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抗原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探析

2015-03-08 00:28时芳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诊断

时芳芳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郑州 450003)



糖类抗原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探析

时芳芳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郑州 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糖类抗原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金水区总医院接诊的6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糖类抗原检测手段,对照组采用普通检测手段,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类抗原CA125和CA153在肺癌早期不同分期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糖类抗原CA19-9和CA24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类抗原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分期、检测病情发展的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类抗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至中晚期,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1]。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诊的6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糖类抗原检测和普通检测手段,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该院接诊的6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后病理活检确诊,患者免疫学检测、血尿常规检查以及各项生化指标等均显示正常,B超及X射线检查也均未发现异常。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35~79(52.56±4.24)岁;其中腺癌20例,鳞癌11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癌3例;采用2002年国际抗癌学会(UICC)的TNM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5例,ⅢA期10例,ⅢB期15例,Ⅳ期3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37~76(53.18±3.20)岁;其中腺癌15例,鳞癌13例,腺鳞癌3例,大细胞癌2例;采用2002年国际抗癌学会(UICC)的TNM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4例,ⅢA期9例,ⅢB期13例,Ⅳ期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癌症病理类型以及癌症分期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36例患者采用糖类抗原检测,清晨在患者未进水进食之前,收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采用血清CA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检测系统(上海铭源数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产品)对样本血清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说明书流程进行操作,然后用上海铭源数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提供的HD-2001A/LU-07生物芯片检测仪曝光60 s,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2.2对照组采用普通检测手段,包括临床检查、X线、纤维支气管镜、胸部CT等,临床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热、胸痛、气促、咳嗽、血痰等症状;X线检测和胸部CT,查看胸部是否出现阴影,从而判定非小细胞肺癌的种类、大小等。

1.3评价标准根据《中国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中的相关标准,糖类抗原的正常参考值:血清CA242<20 U·mL-1、血清CA125<35 U·mL-1、血清CA19-9<35 U·mL-1、血清CA<35 U·mL-1,高于正常值参考值定义范围的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检出率比较观察组36患者,检测出非小细胞肺癌34例,检出率为94.4%;33例对照组患者,检测出非小细胞肺癌27例,检出率为81.8%;观察组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糖类抗原不同分期的检出率糖类抗原CA125和CA153早期不同分期阳性检出率高于糖类抗原CA19-9和CA242,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糖类抗原不同分期的检出率比较

[n(%)]

3讨论

糖类抗原由一组糖基转移酶综合作用而产生,是基因的产物,主要存在于癌组织中,糖类抗原包括CA19-9、CA153、CA125、CA242等,为多种肿瘤细胞所表达,是临床应用时间较长、种类较多的肿瘤抗原标志物[2]。目前临床上常使用影像学检查、细胞组织病理活检等方法诊断肺癌,但是肿瘤细胞具有复杂多变的生物学特性,单纯依靠某一指标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的限制[3]。本文选取金水区总医院接诊的6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糖类抗原检测和普通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显示,糖类抗原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检出率高于常规检测方法,血清CA125、CA153、CA19-9、CA242的水平升高明显。此外,对于不同临床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检测结果显示,分期越晚,血清CA的阳性检出率越高,说明糖类抗原检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糖类抗原检测弥补了常规检测方法的不足,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分期、监测病情发展的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尤洪兰,尤金炜,王亚萍.糖类抗原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4):125-126.

[2]蒲萍,李光辉,李德志,等.血清糖类抗原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转归中的意义[J].重庆医学,2009,38(5):152-154.

[3]吴小进,米燕燕,胡安康,等.糖类抗原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应用[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2):144-146.

[责任编校:杨红梅]

[中图分类号]R 730.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76(2015)06-0756-02

作者简介:时芳芳(1982-),女,郑州市人,硕士,主管检验师,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收稿日期:2014-11-28

猜你喜欢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复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DCRT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