娟,张慧.表里换层条格织物的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4,42(1):38 -39.HUANG Zijuan,ZHANG Hui.Design of surface and inner layer exchangeable check fabric[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14,42(1):38 -39.
[2]吴惠英,魏希,牛昕昕,等.表里换层组织织物的设计与试织[J].产业用纺织品,2013(2):15-18.WU Huiying,WEI Xi,NIU Xinxin,et al.Design and weaving of surface inner layer exchange weave[J].Technical Textiles,2013(2):15 -18.
[3]杜庆华,虞敏.色织双层组织织物的设计与实践[J].上海纺织科技,2008,36(6):50 -52.DU Qinghua,YU Min.Design and practice of double weave yarn dyed fabric[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08,36(6):50 -52.
[4]眭建华,顾平,周洋,等.织物条状模纹的研究及其组合设计[J].纺织学报,2006,27(3):36- 39.SUI Jianhua,GU Ping,ZHOU Yang,et al.Study and combinatorial design of linear color-weave effects of fabric[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6,27(3):36 -39.
[5]眭建华.纺织品创新设计的方向思维法[J].纺织学报,2013,34(2):86 -90.SUI Jianhua.Directional thinking method for innovative design of textile[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3,34(2):86 -90.
[6]蔡陛霞.织物结构与设计[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04:97-111.CAI Bixia.Fabric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M].Beijing:Textile Industry Press,2004:97 -111.
[7]顾平.织物组织与结构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223 -229.GU Ping. Fabric Weavesand Structures [M].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223 -229.
[8]白燕.接结双面织物的设计原理[J].上海纺织科技,2006(12):54 -56.BAI Yan.The design principle of stitched reversible fabric[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2):54 -56.
[9]白燕.表里换层配色花纹织物的设计[J].毛纺科技,2007(3):49 -52.BAI Yan.Research on color-patterned design of interchangeable double cloth [J].Wool Textile Journal,2007(3):49 -52.
[10]屈一斌,尉霞.双层色织物的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07,35(3):51 -52.QU Yibin,WEI Xia.Development of double-layer yarn dyed fabric[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07,35(3):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