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的“新面孔”

2015-03-08 07:15王雪芃贾鹏
走向世界 2015年45期
关键词:新面孔边区老区

文/王雪芃 贾鹏

革命老区的“新面孔”

文/王雪芃 贾鹏

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那些革命老区发展怎么样?这是关注中国的人们,心中的一个好奇。德州乐陵是著名的红枣之乡,也是山东最早的革命老区——冀鲁边区的一部分。这片养育过一代代英雄儿女的土地,既有曾经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也有今天为人称道的新村新貌。寻访乐陵,走进村民的家里,听老乡聊聊这里的过去与现在,有太多故事都值得来此细细体味。

触摸红色土地的精魂

初来乐陵,一定要先去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看一看。这里记录着这座小城英勇抗战的光辉历史。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后方,有一面刻满名字的石墙,那是在战争中牺牲者的名单。远远望去,石墙上成千上万的烈士姓名已无法一一分辨。他们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指引着后人回想那段抗战岁月。

冀鲁边区东临渤海,西接津浦铁路和运河,山东境内德州、滨州所属的10余个县市皆包含在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战略要地的地位。抗战初期,冀鲁边区是山东抗日武装发动最早的地区,也是山东抗战时期的六大战略区之一。但如果仅这样简单的描述,似乎很难让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领会战争的残酷和根据地的艰苦。

而在纪念馆展厅的展板上,写有一段当时广为流传的口号:“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口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他上战场。”这样的话语在那时的边区人民中广为流传,因而涌现了像常大娘这样出身于普通农户的英雄母亲。面对日军对家乡的杀烧抢掠,养育6个孩子的常大娘带着儿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从照片上看,常大娘身着黑色夹袄,裹着小脚,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而她却鼓励自己的儿子挺身保家卫国,并将其他素不相识的战士看作自己的孩子。她没日没夜地照顾伤兵,给他们擦洗身子,喂水喝药,使得越来越多的战士认她为“娘”。“普通农妇”与“英雄母亲”的身份转换让人感叹边区民众对保卫家园的坚定与勇敢。

当时的冀鲁边区,有千百个像常大娘这样的普通村民默默为抗战奉献所有。漫长的全面抗战期间,冀鲁边区军民对日伪军作战近千次,消灭敌军数万人,用鲜血和生命为革命老区的精魂作注解,这样鲜活的“村民英雄”比任何教科书都更令人热血沸腾。

“新农村”是一种生活

在乐陵多个村镇,都盛产金丝小枣等丰富枣类。几乎每个村里都种有枣树。黄夹镇的梁锥希森新村是当地有名的“美丽乡村”。一排排280平方米的别墅让人意识不到这是一个村庄。面对到访者的讶异,村支书张洪侠略有腼腆地笑答:“这不是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嘛。这15年,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和原先太不一样了。”

2000年,乐陵的农民企业家梁希森投资4200万元,整合了原梁锥村100亩废弃地,建设了梁锥希森新村,让村民免费住进楼房。同时,在节约置换出的350亩旧宅基地上,建起了希森三和集团,从事肉牛养殖、宰杀加工、生物制药、蚯蚓养殖、沼气发电到观光旅游等包含6大环节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

村民梁照利说:“过去一天到晚猫在地里,忙活一年只有几千元钱的纯收入,现在我到企业车间上班,一年能挣到4万多元的工资。”站在村民的小院前,年轻的记者们甚至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每户院落的标准配置是门前栽着柿子树和山楂树,房屋的后面还有一方独立的小院用来晒玉米种花草。正值收获季节,梨子、葡萄则都已采摘完毕,院前的柿子、山楂、枣挂了满树。在老乡的指导下,青年记者们在西段乡木头王村学着刨起了地瓜,村民还热情地为记者们讲解地瓜的烹饪方法。

梁锥希森新村对“新农村”的诠释让人不禁感慨:经过战火的洗礼的乐陵如今已经蜕变为“新农村”典范。

留住老区的乡愁感动

入秋的乐陵市西段乡西赵村风轻云淡天朗气清,村口生长着一簇簇颜色艳丽的雏菊和月季。走过新铺好的村间街道,能看到村中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碾和各种老旧不用的农工器具。一些搬不走的老物件安静地留在了村中的角落里,仿佛时间也无法搬动它们。在曾经使用这些器具的地方,西赵村已经建起了绿色的塑胶门球场。青年记者们走近的时候,村里几位打门球的老人还在十分专业地挥舞球杆,并邀请到此寻访的年轻人和自己一同打两下“练练”。年轻人和村里的老人交流时说道:“这东西以前只在城市小区里见过,我没打过,没想到第一次打竟然是在村里。感觉村里人比城里人会玩。”

入秋的乐陵市西段乡西赵村风轻云淡天朗气清,村口生长着一簇簇颜色艳丽的雏菊和月季。走过新铺好的村间街道,能看到村中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碾和各种老旧不用的农工器具。一些搬不走的老物件安静地留在了村中的角落里,仿佛时间也无法搬动它们。在曾经使用这些器具的地方,西赵村已经建起了绿色的塑胶门球场。

○如今的老区人民已过上闲适的乡村生活。图/徐航People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now are leading a leisurely and comfortable life.

在见识了“乡村健身器材”后,安静地矗立在场地后面的乡村记忆馆向来客打开了门扉,木质的牌匾和展厅架构让人眼前一亮。在展馆前厅,直入眼帘的是“留住乡愁”4个字,为毛笔书写,笔触朴素。土坯垒砌的墙和原始的纺车、耒流露出古朴的美,即使没有使用过它们的人也会被一种怀旧的气息感染。除了陈列在馆中的物件,很多普通村民家里就是活的乡愁博物馆。在村中的村医家里,老木桌上还能找到上世纪70年代印刷的《中草药方剂学讲义》,泛黄卷曲的书页上留有老中医的笔记批注。

在乐陵各个村落飞速发展的同时,有很多老风俗老物件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很多事物都在快速地新旧交替,但始终不变的是老区人民的淳朴可亲。重新触摸老区先辈的生活痕迹,重拾温热的记忆,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是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依然会感动我们的回忆。

与冀鲁边区各地的亲密接触让人见证了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老区既是红色记忆也是红色的生活。它的精神如此鲜活立体,激励着后来人从中汲取养分,继续前行。

THE NEW LOOK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How are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now in the China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is a point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very curious about. Laoling, in Dezhou, is a part of JiLu Border Region, well known as the land of Chinese red jujubes, as well as the oldest revolutionary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land not only raised heroic youth, but also developed a reputation for its contemporary new look. Having visited Laoling, chatted with the villagers, and experienced its past and present, we have so many stories to be relished.

Each village in Laoling has cultivated jujube trees. Guided by the Chief, Zhang Hongxia, the group visited Liangzhui Xisen new village in Huangjia Town. Line upon line of cottages made people feel surprised. Laoling has developed a circular economy since 2000. Liang Zhaoli, one of the villagers said:“ We used to do the farm work and earned only a few thousand RMB. But now I can work in the workshop and my salary has increased to more than 40,000 RMB a year.”

Xizhao village in Laoling is clear and bright in autumn. A green plastic gateball court has been built in this place. Some classical things or old customs have faded while the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However, the most consistent thing, friendship, will always remain.

猜你喜欢
新面孔边区老区
镜子里的新面孔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新面孔
塑造新面孔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延安,老区的希望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新世代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革命老区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