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燕,童友军
(1.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服装创意设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惠安女服饰是指生活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半岛和小岞半岛上妇女的服饰,由于半岛三面临海的地理环境,使常年劳作在海边的惠安女有着独特的海洋民俗服饰文化风情,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惠安女服饰就行政区域划分为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4个镇,同时又以这4个乡镇妇女服饰划分为2种不同的服饰型制,一种以崇武城外、山霞镇妇女服饰为代表,另一种服饰形制以小岞、净峰镇妇女服饰为代表[1],而崇武城外又以大岞村妇女服饰为典型,大岞和小岞惠安女不同穿戴分别代表2种不同的惠安女服饰型制,服饰刺绣纹样与手法也各具特色。大岞村惠安女服饰纹样发展经历了由简及繁,再由繁及简的过程,从简单的几何纹样演绎到龙凤呈祥和复杂的人物场景纹样。大岞惠安女服饰刺绣源于早期纺织及染色水平低下,单色蓝、黑和粗棉、苎麻等自织布,物质贫乏阻挡不了惠安女内心对美的表达,她们通过彩线绣出心中的美丽。
惠安女刺绣纹样来源于她们的生活,各种波浪纹折线交叉重叠,太阳纹散点排列装饰于服装及配件上,日出和海浪是她们最淳朴的表达;新娘踏轿鞋和孩子生帽、虎帽上传统吉祥龙凤纹样,经过惠安女灵巧的双手寄予她们美好的祝愿;惠安女还把她们朝夕相伴的生活情景绣在了服饰上,渔船凯旋归来,和谐的南音演奏场面,鱼虾水族各种纹样跃动在她们灵巧的手指间,创造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服饰刺绣艺术。本文总结了大岞惠安女服饰刺绣纹样的题材、组织结构及色彩,并对其包含的多元文化进行分析。
大岞惠安女服饰刺绣纹样题材特别丰富,有动物、植物和人物场景等,纹样题材跨越时空组合,海洋和陆地动植物并存,生活劳作和闲暇娱乐场景并存,不同时期纹样特征记载着惠安女不同的审美情趣。服装刺绣纹样主要表现在上衣领围、斜襟、腋下开衩止口和袖口处,配饰刺绣纹样主要表现在头巾仔、腰带、踏轿鞋和孩子的虎帽上。据目前保存的史料来看,大岞惠安女刺绣纹样的演变从清末单色几何勾线到20世纪30—40年代龙凤、人物刺绣纹样题材,除沿袭传统吉祥纹样题材以外,鱼虾等各种海洋水族欢快灵动,南音以及渔船凯旋归来场景等多种题材,充满了地域特色海洋文化气息。惠安女服饰纹样没有传统的花谱花样,纹样是一边想一边画,每个惠安女脑海里都有她们对生活描绘的蓝图,刺绣成为惠安女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工艺同时也成了评价惠安女贤惠能干的重要指标。解放后由于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和破四旧等运动,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革,传统刺绣工艺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环境,慢慢退出年轻惠安女的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自然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人们通过仿生图案表达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生纹样承载着自然与精神的沟通载体。人类生存环境分为大陆和海洋环境,大陆农耕文化背景下仿生纹样一般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取决于汉字的谐音,如“蝠”通“福”字,“鹿”通“禄”,蝠与鹿在一起就是寓意“福禄相连”吉祥如意;二是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祝福意向,大都来源于美好的传说,如龙凤呈祥,麒麟瑞兽等。海洋文化背景下的仿生纹样没有大陆文化那么含蓄意会,而是直观朴实地表达了她们对海洋的热爱,明人顾炎武说“海者,闽人之田也”,惠安女们靠海吃海,鱼虾水族是她们生存的资源,可爱的拟人鱼虾水族形象便成了惠安女刺绣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和图2示出衣领刺绣鱼虾水族纹局部纹样及纹线。大岞惠安女刺绣的海洋仿生纹样主要表现在服装的衣领和儿童披肩上,优美的鱼、虾曲线形象成为惠安女纹样描述的主题,如图3示出衣领刺绣鱼虾相对纹局部,灵动的对虾似在游戏中对峙,一对吐着泡泡的胖头鱼像正在聊天的姐妹,螃蟹和水蜘蛛游戏于水草之间,暖暖的红黄色系,对称工整又不失灵动的适合纹样构图,呈现出一幅恬静的海洋画面,寄托了惠安渔女对海洋生活的热爱。
图1 衣领刺绣鱼虾水族纹局部Fig.1 Local embroidery pattern of fish and shrimps on collar
图2 衣领刺绣鱼虾水族纹线稿Fig.2 Sketch of embroidery pattern on collar
图3 衣领刺绣鱼虾相对纹局部Fig.3 Local embroidery patterns on opposite side of fish and shrimps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缩影,同时也是生活的提炼,惠安女通过刺绣纹样再现她们生活中美好的场景,凯旋归来的渔船,新娘出嫁的场景,闲暇时南音娱乐的生活场景,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都成了惠安女们刺绣的纹样素材,惠安女通过她们灵巧的双手刺绣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凯旋门和南音是惠安女最经典的刺绣纹样,通常刺绣在衣领部分,凯旋门纹样是指远航渔船满载丰收和喜悦凯旋归来的场景再现,如图4所示衣领凯旋门、南音纹样。高挂着彩帆的渔船乘风破浪,亲人们高举着大鱼展示给迎接的亲人们,惠安女通过刺绣纹样表达了她们对满仓收获和亲人平安归来的喜悦心情;南音是泉州有名的地方戏剧,起源于古代宫廷雅乐,称宫廷戏,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2],南音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3],2009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的主奏乐器是琵琶,所以惠安女通过琵琶纹样借代南音的演奏场景,再现她们的精神世界;另外具有时代特征的马车、自行车场景也都一一记录在不足5 cm的衣领刺绣纹样中,惠安女用灵巧的双手,独特的方式记载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寄托了她们对出海亲人的思念和祝愿,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4 衣领凯旋门和南音纹样Fig.4 Triumph and southern music patterns on collar
几何纹样是指各种直线、曲线以及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等等,包括以这些图纹为基本单位,经往复、重叠、交错处理形成的各种极具装饰的纹样[4],几何形纹样也是中国纹样史上最早进入装饰领域的装饰纹样。大岞村惠安女服饰刺绣的几何纹样从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文化,从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地表采集到的陶片纹饰如篮纹、绳纹、斜线纹、云雷纹、太阳纹等,在惠安女刺绣中依旧能找到昔日的纹样[5]。几何纹样在惠安女刺绣纹样主要运用在腰带、头巾等配饰中,腰带纹样中的折线纹样,菱形纹、雪花纹等,如图5所示的腰带几何纹。惠安女还把她们喜欢的花朵纹和彩蝶纹巧妙地融合在几何纹样的骨骼里,通过水波状的折线构成不同大小的菱形纹样,环环相套或相扣,构成秩序的二方连续,极具装饰效果。
图5 腰带几何纹Fig.5 Belt geometric patterns
巾仔头纹样主要是装饰长黑巾的两端,解放前惠安女用于掩面遮羞的黑巾解放后逐渐演变成老年头饰的一种,纹样采用曲线、折线相互组合,构成规律的波浪纹和花瓣纹样,还有菱形几何纹、万字吉祥纹等,色调统一为黑底蓝色或绿色色线,色调高贵典雅,图案骨架为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组合,秩序而不失单调,图6示出巾仔几何纹样。
图6 巾仔几何纹Fig.6 Geometric pattern on scarf
传统吉祥纹样凤和牡丹一直都作为喜庆纹样的代表,凤和牡丹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惠安女刺绣中凤和牡丹没有装饰在服装上,而是刺绣在结婚当天穿的踏轿鞋面上,她们还把这美好的祝愿寄托于孩子出生的生帽、虎帽和披肩上,同一题材纹样具有不同的装饰用途。
踏轿鞋由于形状像鸡冠,又称为鸡公鞋,是惠安女结婚上花轿的专用鞋,由于上轿前猛踢轿门,意为以后能在婆家做主,俗称踢轿鞋,鞋面纹样选择了凤穿牡丹图案,鞋面2侧双凤穿牡丹纹样,鞋面色块分3个区域,鞋尖黑色鸡冠部位和后面黑色鸡尾相呼应,中间红色区域布满盛开的牡丹与枝头的凤鸟构成一个饱满的适合纹样,写实的凤鸟头和凤鸟身体立在牡丹枝叶的中央,凤尾和凤爪与牡丹枝叶融为一体,牡丹花花瓣高度概括饱满富有张力,鞋头与鞋尾拼接黑色相呼应,充满了喜庆吉祥,图7、8示出踏轿鞋凤穿牡丹纹样及线稿。凤穿牡丹还具有另外一层生殖的崇拜,凤为雄性,牡丹花为雌性,丹、凤结合,被视为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6]。儿童生帽、童帽等刺绣纹样虽然也是丹、凤为主题,但不同于踏轿鞋的凤穿牡丹,一般为双凤朝牡丹吉祥图案,画面多以牡丹花为中心,双凤在牡丹左右下方,如图9所示的虎帽凤朝牡丹纹,寄予孩子们日后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
图7 踏轿鞋凤穿牡丹纹样Fig.7 Sedan chair through peony fung shoes design
图8 踏轿鞋凤穿牡丹纹样线稿Fig.8 Sedan chair through peony fung shoes design line-drawing draft
图9 虎帽凤朝牡丹纹Fig.9 Tiger cap Feng Chao peony patterns
惠安渔女服饰刺绣纹样中除腰带几何纹样呈连续纹样外,其他刺绣纹样包括衣领带状刺绣纹样,基本没有沿袭传统刺绣的二方连续,纹样具有自由独立的组织结构,每个单独纹样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如图10衣领独立组织刺绣纹,骑自行车和手拿雨伞拎皮箱路人,自行车前后迎风招展的旗帜,神态自然,仿佛就在你身边;南音中表演的挑花篮和弹琵琶的演员,构图饱满均衡但不失动感;车夫赶着马车,车里人向外张望,在不足5 cm宽的衣领上高度概括人物造型但又不失人物神态,没有约定的规矩,自由独立地描述心中的蓝图,海洋鱼虾和陆地的雄鸡,彩蝶飞舞在万花丛中,共同传递渔女们对生活的热爱。
图10 衣领独立组织刺绣纹Fig.10 Collar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embroidery patterns
惠安女衣领刺绣纹样还有一种缠枝纹,以中心图案向左右延伸,如图11衣领均衡缠枝纹,左右两边看似对称,实是均衡,惠安女们刺绣的花叶缠枝纹采用连绵不断的结构形式,花枝构成的涡旋形,或左右延续,或四周蔓延,牡丹缠枝纹象征荣华富贵,菊花缠枝纹象征长生不老、延年益寿,赋予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7]。缠枝纹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明清时期常用于青花瓷装饰纹样,惠安女将缠枝纹融入服饰刺绣,通过这些轻松活泼的祥花瑞草等植物纹样,寄托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惠安女刺绣纹样没有固定的绣谱,凭借她们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质朴的表达方式传递她们对幸福美好的愿望,惠安女有常住娘家的婚俗,闲暇之余姐妹们一起探讨刺绣纹样,比谁绣得好看,成为她们精神的一种慰藉,同时也对刺绣工艺的精湛起到促进作用,她们刺绣的领围不仅自己使用,还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同时刺绣工艺精湛也成了评判惠安女贤惠手巧的重要标准。
图11 衣领均衡缠枝纹Fig.11 Collar pattern twining branches
不同种类题材分区共存组织结构是大岞惠安女服饰纹样的典型特征,同一个绣面上不同题材的纹样通过分区共存互不影响,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各个分子一样,分区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衣领的刺绣纹样中,分区多少依据领围的长度和宽度比例,领围尺寸根据个人领围来定,一般宽约5 cm,长约34 cm,通常根据纹样大小分5~6个区域,每个区域绣有不同的主题,如图10衣领独立组织刺绣纹,植物花草纹样与动物纹样,人物与海洋水族,生活场景与戏剧人物共处等等,在这么小的衣领区域绣出如此栩栩如生的纹样让世人叹为观止。不同题材的分区并列从不同的观察视点来理解画面,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共同组织在一个绣面上,如陆地与海洋,天空彩蝶与海里的鱼虾,行走的路人与戏曲中虚构的人物,通过琵琶乐器借代“非遗”南音,惠安女不会仅仅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是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探索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存。
领围的刺绣纹样分主纹和副纹,主纹布局在领围的中间,周边布置副纹,副纹分别位于主纹的上下方起到边饰的效果,上下副纹采用散点构成二方连续,上面一般是散点太阳纹,太阳纹作为护身符号是古代对太阳神崇拜的遗留痕迹,对太阳的崇拜成了原始信仰的核心[8-10],下边纹较多采用万字纹、如意纹和波浪纹,同样采用不同的题材,起到协调的装饰效果。
惠安女服饰刺绣色彩源于自然,但又提炼于自然,蓝色大海、金色的沙滩,大岞妇女上装色彩不断地变化,裤子一直是黑色的宽腿裤,特别的是新娘要穿全套黑色的服装,这在传统服饰中是极为少见的,黑色被大岞惠安妇女视为高贵色,黑色像大地包容所有大自然色调,她们大胆在这一片黑底上绣上她们自己心中灿烂的色彩,惠安妇女采用各种红色、黄色、绿色跳跃在衣领、衣袖和衣襟上,惠安女刺绣纹样的配色从对大自然色彩的模仿到感性的重组,她们任意地组织色彩,随心所欲地表达她们对色彩的认同,红鱼头绿鱼尾,人物造型纹样更是色彩斑斓,没有男女性别色彩,自然界的花红柳绿,在惠安女刺绣纹样中往往会变成柳红花绿,丝毫不受原来实物固有色系的影响。惠安女刺绣色彩感性中不失理性,由于她们生活的环境有太多的蓝色,极少选择蓝色,她们需要与蔚蓝的天空和大海形成强烈的对比色,让蓝蓝的大海和蓝蓝的天空映衬她们的美丽,互补色强烈对比但又不失和谐统一,既感性又理性地搭配她们自己的色彩。
惠安女配饰腰带、童帽和踏轿鞋刺绣色彩鲜艳,腰带色彩选用互补的色系较多,红、黄、绿色闪耀在腰部,与黑色裤子和蓝色、黑色上衣形成强烈的对比,惠安女腰带刺绣纹样色系总体为暖色系,以红黄为主色系,搭配少量的绿,同样不采用蓝色,白色勾边平衡,艳而不俗,如图12所示的腰带色系。童帽和踏轿鞋,这一头一脚色调基本相互呼应,色彩都是以黑色、红色为主色,搭配少量黄绿色,外加上高贵紫色,喜庆不失典雅,如图13踏轿鞋色系。惠安女刺绣纹样色彩虽然由多色构成,色彩搭配比例却是遵循了美学的原则,主色、辅色分明,纹样和色彩虽然繁复但不失秩序。
图12 腰带色系Fig.12 Belt color
图13 踏轿鞋色系Fig.13 Sedan chair color of shoes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其所具有的符号性,它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及传播媒介。服饰文化的形成受其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服饰纹样是最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形象记载,惠安女在5 cm宽的衣领上通过刺绣记载着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用她们独特的刺绣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惠安女服饰刺绣纹样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融入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惠安女刺绣纹样同时又是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产物,它们不仅反映了惠安女的勤劳和善良,也显示了惠安女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
[1]卢新燕.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10-20.LU Xinyan.Clothing Culture and Craft of Fishing Girls in Fujian Province[M].Beijing:China Textile &Apparel Press,2014:10 -20.
[2]泉州博物馆.泉州南音·戏曲艺术[EB/OL].[2006-03 - 29].http://www.qzmuseum.net/ReadNews.asp?NewsID=4.Quanzhou museum.quanzhou southern music.opera art[EB/OL].[2006 - 03 - 29]. http://www.qzmuseum.net/ReadNews.asp?NewsID=4.
[3]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南音[EB/OL].[2014-01 -04].http://www.qzwyw.com/content.jsp?bh=933 A living fossil of Chinese musichistory:Lan Yin[EB/OL].[2014 - 01 - 04].http://www.qzwyw.com/content.jsp?bh=933.
[4]梁惠娥,胥筝筝,崔荣荣.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几何纹样形式的流变与特征[J].纺织学报,2011,32(7):122 LIANG Hui'e,XU Zhengzheng,CUI Rongrong.Modern han nationality folk dress in the form of geometric patterns rheological and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32(7):122.
[5]陈世雄.惠安女服饰[EB/OL].[2011-07-24].http://www.docin.com/p -235794726.html.CHEN Shixiong.Hui'an woman dress[EB/OL].[2011 - 07 - 24].http://www.docin.com/p -235794726.html
[6]李奕.原始几何纹样的朴素之美[J].中外企业家,2009,331(8):110.LI Yi.The original geometric patterns of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J].The Chinese and Foreign Entrepreneurs,2009,331(8):110.
[7]吴聪.民间服饰中“凤”与“牡丹”纹样叙考[J].装饰,2012,234(10):115.WU Cong.In the folk dress ″phoenix″and ″peony pattern″narrative[J].Decoration,2012,234(10):115.
[8]张爱丹.“从茱萸纹到缠枝纹”论中国传统植物纹的演变与应用[J].丝绸,2014,51(7):61.ZHANG Aidan.″From the dogwood to tie up branch lines″discu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 grain[J].Journal of Silk,2014,51(7):61.
[9]曾艳红.服饰:文化的一种载体及传播媒介[J].丝绸,2013,50(1):60.ZENG Yanhong.Clothing:a carrier of culture and media[J].Journal of Silk,2013,50(1):60.
[10]卢新燕.福建惠安县大岞村渔女头饰特征及文化内涵[J].装饰,2013,243(7):84.LU Xinyan.Research on the headwear of fisher girls in huian dazuo village[J].Decoration,2013,24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