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潜力、工资扭曲与城市人口规模

2015-03-07 00:51徐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
关键词:劳动力工资人口

徐清,中国人民银行 福州中心支行, 福建 福州 350003



贸易潜力、工资扭曲与城市人口规模

徐清,中国人民银行 福州中心支行, 福建 福州 350003

本文利用2004-2009年我国286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国际贸易水平、劳动力市场工资扭曲三个指标,并以城市工资水平与以上三个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研究显示:工资的上涨有利于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城市国内贸易能有效带动城市人口集聚,但城市的国际贸易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的提升并没有直接而显著影响;工资扭曲虽然增加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需求的增加得不到供给的支持,相反,工资扭曲打破人口与企业集聚的良性循环,从而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

贸易;工资;城市人口规模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人口规模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有利于企业产品销售,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企业生产;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也能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集聚、集群,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但城市人口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具有相应的成本,如市政管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因城市人口的扩张而增加。理论上,城市人口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在这个规模上城市能达到最优的成本收益比。但现实中城市人口规模并不都向着最优规模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但人口增长趋势并没有停止;与此同时,西部落后地区城市的人口规模明显不足,但人口却在不断地流失。如何引导城市人口向最优规模发展,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就需要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依赖于人口生育的自然增长率,二是依赖于外来人口的迁移,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城市间人口的流动。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主要从供给的角度进行研究,如Greenwood[1]397-435认为居民根据直接或间接的个人效用最大化来做迁移选择,居民从预期收益较低的地区向预期收益较高和成本较低的地区迁移。Ravenstein[2]167-235、Bagne[3]的“推拉”理论指出,人口迁移以改善生活条件为目的,生活条件相对不利是推力,生活条件较好是拉力,人口主要从生活条件不利的地区流入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地区。城市对人口迁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迁移的人口必须依赖企业才能有工作机会,因此,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人口迁移展开研究。对此,以Krugman[4]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将居民的迁移与厂商的行为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均衡分析。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中,人口的集聚与厂商的集聚是同时发生的,人口集聚的动因在于目标城市的高工资,以及城市为消费者提供的多样化产品。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越强,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大。企业的集聚则主要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厂商倾向于把工厂设在市场容量较大的地区,但在市场容量以及规模经济效应较大的地区,企业需要支付的工资也相对较高,因此企业集聚是个动态的选择过程,与高规模经济效应相伴随的是高工资成本,当规模经济的收益大于高工资成本时,企业才会选择集聚。

可见,对于城市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必须结合供需两面进行动态均衡分析。有鉴于此,本文以人口迁移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因素。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从学者们对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看,学者们对我国最优人口规模有深入研究[5][6],却忽视了对城市人口规模影响因素这一基础问题的分析,而只有充分了解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因素,才能进一步引导城市人口规模向最优发展;(2)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分析工资的绝对量以及地区工资差异对劳动力转移与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7][8],而工资差异只是影响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规模的因素之一,本文不仅讨论工资差异对人口规模的影响,还分析了城市贸易潜力、工资扭曲、人口密度、金融发展等因素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3)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供给的角度对劳动力转移与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析,本文不仅以居民效用最大化为基础假设来探讨城市人口迁移的供给因素,还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假设来分析城市人口迁移的需求因素,重点论述城市贸易潜力、工资扭曲在供需两端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理,充实了该领域的研究;(4)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归纳与逻辑推理上,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本文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人口迁移的机理,还以我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经验支持;(5)已有的研究在使用生产函数来估算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以及工资扭曲程度时,没有控制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对此,本文使用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城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变量纳入生产函数,并以此来估算各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程度,减轻了生产函数形式误设引起的估计误差。

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兼顾供需两面,对工资水平、城市贸易、工资扭曲三个核心因素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机理进行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待检问题;第三部分对本文三个核心因素进行计量指标构建,并进行相应的统计描述;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并选取合理的数据来支持实证研究;第五部分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进行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为本文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待检问题

该部分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人口迁移与城市人口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待检问题。

(一)城市人口规模的供给因素

对居民来说,是否要迁移以及迁移到何处,主要取决于迁移与不迁移的效用对比,当迁移的效用大于不迁移的效用时,居民才可能选择迁移。从城市的角度看,城市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与居民在该城市就业与生活的效用成正比。令:

ΔUij=Uij(xj)-Uii(xi)

(1)

其中,Uij为i地区居民移动到j城市后的效用水平,i地区包括j城市本身的农村地区,也包括其他城市的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Uii为居民不迁移的效用水平,xj为j城市影响居民效用水平的因素,xi为i地区影响居民效用水平的因素,j城市要从i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最基本条件是Δu>0*如果考虑人口的迁移付出的迁移成本的话,居民迁出和迁入地之间的效应差异要大于因迁移成本而损失的效用才可能选择迁移。,ΔU越大,人口迁移向j城市的概率也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市j的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影响居民效用水平的因素xj。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居民迁移到j城市后的效用水平呢?首先,劳动力流动引导人口迁移,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必然是影响居民迁移的因素之一;其次,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居民主要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买方角色,以及在要素市场上作为卖方角色,因此,城市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是影响居民迁移效用的因素。

1.工资水平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劳动力的迁移,而任何要素的流动都同该要素的价格相关,劳动力也不例外[9]139-191 [10][11]。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城市的工资水平高于农村部门的。Bagne[3]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的流动是以改善生活条件为目的的,获得更高的工资是居民改善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工资高的城市对农村部门以及其他城市居民迁移的吸引力较大,这促进了高工资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学者们的研究也显示,规模越大的城市通常也具有更高的工资水平[12],可见城市人口规模同工资之间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工资水平是决定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

2.城市贸易

城市产品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市场贸易的发展。市场贸易是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主要活动之一,有贸易的地方就必然有人口的集聚。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都能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商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城市贸易对居民迁移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贸易市场越大,产品的数量与种类也越多,越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居民最优商品组合的实现。居民的多样化偏好越强,城市贸易对居民迁移的吸引力也越大。第二,城市贸易市场越大,进行贸易的规模效应也越大,有利居民降低交易成本。第三,城市贸易市场越大,竞争也越充分,能够避免企业通过市场垄断获得超额利润,有利于等价交换市场规则的实现。第四,城市贸易市场越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居民获得就业的机会以及收入水平也越高。因此,城市贸易市场越大,越有利于人口的集聚。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进口贸易,城市能够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种类的产品,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但从城市的出口贸易看,出口的规模越大,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需求也越大,在国内贸易规模不足,也即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企业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来消化企业的产品。但随着企业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增加,企业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就会下降,企业的产品的开发、设计也主要针对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而国内外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不同,销往国际市场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国内消费者的认可,这样企业就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抑制了城市人口集聚。

3.工资扭曲

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看,改革开放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但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成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尤为滞后[13],其中,工资扭曲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表现[14]。工资扭曲主要是指劳动力市场的定价机制不完善,劳动力的贡献与获得的报酬不相符。根据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劳动力的报酬是与其边际产出相等的,但这点在我国许多城市并不能实现,其原因如下所述。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人口是不允许到城市就业的,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主要依赖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放开了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了“民工潮”现象,但我国的户籍制度并没有取消,农民工到城市就业往往受到歧视性待遇,农民工的工资也相对当地居民更低。其次,我国许多城市产业偏向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工资是企业的主要成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总是千方百计的压低工资,而在企业触犯工人利益时,工人却没有多大的反抗能力,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上,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对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中,地方的执行力度也较弱。在我国以GDP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评价体系下,企业的投资是政府拉动GDP的重要方式,地方政府并没有维护工人权益的动力,最终,我国许多城市的工资低于劳动力应获得的水平。从居民的迁移选择来看,工资扭曲会降低居民迁移的意愿。首先,工资扭曲降低了居民到该城市就业的预期收入,如前所述,获得高工资是居民迁移的主要动机之一,预期收入降低必然降低居民迁移的意愿;其次,工资扭曲程度大的城市,也意味着劳动者受保护的程度越低,外来人口受歧视的程度越高,这降低了居民在该城市生活的效用。因此,工资扭曲会抑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二)城市人口规模的需求因素

城市人口规模不仅取决于人口迁移形成的供给,还取决于企业生产形成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城市人口规模的需求决定因素看,首先,工资不仅会影响居民的迁移选择,也会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与居民的角色相对应,企业主要在产品市场上作为卖方角色,在要素市场上作为买方角色,因此,我们也从城市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来分析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1.工资水平

当城市企业的数量固定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代表性企业利润最大化下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规模,根据C-D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

(2)

其中,π为企业利润,p为产品价格,Y为产出,r为资本价格,w为工资,A为企业的生产技术,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通过(2)式可得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素投入条件为:

(3)

由(3)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L是同工资水平w成反比的。但是城市的企业数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类似于人口的迁移,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仅从工资因素来看,工资高意味着企业为劳动力付出的成本大,这会抑制企业的迁入。因此,工资上涨不仅会降低现有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会抑制新企业的迁入,从这个角度看,工资上涨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2.市场贸易

在企业数量固定不变时,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工资水平,且工资水平会抑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企业的数量并非固定不变,其中,市场贸易的发展不仅吸引人口集聚,也是吸引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市场贸易对企业集聚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的贸易市场越大,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也越大,企业能够在市场需求的支持下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从而获得生产的规模效应;第二,城市的贸易市场越大,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也越高,企业更能通过专业的生产获得更高的生产率;第三,城市的贸易市场越大,企业能够通过贸易获得的资源也越丰富,企业生产可选择的要素投入组合也更多。因此,企业越集聚的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对企业集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通过出口贸易,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需求,以此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效应;但从城市的进口贸易看,进口的产品对国内产品是有替代作用的,进口的规模越大,消费者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越大,从国内市场购买的产品就少,这等同挤占了国内企业的市场,从而弱化了企业的规模效应,不利于企业的集聚。

3.工资扭曲

如前所述,工资扭曲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表现,工资扭曲使得劳动力不能获得与其贡献相等的报酬。对企业来说,工资扭曲等于在维持生产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扭曲能够促进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集聚。

(三)待检问题提出

第一,根据前文分析,从供给角度看,工资水平高能对人口迁移产生吸引力,但从需求角度看,工资水平高企业成本也高,这会抑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抑制企业迁入,而最终工资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取决于供需两面作用的大小。因此,提出如下待检问题:

待检问题1 工资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不确定,有待检验。

第二,根据前文分析,一方面,市场贸易的发展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人口的迁入,从而增加了城市人口的供给;另一方面,市场贸易的发展提升了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率,克服工资上涨的压力,从而促进了企业的集聚。因此,提出如下待检问题:

待检问题2 市场贸易规模大有利于城市人口规模扩张。

第三,根据前文分析,城市的进口贸易促进了人口集聚,但会抑制企业集聚;出口贸易促进了企业集聚,但抑制了人口集聚,城市国际贸易水平对人口规模的作用视两方作用大小而定。因此,提出如下待检问题:

待检问题3 国际贸易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并不确定,有待检验。

第四,根据前文分析,从供给角度看,工资扭曲降低了居民效用,抑制人口迁入,但从需求角度看,工资扭曲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能增加劳动力需求,并吸引企业迁入,最终工资扭曲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也取决于供需两面作用的大小。因此,提出如下待检问题:

待检问题4 工资扭曲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不确定,有待检验。

三、核心指标构建与典型化事实

前文提出了决定城市人口规模的核心因素以及相应的待检假说,为了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来验证这些待检假说,需要构建相应的指标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衡量。

(一)贸易潜力的指标构建

本文研究的时间为2004-2009年。根据前文分析,为了考察各城市的贸易发展情况,本文选取了城市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两项指标。对于各城市的国际贸易水平Open,采用常规的算法,使用城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其中贸易额经过汇率调整为中国元。对于各城市的国内贸易水平缺乏直接的数据支持,已有研究在测算国内贸易水平时主要借鉴Harris[15]计算市场潜力(market potential)的方法,即地区的市场潜力同当地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同外地区经济总量成正比但与外地区的距离成反比。冼国明和文东伟[16]、黄玖立和李坤望[17]、潘文卿[18]借鉴该方法测算了省际的市场潜力,洪占卿和郭峰[19]使用该方法来衡量省际的贸易潜力。本文则借鉴这一方法来构建城市的贸易潜力指标ICTP,并用其来衡量城市国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令:

(1)

表1 中国城市贸易潜力前后10名

其中,GDPj为城市j的国内生产总值;GDPi为城市i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距离(本文使用各城市间的公路距离来衡量);Dii为城市i的内部距离,其计算公式如(1)式(其中Areai为城市i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各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经过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2004年为基期间。表1报告了我国城市国内贸易潜力排名前后10名的情况,其中,上海市的贸易潜力最大。从城市的分布来看,我国最具贸易潜力的城市几乎都来自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也是我国人口与企业集聚最多的地区,这初步验证了市场贸易发展对人口集聚的作用。各城市国内贸易潜力总体上保持增加趋势,城市平均的国内贸易潜力由2004年的2.59E+06增加到了2009年的5.05E+06*本文贸易潜力的单位按计算公式应为(万元/平方公里),该数值会随着计量单位的改变而改变,但本文贸易潜力的数字主要衡量城市贸易潜力的相对大小,具体的单位并无代表性的经济涵义,因此,文中不再显示贸易潜力的单位。。

(二)工资扭曲指标构建

工资扭曲是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主要表现之一。根据市场化条件下劳动力工资的决定原理,当市场不存在扭曲时,工资与边际产出相等,因此工资水平高于或是低于边际产出时,表示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扭曲[20][14][21]。据此,本文构建工资扭曲指标WDist,令:

WDistit=|MPLit/Wageit-1|

(2)

其中,MPL为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Wage为城市的工资水平。当劳动力边际产出与工资偏离值MPL/WDist=1时,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工资扭曲;当MPL/WDist>1时,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向下的扭曲;当MPL/WDist<1时,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向上的扭曲。根据中国城市的现实情况,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存在的是工资向下的扭曲[14][21],但我国也有少部分城市存在工资向上的扭曲,因此,选取城市劳动力边际产出与工资偏离值MPL/WDist与1的差的绝对值来衡量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由(2)式可知,要测算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首先要估算出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对此,本文采用Hsieh and Klenow[20]、施炳展和冼国明[21]、邵敏和包群[14]等研究所使用的生产函数的估算方法来测算城市的劳动力边际产出,与上述研究所设置的生产函数不同,本文将城市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城市产业结构变量纳入生产要素函数*邵敏和包群(2012)、施炳展和冼国明(2012)、朱喜等(2011)等研究所设置的生产函数并没有包涵能够控制技术进步的变量,而只将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纳入函数,并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以此来减少函数误设的估计误差,将代表性城市的生产函数设置为:

Y=A(HC,MS,t)·F(K,L)

(3)

其中,Y表示城市的产出水平,HC表示人力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其中技术函数A(·)由人力资本存量HC(Romer)[22]以及城市的产业结构MS(Au&,Henderson)[23]决定,要素投入函数F(·)由投入的资本K和劳动L决定。将(3)式表示为C-D生产函数形式:

(4)

其中,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Ai,0表示初始的生产技术,λi表示外生的生产技术变迁,根据(4)可以求得代表性城市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

MPLit=βYit/Lit

对(4)取对数线性化,并将外生技术进步λi和初始生产效率Ai,0归于随机误差项εit与常数项c,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lnYit=c+γ1lnHCit+γ2lnMSit+αlnKit+βlnLit+εit

(5)

通过(5)式的回归结果能够得到城市的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参数β,将β带入(4)式就能够算出城市的劳动力边际产出,进而测算出城市的工资扭曲水平。

在对(5)式的估算中,本文选取的变量数据情况如下:被解释变量Y为各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该变量使用各城市所属省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为2004年水平;解释变量HC为城市人力资本存量,其计算公式为:HC=(0.5*普通大学人数+0.3*中学在学人数+0.2小学在学人数)/城市从业人数总和;MS=第三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表示城市的产业结构,MS越大的城市,工业部门所获得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支持就越多,技术水平相应就越高;K为各城市的资本存量,根据永续存盘法,其计算公式为Kt=It/pt+J(1-δ)Kt-1,其中It为当期的固定资本投资总额,Pt为各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δ为资本折旧率,借鉴张军等[24]的研究,统一使用折旧率为9.6%,Kt-1为上一期的资本存量*我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数据起始年为1984年,因此本文资本存量的估算也从1984年开始,1984年距离本文实证数据选取的年份已有20多年,1984年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过20多年的折旧,对当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所以本文对各城市的资本存量估算基本可靠。*各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存在缺失的年份,使用张军等(2004)估算的价格指数补充。;L为各城市的从业人数。以上变量中,各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CCER数据库,其他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于(5)式,可以使用2004-2009年的整体样本估计,估计出2004-2009年不变的劳动贡献参数,也可以分年估计求出随年份变化的劳动贡献参数,由于各个年份以及各个地区城市劳动的贡献系数可能并不一致,本文分年份后再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5)式进行估计,以此算出不同年份、地区城市的边际产出,并计算劳动力市场工资扭曲程。。

表2报告了我国城市工资扭曲程度最低的前后10名的情况。从城市的分布来看,我国工资扭曲程度最高的城市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的流失比较大,初步验证了工资扭曲对人口迁移与城市人口规模的抑制作用。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城市工资扭曲程度在2006年有略微的下降,但2006年后又有所提升,因此我国城市工资扭曲程度在整体上没有很大的变化。

表2 中国城市工资扭曲程度前后10名

四、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为了检验工资水平、城市贸易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扭曲对城市人口集聚与人口规模的影响,我们构建一个基于地级城市层面的计量模型。模型设置如下:

(6)

(7)

式(6)中,下标i表示i城市,t表示t时期,η为城市个体效应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影响,μ为随机误差项。为控制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非线关系,各变量均采用对数值形式表示。其中被解释变量lnPSize为城市人口规模指标的对数值,用城市非农人口对数值表示;核心解释变量lnWage使用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数值表示,其数值经过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2004年的为基期。lnITCP、lnOPen、lnWDist分别为城市工资水平、国内贸易潜力、国际贸易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程度指标的对数值(这些核心变量说明已在前文完成,这里不在解释)。

X为相应的控制变量。前文的分析提出了本文需要重点考察的核心指标,但影响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因素并不仅有这些,为了减少遗漏解释变量引起的回归误差,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包括:(1)城市的人口密度指标对数值lnPDen,使用每平方公里城市行政区面积的人口数对数值表示。该指标控制了人口规模对人口集聚的规模效应,即人口越是集聚的地区,越容易进一步的集聚人口,同时,该指标也控制了城市地理面积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其预期符号为正。(2)城市金融发展指标对数值lnFDev,其计算公式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并用对数值表示。金融扭曲导致我国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面临严重融资约束[25],金融发展则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从而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金融发展也能够缓解消费者的融资约束,提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促进市场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其预期符号为正。(3)城市产业结构指标对数值lnMS(该指标的构建方法已在前文完成,这里不再解释),城市的产业以第二产业的工业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这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说明了城市的产业结构的情况,MS值越大,表明城市服务业比较发达,随着我国工业化演变到高阶段,城市服务业的就业吸收能力要大于工业*“工业化与城土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土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因此,城市服务业的比例越大,城市对就业的吸收能力也越强,其预期符号为正。(4)政府的行政干预指标对数值lnGInt,其计算公式为:(政府财政支出+政府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并用对数值表示。政府的干预对城市人口的集聚来说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人为的压低了要素价格,进而导致了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扭曲。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的纵容也会加剧地方企业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这都不利于人口的集聚。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增加了地方的投资,带动了地方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城市群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群发展主要有市场形成与政府规划两种方式,我国城市群主要是以政府规划的方式形成的,因此政府干预对城市群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城市群的发展是能够促进人口的集聚的。其预期符号并不确定。(5)为了检验城市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是否存在替代或互补的关系,本文引进了国内贸易潜力与国际贸易水平的交互项lnITCP*lnOPen,该指标的回归系数为正时表明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对人口集聚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反之则是相互抑制的。本文使用2004-2009年全国28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变量统计描述

本文主要的变量统计描述如表3所示。

表3 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为了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表4报告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表5的结果显示,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小于0.65。方差膨胀因子的计算结果显示,各变量的VIF值在1.3~2.74之间,说明各控制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经验法则,如果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VIF10,则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 相关系数与方差膨胀因子

表5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对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处理,结果显示本文的回归结果稳健可靠,但由于版面有限,不再列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中的数值是t统计。各项检验 ( )内数值为对应的接受原假设的概率值。

五、城市人口规模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基本回归结果

本文数据类型为面板数据,对面板数据的估计,最基本的估计方法有面板最小二乘法(Pooled least square)、固定效应( Fixed Effect,FE)以及随机效应( Random Effect,RE)估计方法,本文使用Breusch-Pagan LM检验来判定随机效应估计方法与面板最小二乘法的优劣,使用Hausman检验来判定随机效应估计方法与固定效应估计方法的优劣。本文回归所使用的变量都采用对数形式,但并不能保证完全避免异方差的问题,为了克服各城市间可能存在而又无法识别的异方差,所报告的标准误都经过了怀特异方差修正。表5中各模型的Hausman检验结果都显示固定效应估计方法优于随机效应估计方法,但为了对比分析,表5中的模型(6)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模型(6)的Breusch-Pagan LM检验显示随机效应估计方法要优于面板最小二乘法。此外,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城市工资扭曲程度WDist是根据城市工资水平Wage计算而来的,二者之间很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共线性,因此将二者分开回归。同时,根据前文的分析,城市的市场贸易规模越大,企业获得的规模效应也越大,企业的生产率也越高,根据市场机制的定价原则,生产率越高,工人应获得的工资也越高,因此,实际上市场贸易同城市工资水平之间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共线性,因此同样将二者分开回归。

模型(1)是在不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仅考虑各城市国内贸易潜力与城市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城市国内贸易潜力lnITCP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符合前文的预期,由此,前文的待检问题2得到检验。模型(2)-(6)逐步地加入了核心解释变量城市国际贸易水平lnPDen与劳动力市场工资扭曲程度lnWDist以及其他控制变量,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国内贸易潜力ITCP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估计系数略微变小,但显著性水平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说明前者(lnITCP)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是稳健的。对于城市的国际贸易水平,从模型(2)-(6)来看,其回归系数都为负,且模型(2)、(3)、(6)在至少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城市的国际贸易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不仅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甚至有抑制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但模型(2)、(3)没有加入控制变量,而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5)结果的可信程度高于(6),因此总的来说,国际贸易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具有负向但是不显著的作用。说明国际贸易对城市人口规模的正面与负面的直接影响并没有明显占优势的一面。黄玖立和李坤望[17]、盛斌和毛其淋[26]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理论上,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人口规模也越大,这表明国际贸易水平能够通过经济增长水平来影响城市人口规模。本文所构建的国内贸易潜力指标就是根据全国城市经济规模的整体水平以及地理位置构建的,该指标融合了城市不随时间变化的地理位置因素与随时间变化的经济规模因素,国际贸易通过经济增长而间接的推进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已经反映在国内贸易潜力上,因此,国际贸易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只能说明国际贸易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由此,前文的待检问题3得到检验。模型(7)加入了国内贸易潜力与国际贸易水平的交互项lnITCP*lnOPen变量,模型(7)的结果显示,在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上,城市的国内贸易潜力与国际贸易水平之间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与替代作用。在模型(3)-(7)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对人口规模的系数都为负,且在至少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工资扭曲对人口集聚的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且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看,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市场贸易的发展,市场贸易的发展提升了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促进了工人工资的增长,工资的增长又进一步地促进了人口的集聚,人口与企业集聚是个良性发展的循环,但在工资扭曲的市场下,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并不一定带来工资的上涨,从而无法进一步的促进人口的集聚,人口与企业集聚的循环被打破。因此,工资扭曲虽然增加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却得不到劳动力供给的支持,相反,工资扭曲打破人口与企业集聚的良性循环,从而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前文的待检问题4得到检验。模型(8)中加入城市工资水平lnWage变量,但剔除了工资扭曲程度lnWDist变量,模型(8)中城市工资水平lnWage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考虑到城市国内贸易潜力越大,工资水平也越高,工资水平与城市国内贸易水平也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共线性,模型(9)进一步剔除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lnITCP变量,模型(9)中城市工资水平lnWage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城市工资上升对人口规模增长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从中国城市的现实情况看,虽然工资上升增加了企业成本,但由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密集型偏向明显,在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依赖性依旧较大,因此在工资上升对劳动力迁移的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中,对供给的作用也即对人口集聚的作用更大。由此,前文的待检问题1得到检验。

从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在各模型中,城市的人口密度lnPDen、城市金融发展lnFDev、城市产业结构lnMS等变量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且都在至少10%的水平上显著,与前文的预期相同。在各模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lnGInt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至少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政府干预对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但这并不表明我国要盲目地鼓励政府干预,因为政府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带动人口集聚的效应是不可持续的,过度的投资会挤占社会的消费,也会造成投资的边际回报递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从主导投资向引导投资转变,从而保证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也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城市群发展的科学引导与合理规划。

(二)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回归

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遗漏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但无法处理解释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逆向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立内生性问题。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能够促进城市集聚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对城市的国内贸易潜力与国际贸易水平产生影响,同时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可能带来工资水平的下降,因此,本文可能存在联立性的内生性问题。严重的内生性会使估计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影响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为了降低内生性问题带来的估计偏误,工具变量估计方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合格的工具变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工具变量本身是外生的,其二是内生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选取国内贸易潜力的滞后一期项作为国内贸易潜力当期项的工具变量。从外生性看,当期城市人口规模并不能影响已经发生的上一期的贸易潜力的值。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的相关性看,城市贸易的发展也是具有连续性的,上一期的贸易潜力必然与当期的贸易潜力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工具变量是可行的;同理,本文选取工资的滞后一期项作为工资水平当期项的供给变量。此外,本文构建城市国际市场潜力指标FMark作为国际贸易水平的工具变量。借鉴黄玖立和李坤望( 2006) 、盛斌和毛其淋(2011)、洪占卿和郭峰(2012)的研究, 令:

(8)

其中,minDij为各城市与距离最近的港口城市的公路距离,Dii的涵义与计算公式与上文相同。由于海岸线距离并不随时间变化,但内生变量国际贸易水平却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将海岸线距离的倒数乘上世界平均的国民收入增长率WGgr来构建随时间变化的国际市场潜力指标FMark。从外生性看,地理位置是自然的外生变量,中国某一城市对世界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的相关性看,离海岸港口越近的城市,越有利于节省运输成本进行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增长越快,国际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工具变量是可行的。

表6 工具变量一阶段回归结果

选择以上两个指标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2SLS )估计。表6报告了第一阶段2SLS回归结果,模型(1)只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lnITCP作为内生变量,模型(2)、(3)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lnITCP与城市国际贸易水平lnOPen都作为内生变量,模型(4)-(6)为模型(1)-(3)的基础上加上交互项lnITCP*lnOPen为控制变量,模型6只将城市工资水平lnWage作为内生变量。表6的结果显示,各模型调整后的R2与F检验值都较大,表面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有较强相关性,符合一阶段工具变量回归检验标准。

表7报告了第二阶段2SLS估计结果。模型(1)、(3)只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lnITCP作为内生变量,模型(2)、(4)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lnITCP与城市国际贸易水平lnOPen都作为内生变量,模型(3)、(4)在模型(1)、(2)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贸易潜力与国际贸易水平的交互项lnITCP*lnOPen为控制变量,模型(5)则将工资水平作为内生变量。为了进一步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了如下统计检验:首先,Durbin - Wu -Hausman 检验在各模型中都拒绝了变量都为外生的假定,说明对模型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是有必要的;其次,Kleibergen-Paap rk LM检验在1%水平上拒绝“工具变量识别不足”,说明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可识别的; Kleibergen-Paap Wald rk F 统计量大于Stock-Yogo 检验10%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工具变量的弱识别的假定。最后,Anderson-Rubin Wald检验与 Stock-Wright LM S检验均在在1%水平上拒绝内生回归系数之和等于零的原假设,说明了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表7的回归结果显示,各模型中变量的系数大小、符号与显著性变化都不大,说明本文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表7 工具变量2SLS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中的数值是t统计。各项检验与统计量( )内数值为对应的接受原假设的概率值,Kleibergen-PaapWald rk F检验( )内数值为Stock-Yogo检验10%水平上的临界值。Anderson canon.corr. LM检验原假设为“工具变量识别不足”,若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工具变量是合理的;Kleibergen-Paap rk LM检验的原假设是“工具变量为弱识别”,若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工具变量是合理的;Anderson-RubinWald、Stock-Wright LMS检验的原假设是“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弱相关,为弱工具变量”,若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工具变量是合理的。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2004-2009年的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了城市国内贸易潜力、国际贸易水平、劳动力市场工资扭曲三个指标,并以城市工资水平与以上三个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工资高的城市有利于吸引人口迁入,不利于企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利于企业的集聚。但综合企业集聚获得的规模效应看,高工资被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所抵消,因此,工资高的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第二,市场贸易的发展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人口的迁入。同时,市场贸易的发展提升了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率,克服工资上涨的压力。因此,市场贸易规模大的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第三,虽然学者们已经证明了城市的国际贸易水平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从而能够通过经济增长水平来影响城市人口规模,但城市的国际贸易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的提升并没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这说明国际贸易对城市人口规模的正面与负面的直接影响并没有明显占优势。第四,工资扭曲虽然增加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却得不到劳动力供给的支持,相反,工资扭曲打破人口与企业集聚的良性循环,从而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因此,工资扭曲大的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政策启示:第一,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为了提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采用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进一步挤占了我国本就不足的居民消费水平,使得我国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弱化,我国居民也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收益,同时,投资的过度会引起产能过剩,而过剩的产能只能依赖国际市场来消化,这造成了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国际贸易水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城市的经济增长,但在城市人口规模提升从而促进城市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上并无多大的作用,我国应更加重视国内贸易市场的建设,有效的提升国内消费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均衡发展。第二,改革开放后,我国依赖劳动力的低成本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但是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只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结果,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必然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丧失。我国必须坦然地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必然现实,将比较优势从劳动力成本转向技术、知识比较优势。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地方政府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为了维持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逆市场操作,从而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使得城市的工资水平低于市场化水平,这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就业意愿,抑制了劳动力与人口的集聚,也“鼓励”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生存的低端产业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 政府应当减少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推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改革。

[1]Greenwood, Michael J. 1975.“ Research on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S.: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3, pp: 397-435.

[2]E. G. Ravenstein.18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Vol. 48(2), pp:167-235.

[3]Bagne D. J. 1969.PrinciplesofDem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4]Krugman P. R. 1991.Geographyandtrade, Cambridge: MIT press.

[5]王小鲁、夏小林: 《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6]王业强:《倒“U”形城市规模效率曲线及其政策含义——基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比较研究》,载《财贸经济》2002年第11 期。

[7]唐茂华: 《工资差异、城市生活能力与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中国背景的分析框架》,载 《财经科学》 2005年第4期。

[8]李晓宁、姚延婷:《劳动力转移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研究——基于市场分割的视角》,载《当代财经》2012年第4期。

[9]Lewis, W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Vol. 22, pp. 139-191.

[10]J. R. Harris and M. P. Todaro, 1970.“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Amer. Econ. Rev., Mar., 60, 126-42.

[11]徐清:《城市工资上涨、劳动力转移与投资拉动增长方式》,载《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4期。

[12]Fuchs,VR.,1967.“Differentials in Hourly Eanungs by Region and City Size,1959”,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Oceasional PaPer,101.NewYork.

[13]张杰等:《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R&D? 》,载《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14]邵敏、包群:《外资进入是否加剧中国国内工资扭曲: 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例》,载《世界经济》2012年第10期。

[15]Harris, C. D., 1954.“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 44, pp.315~348.

[16]文东伟、冼国明:《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17]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18]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19]洪占卿、郭峰:《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载《世界经济》2012年第10期。

[20]Hsieh, C. T., and P., Klenow. 2009.“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4(4).

[21]施炳展、冼国明:《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载《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期。

[22]Romer, Paul M 990.“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2),pp 71-102.

[23]Au,C.C.,Henderson,J.V.,2006.“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0),pp.350- 388.

[24]张军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25]朱彤等:《金融扭曲导致FDI大量流入我国吗?——来自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载《南开经济研究》 2010年第4期。

[26]盛斌、毛其淋:《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1985~2008年》,载《世界经济》 2011年第11期。

责任编辑 胡章成

Trade Potential, Wage Distortions and the Siz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XU Qing

(FuzhouCentralBranch,thePeople′sBank,Fuzhou350003,China)

Using 2004-2009 Chinese 2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panel data, this paper builds three indicators of the city's potentiality for domestic trad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wage distortions of labor market. The three indicators are the core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is paper’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rban domestic trade potential drives urban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creases the size of the urban. This conclusion is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panel fixed effect estimation method, the random effects estimation and control endogenous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ion methods; the city's lev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enhance the scal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has no direct or significant impact; wage distortions have greater inhibitory effect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wages twisted lower wages increased corporate demand for labor, but wage distortions of labor supply inhibition stronger.

trade; wages; the siz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徐清,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与贸易。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广东劳动关系转型与企业创新升级之路: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2014WZDXM014)

2015-04-17

F125.1

A

1671-7023(2015)04-0072-14

猜你喜欢
劳动力工资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