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兰 王红霞 安建斌 史俊芳
治疗性沟通对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分析
吕兰 王红霞 安建斌 史俊芳
目的 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7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临床一般沟通,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及临床上所需的一般沟通外,护士还给予治疗性沟通。结果 干预前,2组焦虑、抑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和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疗性沟通系统能有效地缓解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性沟通;视网膜动脉阻塞;焦虑抑郁
视网膜动脉阻塞主要是由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形成血栓、动脉的痉挛、低灌注等原因造成了视网膜动脉血流的中断,视网膜组织对缺氧极其敏感,一旦血供中断,可以导致视网膜的营养中断,严重损害视功能,在短时间内可以使视功能永久性丧失,是眼科的急症之一。如果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达到2 h以上,即使是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正常[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突然下降,这对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来讲,突然地视力下降抑或是永久性的视力丧失,都会使其内心变得恐惧,无法接受现实从而表现出极度的焦虑或抑郁。焦虑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抑郁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2]。过度的焦虑和抑郁都会减弱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影响预后和治疗,危及身心健康[3]。治疗性沟通是医护人员以沟通作为治疗的一种手段,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层层剖析,帮助患者打开心结,解决其存在的心理负荷,选择时机、有目的、有原则、分层次的进行针对性的沟通[4],帮助患者应对改变的环境和现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当患者患病后,失去了对健康的把握,干扰了其正常生活,本能地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感觉,患者就要承受因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本研究将治疗性沟通应用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伴焦虑抑郁的患者,评价此系统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72例,其中男46例46眼,女26例26眼;年龄45~68岁,平均(56.0±1.8)岁;平均住院天数为(6.4±1.0)d;其中伴高血压病史者21例,冠心病病史者18例。首诊时间:2 h~9 d,首诊时间:<2 h 10例10眼,4 h以内12例12眼,24 h以内28例28眼,>24 h 22例22眼。视力:0.05以下36眼,0.05~0.1共23眼,0.2~0.5共13眼。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干预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5~68岁,平均(58.2±1.4)岁;患眼平均视力为0.1;对照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43~66岁,平均(57.1±1.8)岁,患眼平均视力为0.08。纳入标准:(1)结合眼底血管造影,临床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2)根据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后判断其为焦虑或抑郁;(3)年龄在18周岁以上;(4)另外一眼目前无眼疾。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整理:①资料收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到经济情况、职业、学历、年龄、性别等。②研究量表:应用SAS自评量表,SAS采用4级评分标准,主要评定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共20项主观感受,多是为一般没有精神科知识的人易于理解的具体问题,15项为正序计分,依次为1、2、3、4分;5 项为反序计分(带* 标志者),依次为 4、3、2、1 分,标准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标准分在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每一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20个条目中有10项为正序计分,依次为1、2、3、4分;10项为反序计分(带*标志者),依次为 4、3、2、1分,标准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5]。标准分在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6]。
1.2.2 干预方法
1.2.2.1 人员安排:选择眼科1名有责任心、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师负责收集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的一般资料以及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的评估,并且此名护士不知道患者是如何分组的。另外再选择2名眼科护士,条件为:工作5年以上,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责任心。研究者对其中1名护士进行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的培训,培训之后让其对干预组实施干预方案,另外1名护士则为对照组按医院的常规健康宣教流程实施干预。
1.2.2.2 对照组干预方案:患者接受医院的常规护理治疗和健康宣教,包括入院时的宣教、安全的指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相关知识宣教,入院后遵医嘱给予常规用药: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常规吸氧,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球后注射,全身应用扩血管药物,讲解用药和治疗的意义。
1.2.2.3 干预组干预方案: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在患者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基础上,采用治疗性沟通系统进行干预,其一般过程为:倾听、鼓励患者表达和宣泄情绪、适时地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评估沟通效果及存在问题[7]。包括以下方面:①关系性沟通: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一般入院比较急,入院当天仅给予治疗并适时介绍病区环境,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入院后的第2天,患者逐渐适应医院的环境后,情绪相对平稳,护士通过与患者交谈收集一般资料,让患者能够感受到被关注,从交谈中让患者的表情逐渐变得丰富,愿意主动交谈,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②评估性沟通:与患者建立好治疗性关系后,进一步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治疗信息的掌握程度,诱导患者说出引起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8],真诚坦率的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毫无掩饰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结合患者本身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制订个性化治疗性沟通的主题和方案。③治疗性沟通:入院后第3天,针对患者说出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个体进行主要问题的沟通。每天至少1次,每次15~30 min,时间安排在治疗结束后。除了针对患者,同时也与家属交流,让其设身处地的为患者想一想,给予患者足够多的关心和体贴,这也能够让患者得到家庭层面的支持和理解。见表1。
表1 不同的沟通主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沟通策略
1.2.3 评定工具
1.2.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要求患者自行作答。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医疗付费方式,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等。见表2。
1.2.3.2 应用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此量表有效度高,方法简便、易于分析,适用于具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成年人。
1.2.3.3 资料收集:由指定护士分别在入院当天或入院后第2天、出院当天发放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为患者进行评估,要求患者自行作答。前后时间间隔为5~8 d。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Data3.1和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2组干预前焦虑、抑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治疗性沟通后干预组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1)。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值比较n=36,分,±s
表3 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值比较n=36,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焦虑 抑郁对照组 53.75±2.16 54.73±2.17 51.52±1.75 53.41±2.00焦虑 抑郁干预组 54.69±2.58 53.35±2.25 44.25±2.31 45.84±2.02 t值-0.617 -0.272 9.215 7.268 P值0.537 0.769 0.000 0.000
应用治疗性沟通,护士和患者有了一对一的沟通主题,可以及时为患者提供其想知道了解的东西,帮助患者进行身心调适,使患者从疾病状态向健康方向发展,能应对应激、调整适应[9]。同时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也感受到了医护人员所给与的关怀与尊重,显然,干预组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比对照组要明显。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治疗性沟通系统和常规的健康宣教相比,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够缓解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在沟通中,护士可以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真正解决除了疾病以外困惑患者的心理因素。这不仅体现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每名患者提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也能体现出护士的职业价值。同时治疗性沟通不增加额外的费用,患者容易接受[10]。在此次调查中感受到:在实施治疗性沟通时还是需要保证一定的条件,包括沟通的时间是否充实,护士是否能够主动的投入情感,沟通主题是否明确,应对措施是否有效,这些不仅需要临床护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心理和人文素养以及较高的沟通能力[11],还需要护士能够将良好的沟通技巧正确运用于临床工作实践中[12]。作为管理者而言,则需在治疗性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上要给与临床护士更多的投入。
另外,我科在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知识的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较差,距离医院的远近等因素,导致患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90 min内治疗效果较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作为眼科的急症,阻塞时间在1 h以内的,视功能大多可以恢复;阻塞时间在3~4 h以内,中心视力多半不能恢复。可见,及时就医诊治是恢复患者视功能的关键。患者中有2/3以上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但他们不知道全身的疾病会影响眼睛的发病,这让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工作不应只在病房,还要面向大众,像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介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预防保健知识、疾病的先兆以及如何自救等,使患者能在感觉异常的第一时间实行自救,提高生命质量。
本研究尚存在观测指标不够客观,因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在7 d左右,所以干预周期相对较短,干预内容有待增加和完善,对焦虑抑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不够强化及稳定,若能进一步追踪随访,其远期效应和结论会更有说服力[13]。
综上所述,加强治疗性沟通可以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会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应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1 张兰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112.
2 Zakeri Z,Shakiba M,Narouie B,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iranian experience.Rheumatol Int,2012,32:1179-1187.
3 周素玲.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影响.安徽医药,2009,13:228-229.
4 王维利主编.护理学导论.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316.
5 韩秀华.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河北医药,2011,33:1746-1747.
6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7 陈胜英,易小青,周爱妹.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宫颈癌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53-654.
8 季慧.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抑郁患者的作用. 江苏医药,2013,39:1823-1824.
9 李学红,庄燕妮,季琼琼.浅谈治疗性沟通的影响因素及沟通技巧.西南军医,2011,13:148-149.
10 朱瑞杰,朱会珍.治疗性沟通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护理研究,2014,28:2575-2576.
11 陈佩玲.治疗性沟通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 护理学报,2013,20:65-67.
12 王丽,江泽莹.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对肿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7-108.
13 李兰,王维利.治疗性沟通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的干预分析.安徽医药,2011,15:1621-1622.
R 774.1
A
1002-7386(2015)21-3316-03
10.3969/j.issn.1002-7386.2015.21.041
项目来源: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编号:20130167)
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