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

2015-03-09 06:21邹辉文陈艳声
关键词:支持系统知识产权环境

邹辉文 陈艳声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

一、引言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创新环境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部分占有重要战略的地位。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建设是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之一,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一种市场行为,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需要依赖一定的创新环境条件。技术创新支撑环境通常是指创新外部环境。人们发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既取决于内部基础性要素的优劣,同时又依赖于外部的社会支撑环境,而创新支撑环境是转化企业技术创新潜力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探讨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问题已进行了深入研究。

1.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构成与作用

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首先提出创新环境论。该研究小组先后用“创新环境”、“创新网络”、“集群学习”等概念系统阐明产业集群内创新的机制,强调区域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将创新环境的定义归纳为:行为主体在限定的区域内通过彼此的协同作用和集群学习过程,建立的非正式的有利于提高本区域创新能力的复杂社会关系。[1][2]

另有一些学者将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理解为开放系统,认为创新环境是由影响技术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通过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和彼此相互作用,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创造、引进、改进和扩散,以更好地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使之成为改革发展的关键动力。他们强调的是个体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的复杂的系统关系。[5]-[8]

还有些学者认为,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重大:“制度重于技术”;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大有必要;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不断完善的支撑环境可提供创新所需的丰富资源和支撑功能,促进创新主体不断发展。[9]-[12]

2.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构成,一些学者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13]-[16]

另一些学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分析网络环境下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17]-[21]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可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和企业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但基本上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考察,对政府角度的思考不多,对具体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也较少。即使是原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强调引导性和可操作性,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指标也显得过于简单,仅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效果,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运行效果。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对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问题,但由于未进行相应的真正的实证研究,并且所选择的某些指标不具备可操作性,脱离实际评价。鉴于此,本文将建立一套可操作的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福建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研究,对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二、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社会支撑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27],我们将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分解为技术创新制度支持系统、财政支持系统、金融支持系统、中介服务支持系统、人力资本支持系统和科研基础支持系统等六方面的指标。

(一)技术创新制度支持系统

要保障技术创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并以强制推行的方式加以确认。制度可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严肃性,能够强制社会全体成员遵守,不易因领导人的变更而轻易改变。技术创新制度支持系统的功能是极其强大的,它通过提供有关其他人的行为的信息或减少所需信息的数量,以减少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多方面的激励;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渠道;保护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等。[22]

技术创新制度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主要用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制度、管理和措施是否完善来衡量。市场机制主要用维护市场的有序性和通过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来衡量。生态环境主要用交通使用程度和居住地绿化程度来衡量。

(二)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系统

为克服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政府需要为技术创新提供“公共物品”。这些一般通过财政支持来完成。“公有技术”是财政直接投资对象,包括基础研究领域、符合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的领域、需要着重发展的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某些领域或关键技术。这些社会性的基础知识、技术和设施支撑和激励着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发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成为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等手段激励企业的投资活动,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23]

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财政投入主要用政府财政在科技基础研究领域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数量来衡量。税收优惠主要用政府鼓励创新研发、先进技术引进和科技产品出口方面的税收优惠比例来衡量。政府采购主要用采购所促进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和成果的增加数来衡量。

(三)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

与分散的外部投资者相比,银行由于自身组织的专业化特性,在信息生产(指银行获取和识别贷款企业有关信息的能力)上的确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有助于降低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它最适合于企业技术创新融资。

然而,银行贷款并不适合于企业初创期的融资。这是由于,在创业前期,高技术企业所进行初始融资,并未与银行建立资金关系,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对于银行来说,为避免高风险,很大可能不愿让企业贷款,即使予其贷款也会有较高的风险补偿或抵押要求等附加条款,增加企业的融资困难。这时,创业企业进入私人权益资本市场以获得风险投资则变得更为重要。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技术内在化股权方式的中长期投资,其关心的不是项目的短期盈利性和安全性,而在于项目的远期成长性,因此它更适应于初创期的融资,从而能够弥补创新企业传统融资的巨大缺口。[24]

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金融机构支持和风险投资支持两个方面。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贷款。风险投资支持主要体现在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和成果的增加。

(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支持系统

在现代社会里,技术信息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弥散性、差异性,使得信息供求双方的交易不能再仅靠传统渠道。虽然在网络资源极度丰富的现状下,市场机制能使得创新主体较早地了解关于创新标的、时机、方向、效益等信号,但却缺乏量化的技术信息,而中介桥梁恰能补其不足。作为传播和扩散技术创新信息的桥梁,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沟通科研部门与产出主体间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25]

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中介机构数量和中介服务质量两个方面。中介机构数量主要用中介机构的多寡和从事中介的人员比例来衡量。中介服务质量主要用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咨询和促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来衡量。

(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支持系统

创造性劳动,其实是以人力资本为主,把企业的物质资本和无形资本变成有生命力的资本,使其增值,通过各种方式使得资本循环或流动重组,进行企业的有效运营,实现资本增值。人力资本作为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发起人也是实施人,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所以,创新型人才(包括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对创新的力度和成功的可能性起着决定性作用。[26]

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增强创新能力,也能缩短创新时间,用合作的项目和成果来衡量。人才激励机制则用各种人才奖励措施加以衡量。

(六)技术创新科研基础支持系统

科技环境支持的程度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活动,要求两个重要支持。首先,科技环境需要直接投入资金、项目,用以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创新;其次,科技环境需要使用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刺激企业之间进行协同创新,既可以保护创新成果,又能够协调创新主体的矛盾。最后从经验来看,置身于科技资源密集区有利于形成高新区产业集群,这是因为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高新区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支撑,促进创新从知识领域迅速向技术领域甚至市场领域扩展,增加交流节点,增大创新资源流量,增加创新机会。[27]

技术创新科研基础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研发基础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研发基础主要用基础理论和应用平台的使用情况来衡量。平台建设主要用为技术创新提供的信息、软件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情况来衡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38个三级指标):

表1 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三、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缺陷的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罗列的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指标体系,再根据行业、企业规模、类型的代表性,经过精心挑选,我们通过福建省统计部门于2013年作了《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5份,占总数的82%。从收集的资料看,所涉行业非常广泛,基本上是福建省的骨干企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数据可基本反映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的普遍实情。下面对一些带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技术创新制度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

1.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据观察,福建省企业不注重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主要是因为企业普遍认为其主要市场分布在国内。据厦门海关调查显示,90%即绝大多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根本没有向海关总署办理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备案;60%的企业根本不知道有知识产权海关保护;30%的企业认为没必要进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机构和人员。

目前,福建省只有很少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这类创新能力弱,利益分配方面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专利申请只有20.8%,而专利授权只有24.6%。而且重装备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结果就是引进后再次落后。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在作答的全部企业中只有19.73%的企业对主要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产权,只有30.3%的企业对主要产品拥有自主品牌,可见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2.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分别超过3200万和105万,分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在“十一五”前四年,国家科研经费在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超过359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45%。可以说,国家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力气,可惜收效不佳。据2012年的科技工作者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科研成果得以转化为产品或者实际应用于生产的总项目数,人均仅0.78件,而该指标为零的却超过七成。

当前,我国已经拥有超过80多万项的专利成果,可惜实际转化率低于20%。而最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估计仅占转化成果的30%,也就是说能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成果只有10%。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科技成果普遍缺乏“带土移植性”。科研人员应该与成果一起进入企业,以按照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目前在成果转化后科技人员往往很难继续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让情况更糟的是许多企业的技术人员不能迅速及时掌握新的相关技术,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运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积极性,也必然阻碍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从福建省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在作答的48.17%企业中,只有31.61%的企业进行了产品创新,26.05%的企业采用新设备,27.35%的企业采用新的加工工艺技术,19.49%的企业采用了新材料。从这些技术创新措施数据来看,企业进行创新较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下。

(二))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

1.技术创新政府财政投入存在的不足

现在福建省内的技术创新资金重点扶持以下项目: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产学研联合项目,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平台项目,“6·18”对接项目,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优秀新产品奖奖金等。但从回收的问卷调查来看,在作答的65.5%企业中,54.7%企业希望政府部门进行资金支持;而在作答的65.1%企业中有41.73%的企业认为缺少足够的技术创新经费。可见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企业来说仍然不够。

2.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存在的不足

虽然现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是存在的,但是从收回的企业问卷调查看,在作答的65.1%企业中,有7.04%的企业认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一致导致了不平等竞争,这说明由于政府的税收优惠对内外资企业征收不同导致技术创新受到了制约;有1.65%的企业认为生产性增值税不利于技术创新;有1.65%的企业认为创新政策政出多门且执行不力;在较大型的65.5%企业中有34.39%的企业希望政府部门政策税收优惠一些。这说明虽然有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偏向及执行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3.技术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与自主创新产品相关的福建省政府采购优惠政策(《福建省省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且政府采购规模在日渐扩大,但是从调查报告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政府采购的支持。以计算机的政府采购为例,2012年计算机政府采购量超过62753台,采购金额共计超过33351.29万元,但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品牌为戴尔和实达,而政府对产值超过50亿元的戴尔的采购金额仅约为2835.78万元,占全部采购金额的8.5%;政府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达电脑的采购额更少,仅约为33.49万元,所占比重不足0.1%;两项合计占全部采购额比重不足10%(数据来源:福建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办)。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缺乏有力的规章制度约束,致使技术创新产品难以得到有效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的支持。

(三)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2012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的收入的比重仅为1.6%,离国际上通常的比重达到5%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文规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到2010年为止要求达到1.5%以上。然而2011年的开发投入仅为45.0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达0.79%,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3%。

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方式上也存在着严重不足,创新资金使用比例不合理。从调查报告来看,企业自身的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的约占22.5148%,这个数字比其他资金来源都要大上数倍。而银行贷款居第二位约占6.6693%。本来应该成为资金来源骨干力量的风险资金却仅约占0.0946%。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小,仅约占2.8853%。而企业本身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十分短缺。另一方面,从资金的主要投入使用来看,大部分企业把资金主要投入在技术人员的培训上,比例约占0.128112,而最需要的购买设备资金和自主研发资金则仅约占 0.118221 和0.108801,甚至有0.025434的企业没有创新经费。可见融资方式过窄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在作答的65.5%企业中,54.7%企业希望政府部门进行资金支持;而在作答的65.1%企业中,有41.73%的企业认为缺少足够的技术创新经费。可见企业的研发经费还很缺乏。

(四)技术创新中介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

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企业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园区、咨询服务公司、大型国家科技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络、重大技术需求信息库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站。虽说目前技术贸易机构的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增长速度与GDP相比明显过慢。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在进行作答的全部企业中,只有3.54%的企业获得技术帮助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中介机构,而企业获得技术信息的来源绝大部分都不是来源于中介机构。虽然从中介机构的数量上看的确每年都有所增长,可是中介机构并未实际起到帮助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一个薄弱环节。

(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

除了缺乏研发经费外,创新人才缺乏也是制约企业进行创新的主要因素。从调查报告看,技术创新经费使用比例中人才的培训花费最大,约占0.128112;而一般企业也普遍认为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人才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比例约占0.126617。技术创新动力之源来自创新价值实现后自身价值得到的提高,由此,自利原则理所当然成为激励机制的源头。如何使创新主体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创新时获得最大的利润,即是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首要目标。企业创新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而福建省在人力资源上却存在较大的缺陷。

科技政策及其落实差强人意。在本次调查中,科技工作者对大多数科技政策表现出的满意度一般;而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则被认为对于促进创新的作用也是一般水平。调查结果进一步说明,如果技术职称和单位身份高的人对科技政策满意,且国企科技工作者满意,非国企人员不怎么满意,则说明国家制定的促进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六)技术创新科研基础支持系统的不足之处

1.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产业已经在福建省高科技产业及工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但是省内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未能由自身掌握,产业结构失衡和增长方式过于粗放未能根本改变。省内政策、体制、成本和先行各方面优势正在弱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层次较低,根源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高级人才和潜在人才供不应求,体制机制亟待创新。从回收问卷来看,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只有31.41%,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有21.54%用在了管理过程的信息化,19.52%用在了生产过程信息化,20.8%企业进行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建设,12.45%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虽然现在网络数量和用户数量较多,但是与国外信息化建设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信息化建设仍然很薄弱。

2.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对企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表现在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不重视,以及参与活动的企业不懂得利用好活动的作用。“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只有约15.37%的福建企业参与该活动,而参与活动的企业认为该活动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比较大的只占4.23%,认为该活动对技术创新根本没有作用的却占85.94%,可见企业对于创新活动没有兴趣,而成果交易会也没有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很少进行合作创新。在调查报告中,只有约19.1%的企业开展过产学研合作活动,说明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还太少。产学研中合作模式形式多样,但从各种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的情况来看,合作模式比较偏重自主创新。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采取的主要合作模式是:合作开发占8.8124%,人才交流占8.0861%,而技术转让仅占3.5912%,共同组织重大项目的招标或重大技术的引进仅占1.3316%。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类似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认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通过各种手段引进技术推动国内产业技术升级,是一种较为可行、成本相对较低、效益较好的战略选择,过多追求自主也是不值得的。

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政策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加强创造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坚持专利质量和数量提高两手抓。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三大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协调引入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尽力提高创新水平;发挥制度激励作用,全面落实专利奖酬制度,适当将专利的评奖与创新人员的薪酬、职务职称评定等挂钩,充分调动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加强运用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推进专利运用与专利产业化。应围绕企业这个创新主体,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专利运用的有效结合。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及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之间的协调应用。与此同时,积极通过专利许可、专利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研发机构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努力使双方在分享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共赢。

第三,加强保护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全面优化执法保护环境。重点加强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尽快完善跨地区专利执法协作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的跨地区援助机制,研究制定并实施执法考核评价的相关标准与方法,加快完善执法保护信息公开交流相关机制;积极组织开展有关知识产权执法督导活动,着重从政府层面构建有利于在自主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中起促进作用的政策法律环境。

2.完善金融支撑环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优化投入结构,增加财政的科技投入,注重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在财政投入引导下,建立科技投入的多种渠道,保证规划纲要提出的投入目标的实现。政府应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心,无论是年初预算编制还是预算执行中的分配,都要严格体现投入法定增长要求。完善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投入经费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使其更安全有效。

建立融合政策与市场的中小企业银行,重点扶植中小企业。组建全国范围或区域性的以中小企业为重心的政策性银行,其重点是扶持中小企业,为其发放免息或低息贷款。

银行应树立有关贷款方面的营销意识,支持民营企业关于技术的融资,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对市场份额高、信誉佳、效益高的中小企业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高授信额度;对信用等级相对较好的小企业可适当发放信用贷款,适当允许信用卡透支;对信誉较好的中小企业票据办理承兑和贴现,加速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某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多,可以实行冲销坏帐或补贴资本金等相关措施,加强其风险规避能力。

健全柜台交易市场,增加产权交易,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流动,支持产权转让及并购。培育风险投资机构,让民间资本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角。降低发行企业债的门槛,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3.发挥区域优势,以人才激励促进创新

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同港澳台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上,福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吸引港澳台更多的优秀人才到福建进行研发工作。例如企业可以建立软件和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引进制度,利用台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软件业优势,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研发合作。

不但要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更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研发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开选择程序,创造宽松自由、适度竞争的适合研发的工作环境;提高研发人员在生活方面的待遇,完善福利及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满足研发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使技术创新得到根本的保障。

4.加强创新研究基础建设,以产学研一体化支持技术创新

应加大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使得基础研究持续发展。同时,应重点支持基地和队伍的建设。根据技术创新的需求填补各类交叉学科及新兴学科领域的空白,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各种高水平创新研究基地。可考虑通过租赁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设备仪器,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以高校组建的科研基地为依托,采用战略性合作,为技术创新提供更稳定的支持。

探索更有效、持久、稳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方式,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自主创新的战略联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确认企业战略目标及重点领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明确的开发方向和产出目标为纽带,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优化,建立长期、稳定的制度化产学研共同体。第二,合作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联盟单位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人员合理分工;形成联盟单位的共享技术支撑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知识产权共享;转移共性技术,加快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运作,推动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合作培养人才,促进人员交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5.实施领先的项目经营策略,推进科技成果“带土移植”

不仅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并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还要充分利用类似“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各种项目对接平台,进行引智项目的对接。可以考虑实施领先的项目经营策略,提前规划对企业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再在项目对接平台网罗相应的项目或人才。

对企业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成果,应该实行“带土移植”,将科技成果进行估价并作为企业的股份,让研究人员跟随科技成果进入企业,使其跟踪科技成果转化生产的实施,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转化中的科技成果进行维护,促进科研成果转变成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使企业技术创新领先于产业发展。

注释:

[1]Bergman,E.M.,G.Maier and F.Todding,Regions Reconsidered:Economic Networks Innov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New York:Mansell,1991.

[2]Camagni R.,“Inter-firm industrial networks: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behavior”,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vol.1,no.1(1993),pp.1-15.

[3]Castells M.and Peter H.,Technopoles of the World:The Making of Twenty-First-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London:Routledge,1994.

[4]Storper M.,The Regional 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7.

[5]Radosevic,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Determinants,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vol.27,no.1(2002),pp.87-96.

[6]Buesa,M.,J.Heijs,M.M.Pellitero and T.Baumert,“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the Spanish case”,Technovation,vol.26,no.4(2006),pp.463-472.

[7]胡继灵:《论高新技术企业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2期。

[8]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学术研究》2002年第1期。

[9]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10]肖洪钧、闫静:《构筑技术创新与市场互动的支撑环境》,《科研管理》2004年第2期。

[11][[22][23][24][25][[26][27]邹辉文:《社会支撑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科研管理》2007 年(增刊)。

[12]Fritsch,M.and V.Slavtchev,“Universities and innovation in space”,Industry and Innovation,vol.14,no.3(2007),pp.201-218.

[13]张宏性、程晞:《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7期。

[14]张凤武:《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15]赵鹏、苏慧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第2期。

[16]翁媛媛、高汝熹:《科技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2期。

[17]Ahuja,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45,no.3(2000),pp.425-454.

[18]Andersen,T.J.,“Information technology,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settings”,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vol.10.no.2(2001),pp.101-119.

[19]Morosini,P.,“Industrial clusters,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World Development,vol.32,no.2(2004),pp.305-326.

[20]党兴华、王育晓、刘泽双:《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3期。

[21]贾卫峰、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知识流耦合控制研究》,《科研管理》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知识产权环境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