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远
(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 房县 442100)
腰椎平片以其方便快捷、低辐射作为临床腰腿痛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但传统的X线因密度分辨力较低,对椎间盘病变仅能从间接征象进行推断。随着数字成像与计算机在传统放射领域的应用,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大量病例显示了腰椎间盘后缘的软组织影,我们利用MRI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其认识。
1.1 一般资料 回阅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腰椎侧位片能见到椎间盘后缘轮廓征、且有对应MRI资料的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 29~72 岁,平均(51.6±11.3)岁。
1.2 仪器与方法 DR腰椎平片使用GE新飞天6000成像系统,投照条件使用自动检测系统所得参数,均摄取标准正侧位;MRI扫描使用GE Signa HiSpeed MT/Ⅱ 1.5 T MRI机,腰椎常规扫描序列为矢状位 T1WI、T2WI及轴位 T2WI、T2WI。
1.3 图像分析 腰椎平片及MRI图像由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进行双盲阅片。腰椎平片统计椎间盘后缘软组织影及形态在各椎间盘出现率;测量软组织影最突点距对应两椎体后缘连线之垂直距离。MRI阅片要点:统计椎间盘突出、膨出数量及椎间盘信号强度变化(将病变腰椎间盘T2信号与邻近胸、腰椎间盘T2信号进行对比,分为减弱、明显减弱2个级别)。将腰椎平片所测数值及椎间盘后缘轮廓征发生率与MRI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1 腰椎平片 40例患者(200个椎间盘),65个椎间盘可见椎间盘后缘轮廓征,分布情况:L2~312个,L3~430 个,L4~521 个,L5~S12 个。 根据后突软组织影形态,将其分为:尖角形(12个),软组织影呈尖角状向椎管内突出;下坠形(10个),软组织影呈囊袋状向后下方突出;等宽形(27个),软组织影呈与椎间隙等宽向后突出;窄基形(16个),软组织影呈“哑铃状”水平向后突出。椎间盘轮廓最后缘至对应两椎体后缘连线垂直距离≤2 mm的5个、>2 mm且≤3 mm的10个、>3 mm且≤4 mm的11个、>4 mm的39个(图 1a)。
2.2 MRI扫描结果 40例患者(200个椎间盘)中,72个突出、22个膨出;椎间盘T2信号减弱86个,其中明显减弱31个、减弱55个(图1b)。
2.3 腰椎平片与MRI对比 椎间盘后缘轮廓征在椎间盘膨出及突出中的出现率69%(65/94);65个中,MRI显示膨出 12个、突出 45个,准确率 87%(57/65)。T2信号明显减弱的31个椎间盘中17个出现后缘轮廓征(55%),信号减弱的55个椎间盘中31个出现后缘轮廓征(56%)。腰椎平片显示的椎间盘后缘软组织影≤2 mm的5个椎间盘无一例椎间盘(膨)突出,>2 mm且≤3 mm的10个椎间盘中6个膨出,1个突出;>3 mm且≤4 mm的11个椎间盘中6个膨出、5个突出;>4 mm的39个椎间盘均为突出。
椎间盘后缘轮廓征,较少文献报道,可能与传统的放射图像无法显示及对其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实际为由椎间隙向后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影,刘斯润等[1]于 2001年最早提及该名称。
3.1 椎间盘后缘轮廓征的影像学基础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其上下缘软骨板构成,其后方为后缘韧带,再向后为硬膜囊,除C1~2椎体部分硬膜囊与各椎体骨膜紧贴在一起外,其余各部硬膜外均充以脂肪及结缔组织,尤其在腰骶部脂肪组织相当多[2]。这些脂肪的存在,衬托出其前方相对较高密度结构(前纵韧带等)的边缘,可能是形成椎间盘后缘轮廓征的主要影像学基础,同时因直接数字化成像技术提升了图像对比度,使这些过去X线图像中无法显示的结构得以显示。MRI图像可以清晰地证实椎间盘后缘轮廓实为后突的椎间盘(部分髓核及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混合影。 李东进报道[3]的一组病例中 L3~4、L4~5椎间盘显示率最高。 本组中,L2~3、L3~4、L4~5椎间盘显示率较高,L5~S1椎间盘仅显示 2 例,L1~2椎间盘无一例显示。从生理病理角度认为:L4~5和L5~S1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最大,是腰部活动最多、范围最大的部位,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好发部位[4]。L1~2椎间盘无一例显示,可能与该平面硬膜外脂肪较少[5]及该部位椎间盘病变发病率较低有一定关系,L5~S1椎间盘仅显示2例,但从临床上看L5~S1是腰椎间盘病变高发部位,本组MRI资料也显示了这一特点,其显示率低的原因可能由于髂骨重叠。本文结果与文献报道[1,3,6]基本相符。
3.2 椎间盘后缘轮廓征的临床意义 刘斯润等[1]研究显示,椎间盘后缘轮廓突出≤0.2 cm者,椎间盘均正常,无一例发生椎间盘突出;>0.2 cm则应高度考虑有椎间盘突出;≥0.3 cm可以肯定有椎间盘突出,其报道的病例中L4~5椎间隙14个可见轮廓征,>0.2 cm者,10例为椎间盘突出,阳性率达71.4%;≥0.3 cm者,3例100%为椎间盘突出。罗帝林等[6]报道的60例腰椎平片与CT对比显示,该征象出现率为68.5%(37/54),且35个出现此征的椎间盘,其后缘至两椎体后缘连线垂直距离≥0.2 cm,占94.6%(35/37)。 李东进[3]研究显示:椎间盘轮廓征在 CT 确诊的椎间盘突出中的出现率为 55.9%(19/34),其中≥2.0 mm 者占 94.7%(18/19)。 陈植荣等[7]对 MRI确诊的21个突出椎间盘的观察发现椎间盘轮廓征为100%,其中>0.2 cm者14个、≥0.3 cm者7个,45个≤0.2 cm者无一例椎间盘突出。罗帝林等[8]在另一组平片与CT的对比分析中发现:53个椎间盘膨突出中,椎间盘轮廓征显示率52.8%(28/53)、≥2.0 mm 者 96.4%(27/28)。郭喜元[9]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征象分析中得出:Schmorl结节及椎间盘轮廓≥2.0 mm为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指征。
本文采用与MRI对比研究,结果与以上文献基本相符:2.0 mm可以作为一个正常值进行评判,>2 mm且≤3 mm是一个临界区域,>3 mm可作为可靠的异常值。同时本文对椎间盘T2信号进行对比,发现其与椎间盘后缘轮廓征发生率无相关性,仅是椎间盘变性的一个征象。本组DR显示率69%,准确率 87%,与文献基本一致[1,6]。 可见,椎间盘后缘轮廓征较脊柱曲度异常、序列不稳、椎体滑脱、椎小关节增生、移位、椎间孔缩小与变形等征象更能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椎间盘的生理病理状态[10]。
由此可见,椎间盘后缘轮廓征可以作为X线平片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的近似直接征象,正确认识此征象和提高其平片显示率是提高其临床价值的关键。本文对椎间盘后缘轮廓形态进行了初步分类、统计,但没有对其形成原因、与椎间盘病变的相关性等进行深入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 a L1~2椎间盘后缘轮廓呈尖角形后突,突出2.0 mm;L2~3椎间盘轮廓呈下坠形向后下突出,>3.0 mm;L3~4椎间盘轮廓呈“哑铃状”(窄基形)后突,>3.0 mm。 L4~5、L5~S1椎间盘未显示 图 1b MRI T2WI示:L1~2 椎间盘正常;L2~3、L3~4、L4~5、L5~S1 椎间盘突出,L2~3、L3~4、L5~S1 椎间盘信号明显减弱、L4~5减弱
[1]刘斯润,高良辉,黄力,等.腰椎间盘后缘轮廓征——一个X线平片显示腰椎间盘后缘的征象[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8-10.
[2]崔志潭,严加和.X线解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130.
[3]李东进.X线平片椎间盘后缘轮廓征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4):338-339.
[4]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59.
[5] 陈星荣,沈天珍,段承祥,等.全身 CT和 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801.
[6]罗帝林,专庆春,杨茂洪,等.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椎间盘后缘轮廓征的诊断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82-2983.
[7]陈植荣,翁义.腰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图像显示“腰椎间盘后缘轮廓征”探讨[J]. 海南医学,2008,36(3):133-134.
[8]罗帝林,专庆春,杨茂洪,等.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与CT诊断对比分析[J]. 中原医刊,2005,32(8):1-2.
[9]郭喜元.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征象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3(4):152-153.
[10]孙元杰,王荣长.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定位征象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