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博峰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
齐博峰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总结出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方法36例(46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 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 每组23只眼。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针灸治疗组显效8例, 有效1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2.6%;普通治疗组显效3例, 有效8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47.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针灸治疗组患者平均视力恢复至0.73优于普通治疗组的0.54(P<0.05)。结论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方法简单,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视神经萎缩;针灸治疗;临床观察
视神经萎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及其髓鞘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的损害, 导致神经纤维损伤, 神经胶质增生, 是严重的视网膜和视神经各种病变的最终结局[1]。临床以视力逐渐下降, 视野进行性缩小为主要表现, 严重者失明, 其病因复杂, 病程缠绵难愈,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作者运用针灸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36例(46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 其中单眼发病26例, 双眼发病10例;男24例, 女12例;年龄最大78岁, 最小16岁;发病时间最短6个月, 最长7年;病因:青光眼10例(14只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4例(8只眼),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5例(5只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12只眼),外伤性5例(5只眼), 病因不明2例(2只眼)。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 每组23只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视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①临床症状:外眼无异常, 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 不能辨别事物, 甚至不分明暗, 入夜尤甚;②眼前节检查:患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③眼底:视盘色淡, 或灰白, 或苍白, 视盘边界清楚或模糊;④视野检查:可出现中心暗点或视野缩小, 或者管状视野;⑤视诱发电位:表现为峰值降低, P100波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⑥继发性色盲;⑦通过CT、MRI检查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和神经脱髓鞘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组 运用中医针刺及雷火灸治疗。针刺治疗:眼三针, 取睛明、球后、上明, 直刺0.8~1.2寸, 配百会、太阳、风池、肝俞、肾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施以补法,留针30 min。雷火灸:取重庆赵氏雷火灸, 点燃后置于灸具盒内, 以摆阵方式放置于背部, 熏灸肝俞、脾俞、肾俞, 并以毛巾包裹束于背部, 1次/d, 30 min/次, 15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2 普通治疗组 静脉滴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 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同时口服胞磷胆碱钠胶囊、甲钴胺分散片, 15 d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含4行), 或视野中心暗点缩小, 视野扩大10°以上, 视诱发电位提示波幅升高, P100潜伏期缩短;有效:视力提高1~3行, 或视野绝对暗点变相对暗点, 视野扩大5°以上;无效:视力、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无改善或退步。视力低于0.01者, 以每增加0.02为1行计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82.6%,普通治疗组总有效率47.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针炙治疗组患者平均视力恢复至0.73优于普通治疗组的0.54(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西医学认为视神经萎缩是诸多原因引起的视神经损害的最终结果, 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害。根据病因, 临床上将视神经萎缩分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两种,而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扩张血管、营养神经及病因治疗, 疗程冗长, 疗效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神经生长因子、高压氧等开始应用于临床, 但由于价钱昂贵, 无法普及到所有医疗机构, 因而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则越来越受到重视。
视神经萎缩属中医“青盲”范畴, 病因比较复杂, 肝肾不足, 精血耗损, 或外伤后气滞血瘀, 气血不能上荣, 目失濡养;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 脾气虚弱, 运化失司, 不能上输精气于目;或心营亏虚, 神气虚耗, 以致于神光耗散;情志郁结, 气机郁滞, 精气不能上荣于目……。针灸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 改善眼底的血液循环和营养, 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促进视神经的恢复, 提高视力及视功能[2]。此外, 在青光眼引起的视神经损伤机制研究中发现, 视网膜过氧化硝酸盐、一氧化氮含量增加, 引起周围神经元的损伤, 目前被认为是青光眼所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及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研究指出, 针刺治疗已经控制的慢性高眼压兔, 一个月后检测视网膜内一氧化氮和谷氨酸含量, 发现其含量明显降低, 认为针刺可对视神经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4]。
综上所述, 在肯定临床疗效的基础上, 针灸将更广泛的应用于眼科临床, 实行早期针刺治疗,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全人类的防盲治盲工作, 将做出更大的贡献。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方法简单,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1]张爱淑. 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56例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3(10):194.
[2]孙河, 赵爽.针刺“窍明穴”(枕视皮质对应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 22(4):257-259.
[3] 刘岩, 杨光, 李志勇, 等.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优化方案的评价研究.天津中医药, 2010, 27(6):封3.
[4] 李健.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55例临床观察.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24(4):1268-12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193
2015-05-29]
113008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