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花
课堂的有效性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学生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一、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脑子里好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教师正讲得津津有味,学生脑子里就会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教师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出来;有时教师讲这,学生问那;有时都下课了,学生还在围着教师,刨根问底,问个不停。这时,教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地和学生讨论。教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在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基础。
二、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来源
1.来自于课前的精心设计。
有效性提问,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
2.来自于课堂的临时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会提出的问题。或者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也会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使它们变成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性提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园地的一篇短文时,可以课前设计问题:这个未来机器有哪些妙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不断思考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积极参与,逐渐进入角色。这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小声说:“除了书上有的,我还想让未来机器有更多的妙用。”教师应该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学生,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好奇,求知欲强,如果课前设计了有效的问题,课上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的有效性问题,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1.换位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那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角色换位,仍然以教师这一成人的感受去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备课时,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巧设悬念。
根据文本和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一课时,一开始就可以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教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这一悬念,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他们纷纷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教师巧设的悬念,不断展开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3.层层剥笋。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随着教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时,师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的特征,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在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师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说“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回答:“正是橙黄橘绿时”。师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师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师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的富有生气,深秋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苏轼。教师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