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995—2012年制造业28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

2015-03-08 03:41张连城张自然
关键词:制造业指标评价

王 钰,张连城,张自然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2.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所,北京100000)

对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995—2012年制造业28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

王 钰1,张连城1,张自然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2.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所,北京100000)

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为考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能力,基于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分析,构建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评价体系,选取1995—2012年数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1995—2012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了稳步提高,但综合能力不强。从内部排序看,食品饮料行业历年垫底,传统优势行业排序下降,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排序显著上升。聚类分析表明,经济能力较强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弱;国际竞争力强的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弱;且两者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只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行业才表现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关系,但国际竞争力略逊一筹。

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螺旋式上升;技术创新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5 410.58亿美元,在规模上超过美国(20 343.3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以高速增长进行量的积累,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1]。但是,这种快速增长同时也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据测算,在2005年以后,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占30%~35%,能源消费量占国家年能源消费总量的50%~60%,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基本保持在每万元人民币2吨标准煤(2005年为基期计算)的水平上。这与中国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及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直接相关[2],依据工业化评价指标[3],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预计最晚于2025—2030年实现工业化[4]。在此阶段上,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倾斜,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劳动工资状况、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显著变化[5]。结合宏观经济的总体走势看,未来中国经济将进入扩张期[6],但因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在由极度亢奋时期走入转轨换档期[7]。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发达国家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欲回归实业,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高点。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气候变化大会拟于2015年达成全球性减排协议并于2020年全面有效实施。由于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中国经济的升级或换挡都需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和核心[8],为了考察制造业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对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统一评价和比较,并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是生产或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的外延。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着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9]。可持续发展则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要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本文将资源和环境合并称为自然)协调发展。

结合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和相互关系可知,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制造业的可持续增长;第二是提高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质量;第三是实现制造业增长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1.制造业的可持续增长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制造业的可持续增长为前提和基础。宏观经济通常以GDP、GDP增长率或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相应以制造业增加值(率)或人均增加值来衡量制造业的增长水平。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方程,如果制造业生产的实现依赖于投入的自然资源禀赋(N,主要包括矿产、水、森林等,本文中主要考虑能源)、劳动力或人力资源禀赋(L,包括教育、培训等)、资本资源(K,主要指企业实物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资本)和技术进步状况(T,主要包括生产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用生产函数表示为:

Y=f(N,L,K,T)

(1)

(2)

g=ξNgN+ξLgL+ξKgK+ξT+gT

(3)

由(3)式可知,制造业产出的增长率等于各投入要素量的增长率与其产出弹性之积的和。即制造业产出的增长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投入要素量的增加;二是各要素产出弹性的提高。为反映增长的可持续性,引入时间序列,对上述能够反映制造业增长情况的变量进行动态观测。

2.提高制造业增长的质量

制造业增长的质量应以演化的思想来分析。从演化的思想看,事物的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增长应出现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因此,制造业增长的质量是指随着制造业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结构、技术水平渐进变化的状态。

从整体而言,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结构合理化、高效化和高度化。对于单个的行业而言,结构优化应表现为决定产出增长的因素(N,L,K,T)的可逆向性提升。依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快速增长的经济体表现出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即有质量的增长是指各种投入要素在推动产出增长的同时,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自身质量的提升,这就是所谓的“螺旋式上升通道”。因此,随着产出的增长,应出现投入要素来源结构和不同要素间对产出贡献结构的优化,此外,还应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因此,对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应出现“螺旋式上升”的效应,即随着制造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各种生产要素自身的质量应获得提高。如对资本要素而言,会出现资本由广化向深化发展的过程;对劳动要素而言,技术人员的占比应不断提高。第二,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应伴随着产出增长而不断提高。第三,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业产品流动性高,国际竞争性强,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获得显著提升。

3.增长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制造业作为物质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自然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导致了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危机加剧。制造业需要的自然资源包括农产品、矿产品,如棉、麻、木材、金属矿石、煤、天然气、石油等,其中,生产周期长、可再生性弱的主要是矿产品特别是能源。

由于中国工业化正处于重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节能的重点是提高单位能效。因此,本文将能源消费特别是制造业各个行业能源消费效率作为关注的重点。制造业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分为固、液、气三种类型,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产出增长,制造业应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不断提高污染物处理和废弃物的回收的能力。

此外,由于大量消费碳基能源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是制造业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未来制造业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必然趋势[10]。制造业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有二个:一是提高能效,二是优化能耗结构[11-12]。

三、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通过观察现象和突出趋势,将错综复杂的系统信息简单化和定量化,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13]。可持续发展评价在实践中应用时,包括全球、区域、国家、地区(包括城市和县域)、产业、企业等不同范围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主体管辖范围大小和侧重点的不同,可持续发展所涵盖的内容和目标会有所不同,层次越高的主体面对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越丰富,目标越多元,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越复杂。目前,国际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较多,除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14]外,多是在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之后,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监测而建立的,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CSD指标[15]和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的DESA指标[16]等。1994年中国相应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以此为契机,国内开始了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工作。初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国家为主体,后逐步向区域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扩散。

国内关于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文献不多,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从单一目标、单层次向多目标、多层次发展,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成熟。加入WTO前,沈明(2001)[17]仅选取5个指标,对1998年江苏制造业27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选取的指标不涉及资源和环境。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制造业规模的扩张,重工业化加速并出现产能过剩,资源和环境瓶颈也随之加强,唐德才等(2007)[18]基于经济—能源—环境—科技的层次划分,选取25个指标对2004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赵丽等(2009)[19]则以区域视角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成长性五个层次,选取20个指标对2004年不同地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号召后,臧志彭、崔维军(2008)[20],杨义蛟等(2009)[21]均基于“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目标,分别对区域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同时,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备受关注,宋敏等(2009)[22],崔元贵(2010)[23],张思锋、沈志江(2011)[24]对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最新研究则基于“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李平等(2010)[25]从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和工业文明三个层面构建了涵盖总量—结构—技术—能源环境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提出了2015—2020年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测目标。上述文献构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一般采用明确评价目标—直接构造指标体系—给指标赋权重—计算合成指标指数。指标选取依据偏重管理学思维,评价一般侧重某一个行业。本文的思路是基于经济学基本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为评价对象,同时考虑到中国1995年进行实质性市场化改革和数据的可获性,拟选取1995—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1.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结合中科院构建评价指标结构的规则[26],本文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能力层和指标层。根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科学和系统性、可测和可比性以及动静结合等原则,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国际竞争力五个子系统,结合前述理论分析的内容,确定指标层中对应的具体指标。在五个子系统层下分别选取对应的指标共20个,各指标的英文简写、计算公式及方向性如表1所示。

2.数据处理说明

表1中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镇)生活和价格统计年鉴》(2013年更名为《中国价格统计年鉴》)、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Yearbook of Industry Development》以及中经网、国研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数据。直接来源于数据库的数据不赘述了,对本文处理过的数据及其处理方法进行简要说明。

(1)工业增加值率和工业增加值

2003年以前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增加值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以前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的工业增加值率,1998—2003年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中的工业增加值率。2005年以后数据主要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其中,由于2004年统计数据缺失,为了研究便利,只能作平滑处理,即将2003年和2005年的制造业增加值率的算术平均数作为2004年的增加值率。

为了对各行业的年度增加值进行纵向比较,运用分行业价格指数对制造业各行业的增加值进行平减处理,将其统一为1995年为基期的价格水平。分行业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标来自于历年《中国城市(镇)生活和价格统计年鉴》(2013年更名为《中国价格统计年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印刷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从1995—2002年的行业价格水平指标缺失,只能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1995—2002年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代替。

表1 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注:(1)中RAV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增加值率;Y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增加值 (2)中PY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人均增加值;P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3)ξKi表示制造业i行业的资本产出弹性;K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资本存量 (4)ξLi表示制造业i行业的劳动产出弹性;L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劳动力人数 (5)(6)PKti,TFPti分别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的人均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 (7)ξECi表示制造业i行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EC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能源消费量 (8)CNRti和CNti分别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和清洁能源消费量 (9)(10)(11)中的SWDti,WWDti,WGDti分别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固体废物、废水和废气排放量 (12)(13)(14)中的SWUti,WWUti,WGUti分别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固体废物、废水和废气综合利用和处理量,废气处理量以工业废气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为依据 (15)(16)中的CEti和CEIti分别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其中,ECti为i行业t年的能源消费总量(104标准煤);EFk为k种能源的碳排放的缺省因子(104吨/104标准煤) (17)(18)(19)中的RDti、RIti和PGti分别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和专利授权数量;RDRti、RIRti则分别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研发人员比重和每万人拥有研发机构数量 (20)IMSti表示制造业i行业t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EX和WX分别代表中国和世界的出口额

(2)资本数量

一般文献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或资本产出效率时,均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固定资本数量。考虑到制造业的资本中除固定资产外还应有存货部分,因此,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和作为资本数量,采用统计年鉴中的资产总计数值,并以1995年为基期,运用固定资本价格指数将各行业历年的资产总值整理为1995年的不变价格。

(3)全要素生产率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较多,包括SRA(索洛余值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SFA(随机前沿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法等。出于简便考虑,本文采取索洛余值法,运用C-D生产函数的双对数线性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值。

由C-D函数Y=AKαLβ两边取对数有:Iny=InA+αInK+βInL,由于实际数据的时间序列较长,有外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引入时间趋势序列T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回归模型设定为:

Iny=InA=αInK+βInL+γInT+μ

(4)

其中,A为全要素生产率;K为各行业资产总计数值;L为各行业年均从业人数;T为时间趋势项;μ为残差项;α、β和 γ分别为回归系数。其中α、β在经济学意义上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运用式(4)对中国制造业的28个行业分别进行回归,各行业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对回归结果进行Wald系数约束性检验和遗漏变量检验。通过Wald系数约束性检验表明,中国制造业的28个行业部分满足α+β=1,即规模报酬不变(表2中注有星号的行业),其余均表现为规模经济。遗漏变量检验结果表明,式(4)为较理想的回归模型。

表2 1995—2012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及全要素生产率

注:表中的行业划分依据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关于制造业(13~42)的标准分类,为节省版面,各行业名称均为作者自拟的简称,并非官方统称(下同)

(4)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中国的清洁能源主要是核电和水电的形式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发电量结构数据,可以估算各个产业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在该产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

(5)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

国际上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采用公式:

(5)

其中,CQ为二氧化碳排放量(104吨);EQi为i行业能源消费总量(104标准煤);EFk为k种能源的碳排放的缺省因子(104吨/104标准煤)。该缺省因子采用IPCC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卷中提供的燃烧源的碳缺省含量。

(6)国际市场占有率

考虑到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还需要与国际贸易额相比较,而国际贸易中商品分类并非按产业划分,因此,本文将产业的标准分类结合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和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分类进行对照归类,统一使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不同行业各年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3.评价方法

(1)数据的无量纲处理。根据表1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先对具体各项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于方向性为正的指标,首先对各行业相同年度的相同指标进行排序,以最高值Qmax为基准,计算其他行业相应数值Qi占最高值的百分率,将具有最高值的行业得分记为100,其他行业对应的百分率数值即为该行业的无量纲化数值。对于方向性为负的指标数据先作如下预处理:如果指标数值为正,如废气、废水、废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先对各个数值取倒数再按上述方法计算无量纲数据;指标数值有负有正的,数值为正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数据为负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如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先对各数值取相反数再计算无量纲值。

(2)权重的分配。考虑到运用AHP方法,主观性较强,会导致人为夸大某些指标的影响。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配各指标权重,采用特征根大于1的为主成分,共有6个主成分,KMO统计量为0.63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适合作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各指标相应权数列示在表1中。

表3 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注:由于篇幅所限,依据主成分分析计算各级指标权数过程省略

(3)指标评分汇总。将上述各级指标的评分乘以对应的权重,形成指标评分,逐层汇总后得到各行业分年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分。

4.评价结果

经过上述步骤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1995—2012年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及排序

续表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农副58.452858.542859.022859.202858.572860.482760.322761.302862.8025食品制造58.892758.682759.072759.482758.622760.422859.922861.502762.0327饮料59.682660.282560.312660.932660.072661.472561.232662.522663.1124烟草68.09567.54570.90273.17270.91271.82373.28274.69479.133纺织60.172360.792261.062261.692261.801862.982063.671763.772365.9720服装61.561761.351662.251563.781362.141663.761764.131563.872165.6121皮革61.331861.431561.501862.061861.642262.662264.511364.332062.1026木材59.902460.442461.042361.492461.672162.202362.782363.782464.9422家具22.27118.36318.77719.38615.15918.65818.02721.68623.907造纸59.742560.102660.532561.012560.102561.142662.062563.152564.4123印刷71.19267.61470.82368.01765.57866.601167.55971.08872.6810文教71.17371.83172.30174.37170.82371.07472.19370.95971.6812石油加工61.112161.131862.301462.521662.101761.552462.102465.321861.6528化学原料61.661561.521462.231663.131562.611565.921264.181469.401271.8811医药63.46962.381362.911264.061263.451168.82764.591271.67773.509化纤63.221062.811163.401164.53966.69667.94967.88870.101073.808橡胶60.952260.832061.311962.021961.372363.021963.252264.591969.4615塑料61.631661.111961.571761.712160.342462.962163.542063.882267.5919非金属62.721263.21963.921064.401162.691364.381563.801665.581668.2017黑色金属64.9636766.4841769.2820570.2265569.5048470.0764571.2697477.8512378.97104有色金属63.161162.981064.47964.54864.711066.711066.011069.101370.6314金属制品61.282061.151761.212161.982061.732063.361863.472165.511769.4316通用设备61.741460.762361.022461.672361.771964.091663.651866.971570.8013专用设备61.301960.832161.242062.121762.681465.561363.591969.461175.096运输设备11.881312.501212.531313.461413.441215.261415.011117.091417.7918电气机械14.44814.46814.57814.531015.62719.57619.93522.51525.705通讯电子19.40419.63219.87421.68421.99124.79123.80130.71235.052仪器仪表17.87616.67619.05622.44316.78523.09218.50633.66135.171

注:上角标数字为同一年度内各行业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排序

5.聚类分析

面板数据聚类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用R或MATLAB软件进行聚类;二是逐年聚类后按多数结果划分类别;三是采用各年度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变量数值进行聚类。对比三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及其经济意义,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进行聚类。由于各项指标评分分布较为集中,各指标的平均值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数。经过分类尝试和结果对比,将28个行业分为三类,聚类中心于第4次迭代后全部收敛,聚类结果如表5所示。

6.结果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1995—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呈现出平稳上升状态,但进步速度不同。从内部排序上看,前12个以轻工业为主的行业中,烟草行业垄断性较强,排序上升不予讨论,农副、食品加工、饮料、造纸行业的排序相对变化不大,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饮料行业基本处于末位,其余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家具、文教、印刷排序均呈下降趋势。后16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行业,塑料和石油加工行业的排序有所下降,有色金属行业排序先升后降。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升较快,仪器仪表和通讯电子行业从2008年起交替列在第一位,电气机械行业由1995年的12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5位。除运输设备制造业基本没有变化外,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排序都获得了明显地提高。

表5 初始聚类中心和行业聚类结果

注:为了使结果看起来更为显著,本文列示了初始聚类结果

(2)各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数均不高,说明制造业各行业在被评价的五个分项能力上的发展尚不协调,即至少在某一项能力上的发展有待加强。

(3)聚类结果显示:相对而言,第1类是重科技型的行业,虽然国际竞争能力并不十分突出,但却是能源效率较高,与自然较为和谐的产业;第2类是强经济型的,这类行业国际竞争力最弱,且能源效率低与环境极不和谐;第3类是外向型的,国际竞争力最强,能源和环境效率居中,弱点是科技能力弱,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利润率不高导致经济能力最弱。

四、对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前述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可见,1995—2012年制造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获得了稳步提升,但综合能力不强,附加值增速下降,能源、环境效率较低,除传统优势产业外,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对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提高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通报、预警和辅助诊疗制度

由于制造业各行业的发展历史不同,行业特点不同,导致不能对所有行业进行统一调控,同时,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应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且充分发挥“守夜人”的职能,应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定期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行业的外部环境条件、国际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再定期进行通报,从宏观上帮助各行业内的企业正确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当前突出的问题,避免“木桶”效应。

对评估结果还应进行科学管理,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某项指标进入预警范围的行业应给予必要的提示,并设定“观测”期限,对于长期处于“高危”状态的行业,就其如何摆脱困境,政府应建立辅助诊疗制度,组织企业和专家进行研讨,或推广优秀企业的成功方法,帮助企业及时吸收先进经验,进行科学决策,避免决策性失误,

2.建立行业专家库和咨询、招标制度

为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外脑”,各行业协会应在行业内部建立专家库,围绕行业主要问题,如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不同领域建立专家库。在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由行业协会统一组织专家进行研讨或调研。行业内个别企业遇到困难时,可以向企业开放专家库,选择指定专家,为企业提供帮助。专家库应有遴选标准,双方应明确协议关系,采用先试用后有偿服务的方式,并实行淘汰制,允许专家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特别急切需要解决重大的问题,应采用招标制度,向库内专家招标。

3.分情况进行技术创新激励

从根本上提高一国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至少应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培育国民的科学精神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从短期分行业看,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不同。以要素的密集度划分,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高,如医药、通讯电子等高技术产业,且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产品创新为主。为提高知识积累水平,在行业外部,应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利用其人才优势,向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源。在行业内部,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建立行业研发中心,主要进行重大技术突破性研发,可以探索跨所有权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如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与优秀民营企业之间研发合作。而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烟草、石油加工等行业和纺织、服装、皮革等行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应集中于机器设备、零部件改进等实用技术创新,提高其资本的投资效率和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制造业总体上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较大,而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较弱,说明了机器设备更新改造对上述行业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结合当前制造业的总体形势看,产业增加值率普遍呈下降趋势,但在行业现有的盈利模式仍旧可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下,转换发展路径的压力不足,则行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动力不足。为此,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保险制度”。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而言,一般很难招募到稳定的技术人员,加之其进行研发的抗风险能力弱,只能维持现有技术水平或模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从事生产,以便降低成本和风险。如果同行业内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如国有企业垄断性较强或外资企业技术实力雄厚,那么,将导致该行业的“中国创造”的竞争压力不足。为了维持上述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重点扶植和保护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精神和热情,重点应为其提供技术创新的决策咨询、技术创新专家库、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保险制度,鼓励他们将技术创新难题外包,使其发挥“鲶鱼”效应,促使科研机构和优秀的科研人员与企业对接,整合技术资源,为行业内技术竞争增压,提高技术创新活力,加快行业技术创新速度。

4.建立能源、环境征信系统并与企业发展关联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能源消费强度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而环境(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一般满足“倒U”关系。这表明如果时间足够长,通过自然演化可以实现制造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制造业的整体规模较大,承受的国际压力也较大,外界条件不允许通过演化来实现和谐发展,那么只能选择人为干预的方式。目前,中国已经按照国际先进国家的做法,建立了节能量、二氧化碳排权交易机制,辅助高能耗制造业逐步节能减排。通过人为设计的市场机制来控排,对政府的制度设计能力要求较高,与软件更新类似,政府还需要随时应对出现的制度漏洞。为了增加企业提高能源、环境效率的自觉性,本文认为,还应该建立能源、环境征信系统,不仅专门针对高能耗行业,将制造业所有行业纳入信用管理系统。对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违反排放要求的企业记入黑名单,并与这些企业未来的用地审批、贷款审批等发展计划相关联,迫使企业为避免未来的窘境而对现在的行为做出调整。无论通过价格机制还是发展机制来调整企业行为,首先都需要有完善、科学、准确的统计核查方法,避免寻租,避免制度漏洞导致的不公平竞争。

5.凝练、培育并崇尚“中国制造”精神迎接国际竞争

中国制造最初起源于出口商品的原产地标注“Made In China”,后由于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低端地位而逐渐被贬义化。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出水平和中国人均GDP的快速增长,“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并没有升级,甚至也没有得到国内需求的推崇。为此,在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疆界的同时,应以“中国制造”为整体,为“中国制造”注入属于中国自己打造的内涵,不断凝练,通过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鼓励国内企业践行、倡导消费者崇尚“中国制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的声誉和威信,增加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购买愿望。同时,要注意处理引进外资特别是世界500强与保护国内企业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大规模引进外资,造成过度冲击,形成外资垄断的局面,会导致国内企业与品牌的同时消亡,那么,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将无所依托。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高专利质量,提高其对行业发展的有效性。

[1]金 碚,李 钢,陈 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7-16.

[2]李世祥.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耗特征及能效提升途径[J].中国软科学,2010,(7):28-40.

[3]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5-16.

[4]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经济与管理,2013,(7):7-13.

[5]金 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1,(7):7-16.

[6]张连城.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47-52.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3):稳中求进的中国工业[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8]张世贤.工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升级的核心[N].中国经济周刊,2013-08-19.

[9]张连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经济周期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0]张其仔.产业升级的低碳必然性[J].现代商业银行,2010,(10):10-12.

[11]潘家华.走低碳之路提高国际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0-04-12.

[12]何建坤.打造低碳竞争优势[N].人民日报,2010-04-12.

[13]曹 斌,林剑艺,崔胜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105-111.

[14]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5]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Drainage Government of Barbados and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port on the Institution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Progress of National Strategies[EB/OL].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1380report _final.pdf.

[16]United Nations.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October 2007,3rd Edition)[EB/OL].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guidelines.pdf

[17]沈 明.江苏制造业各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01,(1):73-75.

[18]唐德才,李廉水,杜 凯.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制造业ASD评价[J].管理工程学报,2007,(4):129-135.

[19]赵 丽,孙林岩,刘 杰.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56-59.

[20]藏志彭,崔维军.中国区域制造业环境友好状况研究——基于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2-48.

[21]杨义蛟,尹望吾,谭 青.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J].制造业自动化,2009,(7):7-12.

[22]宋 敏,李世平,王韶辉.基于AHP的陕西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80-82.

[23]崔元贵.能源制造业可持续发展CP模型效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81-83.

[24]张思锋,沈志江.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3-97.

[25]李 平,王 钦,贺 俊,吴 滨.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目标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10,(5):7-17.

[2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邹学慧]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a’s Manufacture Industry——Based on Panel Data of 28 Industries During 1995-2012

WANG Yu1, ZHANG Lian-cheng1, ZHANG Zi-r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2.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0,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complex and difficult situ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analysis,we establish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and select the data from 1995 to 2012 and main component separ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n we also adopt cluster and effect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evaluation result. The study found that from 1995 to 2012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obtained the improved steadily, but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re not strong.According to sort order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core in every year, we can conclude that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generally is at the bottom, the qualifying of traditional light industry is declining, however the sort order of heavy industry, especiall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nsiderably goes up. Cluster analys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dustries get strong economic ability, wh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The industries have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thei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weakest. The above industries could not b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nature. Only the industries which pay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nature, but they have weak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anufac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spiral esca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14-11-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38);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JL101)

王 钰(1973-),女,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制造业研究;张连城(1951-),男,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制造业研究。

市场经济论坛

F426.4

A

1671-7112(2015)01-0003-13

猜你喜欢
制造业指标评价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