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映春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高映春
目的 探讨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ICU收治的心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02例,观察比较复苏成功和复苏失败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基础疾病等指标差异,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基础疾病以及心脏骤停原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停时间3 min内抢救的比例、使用肾上腺素大剂量比例和使用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80.95%、77.78%和82.54%,明显高于复苏失败组的35.90%、46.15%和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时间<3 min内抢救,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机械通气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包括心脏骤停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机械通气,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上应密切关注这些因素。
ICU;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影响因素
心脏骤停即心脏射血功能因各种因素影响而突然中止,发病患者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重要器官(脑、心、肺等组织)缺血、缺氧,极易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的首选治疗方式,其在挽救患者生命上具有显著疗效[1]。心肺复苏术涉及内容较多,包括现场安全评估、紧急医疗服务、脉搏检查、气道控制、呼吸支持、复苏用药、心脏电击除颤等,加之心脏骤停患者疾病复杂,心肺复苏成功率一直低于临床预期。为分析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我院ICU收治的心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增强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参考意见。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我院ICU收治的心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的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2)患者均为在ICU期间突发心脏停搏并且意识消失;(3)患者临床资料保存完好。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保存欠缺;发病后早期放弃抢救;肿瘤晚期、脑部疾病等;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02例,男64例,女38例;年龄34~76岁,平均(55±12)岁;其中复苏成功患者(复苏成功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10)岁;复苏失败患者(复苏失败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12)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术,包括心脏按压、呼吸支持、复苏用药、体外循环、电击除颤等多项内容。在呼吸支持、复苏用药及电击除颤时需注意让患者脑部处于低温状态,以保护脑组织,避免不必要的损伤。除治疗基础外,还需对患者原发病进行针对治疗。
1.3 复苏成功标准 自主循环恢复:(1)患者大动脉能扪及搏动;(2)平均动脉压≥8.0 kPa;(3)心电图能显示正常心率,且(1)(2)(3)持续时间应>10 min。复苏成功:患者心跳和呼吸恢复正常,苏失败:心跳与呼吸均未恢复或自主循环恢复未达到上述标准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基础疾病以及心脏骤停原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年龄、性别比、基础疾病等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2.2 心脏骤停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机械通气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停时间3 min内抢救的比例、使用肾上腺素大剂量比例和使用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80.95%、77.78%和82.54%,明显高于复苏失败组的35.90%、46.15%和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心脏骤停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机械通气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例(%)
2.3 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是否复苏成功作为自变量,将心脏骤停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机械通气指标作为自变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时间<3 min内抢救,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机械通气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非条件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心脏骤停病因与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心包填塞、冠状血管栓塞、肺栓塞、气胸、低温/体温过高、低血容量、低血糖/高血糖、药物影响等有关[2]。前驱期心脏骤停患者症状多以心绞痛、气急、心悸、易疲劳等,但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低,如进入发病期,患者心绞痛、气急、心悸、易疲劳等症状将加重或延长,此时患者需高度怀疑,并积极诊治。当患者进入心脏骤停病期时,患者将失去意识,此时如未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3]。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的根本急救方式,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影响,患者复苏率一直不尽人意。
本研究发现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基础疾病以及心脏骤停原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停时间3 min内抢救的比例、使用肾上腺素大剂量比例和使用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脏骤停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可能是心肺复苏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心脏学会认为心脏骤停后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治疗,患者生存率将显著提高。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后4 min内行心肺复苏术患者存活率约为50%,心脏骤停后6 min内行心肺复苏术患者存活率仅为5%,如心肺复苏术介入时间为发病10 min以后,患者存活率将更低[4]。人体大脑缺氧耐受时间为4~5 min,一旦超过这一时间点,患者脑复苏希望很小[5]。肾上腺素还可扩张冠状动脉及骨骼肌血管,增强患者心输出量,是临床常用的濒死抢救药物。大剂量的肾上腺素虽可能诱发心肌顿抑等复苏后并发症,但其在兴奋心肌、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上具有显著疗效[6]。机械通气是是心肺复苏术中的重要内容,其可改善患者肺容量,增强肺泡通气量,降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扩张肺血管,增加血流,增强患者呼吸功能。机械通气还可影响患者心输出量,同时还可诱使脑血流下降,降低患者脑水肿危险,避免脑组织损伤[7]。过往的心肺复苏术中,部分学者选用洛贝林、可拉明等呼吸兴奋剂来刺激患者呼吸中枢,以改善患者肺循环能力,但这些药物均伴有抽搐、脑缺氧、脑水肿等不良反应[8]。而机械通气虽然可能诱发气压损伤、感染等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影响均可控[9],故我们认为机械通气是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心脏骤停时间<3 min内抢救、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机械通气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早介入心肺复苏、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使用机械通气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率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心脏骤停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机械通气是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需通过早介入心肺复苏治疗,大剂量肾上腺素用药,积极应用机械通气来改善患者心肺循环能力,提高患者存活率。
1 任晓红,单飞.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54-556.
2 陈志,张雁,蒋小燕,等.院外医疗监护下心脏骤停318例病例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524-527.
3 任晓红.口咽通气管在院外急救应用中的效果观察.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081-1082.
4 陶唯益,梅洁,钱进先,等.ICU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3,33:767-770.
5 Beesems SG,Wijmans L,Tijssen JG,et al.Duration of ventilation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lay rescuers and first responders:relationship between delivering chest compressions and outcomes.Circulation,2013,127:1585-1590.
6 宋维,陈实,刘元税,等.基于乌斯坦因模式的心肺复苏研究报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03-1006.
7 Biarent D,Bingham R,Eich C,et al.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0 Section 6.Paediatric life support.Resuscitation,2010,81:1364-1388.
8 薛继可,冷巧云,高玉芝,等.急诊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8-34.
9 汀旻珺,谢娟.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956-3959.
R 605.974
A
1002-7386(2015)21-3300-02
10.3969/j.issn.1002-7386.2015.21.035
111000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ICU
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