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蛟,孙双龙,孙聪伍
云南金平县老集寨铜铅锌矿构造与成矿关系分析
何海蛟,孙双龙,孙聪伍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308地质队,云南 昆明650214)
摘要:老集寨矿区位于哀牢山地体的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系高山寨组第二段(T3g2)中北西向的层间构造破碎带内。北西向的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即为导矿构造也为容矿构造,呈北东—南西走向的依里断裂(F5)为破矿构造 。
关键词:层间破碎带;导矿构造;容矿构造;破矿构造;云南金平老集寨
金平老集寨矿区找矿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到2009年至2013年在该矿区依里矿段铅、锌、铜多金属找矿有了重大的突破,目前在该矿段已探获铅、锌、铜(331+332+333)金属资源量20多万吨,已达中型矿床规模。根据找矿有所突破的依里矿段分析,矿区内的构造及岩性组合与成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就以依里矿段为例对老集寨矿区构造与成矿关系进行简单论速,从而进一步指导老集寨矿区的下步找矿工作。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矿区位于杨子板块与青藏滇板块接合部位增生褶皱带上(图1),地处两个地质发展迥然不同的一级大地构造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强烈,为区内的铜金铅多金属矿床造就了极为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矿区地层主要以志留系和中三迭统及上三叠统为主,其次为侏罗统及白垩统,其中志留系为一套厚大的类复理石建造,三迭系为类磨拉石建造并夹有较多的中酸性火山岩,侏罗系和白垩系为一套红色建造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岩浆岩以酸性侵入岩及喷出岩分布最广,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流纹岩及玄武岩,在空间上岩浆岩的分布大多与区域性主构造线方向一致,时间上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由于矿区位于一级大地构造边缘,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呈北西—南东走向,对区内成矿具重要的作用。
2矿区构造
老集寨矿区分布于一级大型构造边缘,哀牢山区域性大断裂南侧的金平县老集寨—元阳县堕谷一带,受该大型构造影响,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图1),而褶皱构造则较为简单,为一单斜构造。
老集寨矿区处于北西向咱倮—黄草岭复式向斜的南东段北东翼,表现为一单斜构造,产状为北西走向,向南西倾斜。其次由于区域构造应力及断裂构造的影响,在局部地段多出现小褶曲构造。
在矿区内与矿体关系密切的主要为成矿期间的断裂构造及矿体形成后的断裂构造。矿体形成期间的断裂及其引起的层间滑动构造、层间剥脱构造、层间破碎带、裂隙等,它们在矿体的成矿过程中既为矿液的流动提供了导矿通道作用,要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储矿空间;而矿体形成以后的断裂对矿体产生了错动等破坏作用。研究这些构造对下步找矿具指导作用。
图1 老集寨矿区构造简图Fig.1 Geological Structural Sketch Map of Laojizhai Orefield1.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第七段千枚岩夹板岩;2.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第六段千枚岩化板岩夹砂岩;3.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第五段板岩、砂岩夹灰岩透镜体;4.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第四段流纹斑岩、玄武岩、板岩、粗砂岩;5.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第三段流纹斑岩、板岩、砂质板岩;6.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第二段玄武岩、流纹斑岩、安山岩、千枚岩夹板岩;7.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第一段玄武岩、流纹斑岩、板岩夹灰岩;8.玄武岩;9.安山岩;10.流纹岩;11.流纹斑岩;12.花岗斑岩;13.火山角砾岩;14.断层;15.矿体地表投影界线.
2.2.1矿体形成以后的断裂
矿区内矿体形成以后的破矿断裂构造主要为一组北东—南西走向的小型、中型断裂。在矿区内矿体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为依里断裂(F5),以下就依里断裂对矿体的影响作简要论述。
依里断裂(F5):呈北东—南西走向,走向长2.5km,倾向南东,倾角70°~80°,切穿含矿地层并与与区内早期成矿期间形成的北西—南东走向断裂相交,切错这些构造。据现有资料初步分析,应为一矿体形成后的断裂构造,它对矿体产生了破坏的作用(图2)。
(1)成矿期间,在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北东盘沿一系列层间次级构造充填、富集形成了走向大至与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一至呈北西—南东向,倾向南东的完整矿化体群。
(2)矿化体形成后期,由于受大地构造及区域大断裂应力作用产生断裂而形成依里断裂,该断裂为一逆向断层,断裂切穿含矿地层后,下盘相对上盘向下移动,而错断矿体。使矿体在依里断裂北西盘相对于南东盘赋存较深。
图2 老集寨矿区依里断裂上下盘矿体分布图Fig.2 Orebody Distribution in Upper and Lower Wall of Yili Fault in Laojizhai Orefield1.钻探工程;2.铜铅锌多金属矿体;3.断裂;4.第四系;5.板岩;6玄武岩;7.印支期花岗斑岩;8.矿体
2.2.2矿体形成期间的断裂构造
在矿区内矿体形成期间的断裂构造主要为一组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断裂。与区内矿体关系最密切的主要为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下面就对它对矿体的形成作用进行简要论述。
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呈北西—南东走向,倾向南西,倾角70°~80°,为一压扭性断裂,其分布贯穿整个老集寨矿区,由于受区域及其旁侧大型断裂构造影响,在该断裂北东盘产生大量的层间滑动构造、破破碎带、层间剥脱构造、裂隙等,为后期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对依里铅锌铜多金属矿段成矿过程的初步分析(图3),该断裂既为导矿构造也为容矿构造。
(1)成矿初期,由于火山喷发后期的热液活动及次火山岩相的侵入活动使矿源层中的有用矿物初步富集形成初始矿化体。
(2)成矿中期,由于矿区地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褶皱、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受构造的影响,金竹寨—老集寨断裂北东盘形成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层间滑动构造、层间破碎带、挤压片理化带、裂隙及不规则小型褶皱等构造。
(3)成矿后期,岩浆活动水、变质水及地表往深部渗流的循环水组成的热水溶液,在各运移过程中活化、溶解或萃取矿源层及初始矿化体中的有益组分形成含矿热液;含矿热液由于温度及压力的改变,沿金竹寨—老集寨断裂向上迁移,而进入其北西—南东走向的一系列次生构造,由于构造环境、化学环境及含矿热液的溶解度等变化,使铅、锌、铜等有益元素有选择的析出聚集或叠加在初始矿化体上而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铅、锌、铜多金属矿体。
图3 老集寨矿区成矿模式图Fig.3 Metallogenesis Model of Laojizhai Ore Deposit1.第四系;2.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变质岩;3.流纹斑岩;4.印支期花岗斑岩;5.玄武岩;6.破碎带;7.铅多金属矿体;8.岩浆侵位;9.混合热液;10.岩浆热液;11.大气降水。
根据以上初步分析,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在成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为含矿热液的流动提供了导矿通道的作用,其本身局部也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储矿的空间;而由该断裂及旁侧断裂构造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次级层间构造,则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储矿空间。
3矿区下步找矿方向
该区地质条件复杂,经过对依里矿段控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等初步研究分析,对老集寨矿区找矿方向得出如下认识:
(1)依里矿段深部找矿:具现阶段工程控制情况分析依里矿段深部对矿体还未能进行完全控制,其赋存的含矿带与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相交还具有很大的储矿空间,即矿段深部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依里北西块段找矿:由于受依里断裂的影响,段裂北西盘向下滑动,即依里北西块段矿体赋存较深,现阶段还未有工程控制,初步分析该块段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4结论
经初步分析,老集寨矿区的金竹寨—老集寨断裂(F3)为代表的北西向成矿期的区域断裂在矿床的形过程中主要起到了导矿的作用,而其次级构造为矿体的形提供了储矿的空间;以依里断裂(F5)为代表的北东向后期断裂,在局部错断了矿体、地层,这为以后的找矿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侯得义.找矿勘探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2]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3]弗.伊.斯米尔诺夫.矿床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4]陈毓川等.中国成矿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5]云南省有色地质局308队.云南省元阳县堕谷—金平县老集寨矿区依里矿段铅多金属矿勘探报告[R].2014.
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METALLOGENESIS OF LAOJIZHAI CU-PB-ZN DEPOSIT IN JINPING,YUNNAN
HE Hai-jiao,SUN Shuang-long,SUN Cong-wu
(GeologicalTeam308,YunnanBureauofNonferrousGeology,Kunming650214)
Abstract:Laojizhai orefield is on the S end of Ailaoshan geological terrain.The orebody is mainly in the NW interbedded structural fractured zone of T Gaoshanzhai Formation Member ⅱ.The NW Jinzhuzhai-Laojizhai fault(F3)is either the ore-transmission or ore-container structure.The NE-SW Yili fault(F5)is the ore-break structure.
Key Words:Interbedded Fractured Zone;Ore-Transmission Structure;Ore-Container Structure;Ore-Break Structure;Laojizhai,Jinping,Yunnan
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15)4-503-5
作者简介:何海蛟(1980~), 男, 云南云龙县人, 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收稿日期: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