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调查

2015-03-07 08:10龚高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系417100
学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丧偶单亲单亲家庭

龚高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系417100)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调查

龚高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系417100)

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调查分析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结果发现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具有显著的年限、原因类型、结构类型的差异,还具有高分或低分的极端性分布特点。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

一、问题的提出

单亲家庭是指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者未婚所形成,有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和分居式单亲家庭之分[1]。西方国家60、70年的离婚高峰和性解放思想的蔓延,导致大批单亲家庭的涌现及由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单亲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实证研究中,出现了单亲家庭的无影响论和有影响论两种倾向[2]。在我国,由于离婚率的持续走高,单亲家庭子女队伍的扩大,单亲家庭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国内研究者对单亲家庭,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及学业成绩等方向[3,4],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5]。传统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需要是一种基本心理需要。随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归属感在个体的情感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归属感是个体健康的预测指标之一,心灵上的归属感更是一种作用力更大的支持系统[6]。寻找归属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归属感的缺乏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没有归属感的人更容易遭受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折磨,更容易发生犯罪、抑郁、自杀等[7]。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试。从湖南省某2市城、乡12所中、小学小三到高三各个年级选取被试1008名普通学生,选择其中的106名单亲家中小学生作为实验组被试。完整家庭的902名被试中,选取序号为9的倍数的100名中小学生作为对照组被试。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龚高昌编制的《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量表》[8]。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包含生活依托,安全温暖,感激自豪,责任承诺四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系数在0.674-0.842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621-0.854之间。

三、研究结果

(一)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比较分析

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表略),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的四个维度和总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统计分析(见附表)

对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总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表3.1),单亲家庭年限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事后比较分析发现,3-6年的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低,均显著低于其他年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原因类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事后比较分析发现,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低,丧偶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高,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显著低于未婚式(t=2.13,p<0.05)和丧偶式(t=3.78,p< 0.01),未婚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显著低于丧偶式家庭(t=2.78,p<0.01)。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单亲家庭结构类型差异,单亲母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显著高于单亲父亲家庭;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性别差异。

(三)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数比较分析

取总分最高的27%为高分组和最低的27%为低分组,分析发现(表3.2),单亲家庭的中小学生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人数都显著多于双亲家庭中小学生人数。

3.2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数比较分析的主旋律。但单亲母亲(父亲)不得不忙于工作,导致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观念淡漠,家庭归属感降低,这一情况在单亲3-6年开始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对母亲(父亲)的艰难也更加理解和体贴,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希望自己能为母亲(父亲)分担任务,家庭归属感又重新增长。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原因类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离婚前后的父母冲突对儿童来说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紧张性刺激,父母间的敌意使家变成一个令未成年的儿童厌恶的环境,家庭给儿童的印象更多的是争吵、敌意甚至暴力。丧偶式家庭成员长期处于丧失亲人的痛苦之中,彼此相依为命,紧紧团结在一起。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单亲家庭结构类型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男、女的特质差异造成的,相比于男性,女性更细心和细腻,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在处理子女犯错误问题时,也更耐心,女性的这些特质更有利于单亲母亲家庭子女形成较高的家庭归属感。

(二)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极端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在高分端和低分端人数都显著多于双亲家庭。单亲家庭不仅面对经济方面的困难,还面对分身乏术,教育小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这可能让子女往两个极端发展,一些子女由于疏于管理和沟通,极易厌倦家庭;而对于另一些子女,目睹父(母)的艰辛,不仅会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还主动为父(母)分担,表现出更高的家庭归属感。

四、分析

(一)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年限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以3年为间隔,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归属感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特点。表明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聚变初期,各种困难把残缺家庭成员拧得更紧,患难与共,相依为命成了家庭凝聚力

[1]Schlesinger,B.One-ParentFamilies: Knows and Unknowns.Social Science,1980,55 (1):25-28.

[2]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人口研究,1998,22(2):63-65.

[3]顾琼,桑青松.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8(1):28-30.

[4]何宏灵,刘灵,杨玉凤.单亲家庭儿童个性和学习成绩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3):476-47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

附版社,1999:242.

表3.1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统计分析(n=106)

[6]Cara,J.H.,&Jarnes,W.H.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health:the importance of belonging.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05,53(6):276-284.

[7]Baumeister,R.F.,&LearyM.R.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497-529.

[8]GaochangGong.201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4(8):449-454.

(责编张亚欣)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3CXL002。

龚高昌(1974-),男,湖南省娄底市人,汉族,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丧偶单亲单亲家庭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丧偶老人多孤独 银发找伴顺自然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如何拯救一段“丧偶式”婚姻
单亲妈妈以爱的名义把女儿拉下水
单亲妈妈张柏芝
“隐性单亲”对儿童的危害及其解决途径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