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南
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凝聚智慧同愿同行
文|王南
伴随着袅袅梵音,穹顶呈现出七彩变幻,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齐聚一堂,共襄世界级佛教界盛举
文明因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而多彩,因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而丰富。在人类历史上,佛教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树立了成功典范,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构建了重要的桥梁纽带。
2015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吸引了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出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尼泊尔总统拉姆·亚达夫、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等外国政要,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领导人来函来电致贺。本届论坛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为主题,意在彰显佛教利益众生的宏伟愿力、关注现实的济世情怀。
2015年10月24日,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开幕,论坛设立8个分论坛,举行了3个电视论坛和3个新媒体论坛。与会高僧、善知识围绕“同愿同行,交流互鉴”的主题,各示开解,各抒己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发来贺信,向出席论坛的海内外高僧大德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
俞正声在贺信中说,文明的交流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因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而多彩,因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而丰富。在人类历史上,佛教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树立了成功典范,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构建了重要的桥梁纽带。
俞正声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佛教界倡导践行“人间佛教”精神,为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国际佛教界在佛教义理的新阐释、佛教社会责任的新实践等方面大有可为。他表示,本届论坛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为主题,充分体现了国际佛教界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良好愿望和现实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大和尚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界为全世界佛教徒及一切护持佛教、慈念众生的有识有为之士,搭建的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平台;自200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逐渐成为全世界佛教徒三年一度的盛会。论坛始终致力于促进世界佛教徒之间的交流合作,深入探讨关系佛教发展和人类福祉的重大问题,为促进人心净化、增进众生福祉不懈努力。
他说,本届论坛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为主题,意在彰显佛教利益众生的宏伟愿力、关注现实的济世情怀。同愿同行是佛教的宝贵精神传统。住持正法的出家僧团,秉持修行证果、弘法利生的共同志愿,以佛为师,以法为依,依戒共住,和同爱敬,将佛教七众弟子团结为一个和睦和谐的整体,处处行持和弘扬着同愿同行的精神。今天,发扬同愿同行的精神,必将有助于凝聚世界佛教徒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难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致辞说,宗教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发展“同愿同行”,宗教的影响力在于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互鉴”,宗教的感召力在于宗教界人士的积极引领作用。希望中国佛教界通过与世界各国佛教界的深入交流,共同弘扬佛教优秀的价值理念,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历史篇章。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代表在开幕式上宣读了潘基文的贺信。贺信说,论坛举行之时,恰逢联合国刚刚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在今后15年引领我们为全人类尊严而奋斗。这些目标旨在保护地球和全人类,既雄心勃勃亦切实可行,只有各方携手推进方能成功。鉴此,潘基文欢迎论坛关注佛教教义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他期待论坛为促进不同信仰民众之间的彼此宽容和相互尊重做出贡献。
加拿大佛教会达义法师在开幕式上宣读了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发来的贺信。哈珀在贺信中向加拿大佛教界为构建一个和平、繁荣、多元的国家所作的杰出贡献表示感谢。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致辞
世界佛教论坛于2005年由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佛教界共同发起,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机制性的长效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本届论坛紧扣“交流互鉴”的主题,在内容的设置上也有所创新。一是佛教对和谐世界的参与,倡导“合作与发展”的和平观以及“交流与互鉴”的文明观;二是佛教对自身发展的反思,探索僧团面对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和调适,并且寻求契理契机的弘法新模式;三是佛教对世俗社会的关注,探讨佛教与科学、教育、慈善公益、企业以及互联网之间的关系问题;四是佛教对社会大众的关怀,启迪大众对生命的觉悟,教导佛教居士的正信、正见与正行,并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五是积极关注并探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上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及多位科学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参与讨论,使得论坛议题的讨论更加广泛深入。同时,本届世界佛教论坛广泛采用电视论坛、互联网论坛以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现代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此次论坛的影响力和受众面,而这也是佛教传播与信息化、国际化接轨的一次大胆尝试。
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的相聚是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前者是中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者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两位诺贝尔得主分别从“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感受以及自己人生的变化”谈起,谈到了“命运”、“信仰”等话题。
莫言认为,佛教是一个高深的宗教,也是一个伟大的宗教,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现象。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已经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佛教的基因了。
“到农村去观察,你会发现,有一些农村的老人们是文盲,也没有读过什么《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进过庙宇,也没有听过什么高僧大德来给他传教。但是他的很多生活准则,他的潜意识里,实际上是受到佛教不小的影响的。”
本届论坛既与前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一脉相承,传递佛教“愿行”之精神,又表达了佛教界通过“交流互鉴”之“同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同愿”的崇高理想。
莫言说,本届论坛的主题让他想起了达摩祖师西来中土创立禅宗,阿底峡尊者不顾高龄赴藏传法,数不尽的高僧大德历尽艰险将佛法传到中国,将佛教的种子根植于中国人的心里;还让他想起了玄奘大师为求真理西行求法,法显大师远赴天竺求取佛经,他们为中土与西域佛教之间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让他想起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佛法,日本高僧空海、最澄渡海来华学习佛法,新罗王子金乔觉坐化九华山的典故。
古往今来,在佛教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有数不尽的高僧大德或为传法、或为求法殚精竭虑,奔走在世界各地,为佛法的传播与交流、为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了解与互鉴、为世界各国文明的融合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为佛教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不同语系、不同国家地区的佛教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体现了佛教包容开放的博大胸怀。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左二)、国际佛光会创会会长星云大师(右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右一)等出席《不仅是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分论坛讨论
2006年至今,世界佛教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9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两岸四地佛教界的积极努力下,在世界各国佛教界的踊跃参与下,对话、交流、合作的论坛机制更加完善,平等、多元、开放的论坛特色愈加彰显。
新媒体论坛作为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亮点之一,突出介绍丝绸之路上佛教文明的历史和现实,旨在探讨跨文化的佛教传播与文化认同,关注如何让历史的因数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互联、文化互通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阐发如何让未来的憧憬为今天的人类和平共生、世界共同繁荣点亮明灯。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文明瑰宝,“一带一路”建设是新一轮全球化的伟大步伐。历史上,佛教的传播对中外文化交流事业具有极大的意义,许多高僧和有为之士曾对此作出过卓越贡献,他们无论是青史留名还是湮没无闻,都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会嘉宾认为,当前,面对全球多元的民族-宗教文化环境,佛教将是促进世界和谐与人类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
论坛上,与会嘉宾针对丝路之上的佛教文明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与概括,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文明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认为佛教文化交流应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形式,为东西方文明的沟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2015年10月25日,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完成论坛各项议程,圆满闭幕。闭幕式上,在与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名佛教代表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发布了《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宣言》,呼吁全世界佛教徒秉持慈悲喜舍的精神,继承先贤宏愿,奉行四摄精神,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世界性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