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赢,徐国义,盛 怡,罗 丹
对我国男子100 m仰泳运动员徐嘉余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沈 赢1,2,徐国义3,盛 怡1,罗 丹1
仰泳在竞技游泳比赛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历届奥运会仰泳比赛成绩中发现,我国男子仰泳项目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浙江省游泳运动员徐嘉余的表现较为突出,在2014年5月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中,他打破了男子100 m仰泳和200 m仰泳的两项全国纪录。目前,对于男子仰泳的运动学研究不多,这些研究中多数是对划水技术和比赛战术的探讨。以2013年全运会,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男子仰泳运动员徐嘉余100 m仰泳的比赛成绩和技术分析为基础,并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 m仰泳项目前3名运动员的成绩和技术进行对比,利用现场拍摄法,录像观察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对比出徐嘉余在100 m仰泳中,划水效果好,转身和到边技术有所提高,但划频较慢,且途中游的速度稳定性上起伏较大。
男子;100 m仰泳;徐嘉余;运动学特征
100 m仰泳是有氧和无氧相结合的项目之一,对体能有一定要求的同时,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我国100 m仰泳项目在世界游泳的舞台上一直未能登顶,甚至没能跻身进前3名。徐嘉余在2011年进入国家队以来,成绩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继2013年全运会夺得100 m仰泳、200 m仰泳冠军之后,在2014年的青岛全国冠军赛中又夺得了100 m、200 m仰泳的双料冠军,并打破2个项目的全国纪录。通过对其训练和比赛的观察,这名运动员身材不算高大,但是,仰泳技术过硬,划水效果好,并且非常“耐练”。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男子100 m仰泳项目的研究甚少,所以,本研究将从徐嘉余的出发,途中游,转身,冲刺这几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从运动学时间特征上对其各个环节的能力水平发现优、劣势,为其今后的训练比赛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以及2013年全运会、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徐嘉余的出发,途中游,转身,到边的运动学时间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现场拍摄法
在游泳比赛现场的看台上,采用3台摄像机对运动员比赛过程进行拍摄,事先确定在泳池侧岸的10 m,25 m,40 m位置点,然后将摄像机架设在看台上对应这3个点的位置,将50 m的泳池分为0~15 m,15~35 m,35~50 m 3段,至于拍摄误差,因为主要研究的是时间,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晃动以及变焦等对时间是没有影响的。
表 1 本研究运动员及比赛信息一览表
图 1 本研究现场拍摄机位图
1.2.2 录像观察法
运动学时间的测定:利用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周晓东和北京体育大学周兴龙共同开发的swimming racesy软件里的时间测量工具,在泳池的每个5 m分段,横向画一条直线,以头部触线的时间为该5 m分段的时间。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整理的比赛和运动员成绩等数据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 17.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
1.2.4 文献资料调研
以“游泳”,“仰泳”,“游泳技、战术”,“速度分配”“划频划幅”为关键词,通过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查阅并下载与研究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20余篇。
1.2.5 资料收集法
通过中国游泳协会官网,FINA(国际游泳联合会)官网,收集2010—2013年国内、外优秀男子仰泳运动员的相关成绩。
1.2.6 比较分析法
首先,对徐嘉余在2013年全运会和2014年全国全国冠军赛的各项运动学时间特征做比较,再将其两次比赛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 m仰泳前3名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出其优、劣势。
2.1 徐嘉余出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徐嘉余两次比赛的台上用时为0.54 s和0.53 s,并且在这两次比赛中反应时都是最快的,对比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其2014年全国冠军赛反应时比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冠军Lacourt快0.18 s,比第2名Stravius Jeremy快0.12 s,比Irie Ryosuke快0.01 s,根据所查资料,法国的前两名运动员身高都在195 cm以上,亚洲的两名运动员徐嘉余身高为184 cm,Irie Ryosuke 178 cm,由于身材高大,做功距离长,所以,2名法国运动员在台上用时上显得稍差一些。从表2及以往比赛数据中可以看出,徐嘉余的台上用时环节,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具有明显优势。
表 2 本研究运动员台上用时统计一览表
从表3中看出,徐嘉余两次比赛的水下时间分别为4.8 s和4.82 s,相差不是很明显,但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亚军Stravius Jeremy相比,超出了0.25 s左右,与Lacourt和Irie Ryosuke对比,分别少了约0.06 s和0.5 s,徐嘉余在2013年全运会中出发水下距离为13.09 m,2014年全国冠军赛比全运会多出0.71 m,而在水下用时上,2014年全国冠军赛却比全运会少用了0.2 s,说明其水下腿的能力有所加强,以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数据和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对比,水下距离也是最长的,水下速度仅次于法国运动员Stravius Jeremy,慢了0.06 m/s。
表 3 本研究运动员出发阶段及前25m的动作指标一览表 (用时:s;距离:m;频率:次/min;速度:m/s)
在出发出水前两个动作中,徐嘉余两次比赛的第1个动作的划幅分别为2.49 m和2.57 m,频率为49.18次/分和45.45次/min。在全运会上,徐嘉余的第1个动作的划幅明显大于全国冠军赛,频率小于全国冠军赛,据其教练介绍,他的划水效果好,但划频较慢,所以,在全运会后的全国冠军赛上,增加了划频,虽然划幅减小,但在前25 m的平均速度上,2014年全国冠军赛比全运会快了0.08 m/s,整个效果有所提高。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的运动员相比,在划频上,徐嘉余是最慢的,但在速度上,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前25 m平均速度比法国的Stravius Jeremy慢了0.04 m/s,比另外两名运动员分别快0.04 m/s和0.01 m/s。
图 2 2013年全运会与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100 m仰泳前25 m速度对比示意图
徐嘉余在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前程25 m的速度整体都比2013年全运会快,从图2看出,两次比赛中,从水下速度到出水第1个动作速度的降幅基本一致,2013年全运会从2.72 m/s降到1.95 m/s,降幅为28.3%,2014年全国冠军赛从2.88 m/s降到2.04 m/s,降幅为29.1%。全运会上第2个动作比第1个动作的速度降了3.59%,全国冠军赛中第2个动作比第1个动作的速度降了5.39%,在第2个动作上,全国冠军赛的降幅比全运会要高1.8%。但与后续的途中游速度基本持平,全运会中,后续的途中游速度比第3个动作的速度还有明显的降幅。
图 3 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前25 m速度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对比示意图
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运动员Lacourt从水下速度到第1个动作的速度的降幅为32.16%,Stravius Jeremy的降幅为30.95%,Irie Ryosuke降幅为15.25%,徐嘉余的降幅为29.1%。因为,徐嘉余的水下速度比Irie Ryosuke快很多,所以,在第1个动作速度的降幅上两者差别很大。与另外两名水下速度基本一致的运动员相比,徐嘉余的降幅要明显小于Lacourt和Stravius Jeremy。
在出水第2个动作的速度上,两名冠军运动员相比较第1个动作的速度有所增长,而徐嘉余在第2动作上速度仍有下降。后续的途中游速相比于第2个动作的速度,4名运动员的速度还是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徐嘉余的降幅最低,为3%。
图 4 2013年全运会与2014年全国冠军赛男子100 m仰泳徐嘉余前25 m划幅对比示意图
从表3和图4中得知,前25m段的划幅上,徐嘉余在2013年全运会中的划幅整体大于2014年全国冠军赛,全运会中,第2个动作的划幅有所增加,而在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第2个动作的划幅稍稍下降,因为有良好的水下速度的基础,理论上前两个动作的划幅应该是最大的,接下来的划幅应该有所下降并接近途中游的划幅,到了15~25 m段,全运会的平均划幅的降幅为3.8%,而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降幅为2.02%,在前25 m划幅的稳定性上,2014年全国冠军赛优于全运会。
图 5 本研究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前25 m划幅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对比示意图
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徐嘉余的整体划幅相比较于全运会是降低了,但与其他几名运动员相比还是最好的,其第1个动作的划幅为2.49 m,另外3名运动员均小于2.36 m,在第2个动作的划幅上,世界游泳锦标赛的3名运动员都有所上升,其中,Stravius Jeremy的涨幅最大。但是,徐嘉余却有稍稍下降,说明徐嘉余在出水的动作衔接上做的比较好,出水第1个动作就可以将划水效果做到最好,而其他3名运动员做过第1个动作的调整,第2个动作才能达到最高值。到15~25 m段,Stravius Jeremy的划幅下降最快,降幅为9.31%,Lacourt为2.62%,徐嘉余为2.02%,降幅最少的是Irie Ryosuke,为1.3%。在前25 m段的划幅上,两名亚洲运动员的稳定性较好,尤其是日本的Irie Ryosuke更为突出。
2.2 徐嘉余途中游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前50 m途中游中,徐嘉余在2013年全运会中平均每5 m的时间为2.85 s,2014年全国冠军赛为2.74 s,提高了0.11 s,但是,在后50 m中,2014年全国冠军赛每5 m时间却比全运会时慢了0.05 s。全运会中前后、程的每5 m时间保持一致,都是2.85 s,而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前后程的差值为0.16 s,速度的稳定性不如全运会。
通过表4和图6可知,在前50 m中,在25~30 m段和35~40 m段,2014年全国冠军赛比2013年全运会分别慢了0.08 s和0.22 s。其他分段,2014年全国冠军赛都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前35 m中,2014年全国冠军赛每5 m分段时间的起伏相对较大,35~50 m段,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的每5 m时间起伏较为规律。2013年全运会的每5 m时间规律性不强,起伏较大,且相对于全运会,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前50 m到边转身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后50 m中,徐嘉余在65~70 m段,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全运会,与出发后的前15~20 m段的成绩基本一致。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60~80 m段有较大的起伏,且成绩下降较快,2013年全运会有小幅度的下降,两次比赛中,80~90 m段的时间比较稳定,起伏不大,但在此段落,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时间要明显慢于2013年全运会,在最后10 m冲刺到边环节中,2014年全国冠军赛也比2013年全运会用时要多。
表 4 本研究运动员途中每游5 m分段时间一览表
注:0~15 m为出发入水后的水下潜泳阶段,50~65 m为转身后水下潜泳阶段。
图 6 徐嘉余两次比赛途中每游5 m分段时间对比示意图
图 7 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途中游每5 m分段时间对比示意图
前50 m段,徐嘉余的平均每5 m成绩为2.74 s,在4人中排第二,Lacourt为2.71 s,排名第1。徐嘉余在25~30 m段、35~40 m段、45~50 m段的成绩都是相对较慢的,而30~35 m段,40~45 m段成绩在4人中最快。在成绩的起伏上,从图7中明显的可以看到,徐嘉余在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每5m成绩的起伏较大,呈一快一慢的趋势,其他3名运动员,也有起伏,但是,幅度较为平缓。后50 m段,在65~70 m段中,由于出色的水下腿技术,为徐嘉余出水后提供了良好的速度,这一段在4名运动员中也是最快的。4名运动员中其最慢速度集中在85~95 m段,徐嘉余出现在85~90 m段,另外3名运动员出现在90~95 m段。从90 m开始,徐嘉余的速度有大幅度的提高,在4人中最快,在最后95~100 m段成绩为2.73 s,比15~20 m段的成绩仅仅慢了0.09 s。通过两次比赛的观察,在后程50 m段,徐嘉余最慢速度都出现在85~90 m段,说明在这一段落可能体能上出现问题,但在冲刺到边技术上,徐嘉余在4名运动员中是最好的。在转身技术上,全国冠军赛比全运会有了明显的提高。
表 5 徐嘉余两次比赛中前、后半程每5 m平均划幅统计一览表
图 8 本研究徐嘉余两次比赛途中游划幅对比图
2013年全运会中,徐嘉余的前50 m和后50 m每5 m平均划幅分别为2.56 m和2.46 m,后半程划幅下降了3.9%。2014年全国冠军赛前、后程每5 m平均划幅为2.45 m和2.44 m,几乎保持一致。在全程的平均划幅方面,全运会为2.51 m,全国冠军赛为2.45 m,相差0.06 m。
在前50 m段,2013年全运会和2014年全国冠军赛每5 m划幅的标准差分别为0.15和0.09,全国冠军赛的划幅相对较为稳定。从图8中看出,在15~35 m段,全国冠军赛的划幅波动较为明显,但在35~50 m段,全运会的划幅有了较大的下降,全国冠军赛显得较为平稳一些。两次比赛中在第1个50 m到边时划幅都有所下降。后50 m段中,两次比赛划幅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全运会和全国冠军赛的每5 m划幅的标准差分别为0.07和0.16。全国冠军赛的起伏显得稍大一些,分别体现在70~75 m段的一次下降和90~95 m的明显提高。在最后冲刺阶段,徐嘉余还是通过提高划幅来进行冲刺到边。
表 6 本研究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每5 m段平均划幅统计一览表
图 9 本研究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途中游划幅对比示意图
图 10 本研究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途中游划频对比示意图
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后半程划幅相对于前半程下降了0.41%,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分别下降了6.25%,0.45%,5.53%,徐嘉余的降幅最小。徐嘉余的全程平均划幅上也是最高的,为2.45 m,另外3名运动员依次为2.17 m,2.21 m,2.28 m。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徐嘉余前、后半程的平均划幅较为一致,并且划水效果在这几名运动员中也是最优秀的。
徐嘉余在划幅上比其他3名运动员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每5 m平均划幅方面,稳定性不如另外3名运动员。在前50 m段,徐嘉余的每5 m划幅的标准差为0.09,其他3名运动员分别为0.07,0.05, 0.05。在第1个50 m到边时,除了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冠军Lacour外,其他运动员的划幅都有所下降。通过图10得知,在45~50 m这段,Lacour降低划频,而提高了划幅,Stravius Jeremy降低了划幅,而提高了划频,徐嘉余和Irie Ryosuke在这个段落,划频和划幅都有所降低。说明在这个段落,亚洲两名运动员划频划幅的节奏上出现问题,或者是对到边距离没有掌握好。在50 m转身出水后,4名运动员的划幅变化趋势差别不大,但在90~95 m段,徐嘉余有了一次大幅度的提高划频,而这时,其他3名运动员的划频仍然在下降,在最后5 m才有所提高。徐嘉余在最后10 m通过提前加大划幅来提高速度。
有一定成绩的运动员,如果划幅低于平均值,则表明通过后天专项力量和专项速度耐力训练,增加训练强度,成绩提高的可能性很大,反之,频率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成绩的增长幅度有限[12]。美国国王水上俱乐部主教练肖愚·哈钦森(Sean Hutchison)在担任2007墨尔本世界游泳锦标赛美国游泳男队助理教练期间接受采访,他在谈到选择运动员时指出:“我喜欢看到打腿有优势、每次划幅距离长的这类运动员[14]。”因此,从游泳运动员选材的角度来看,徐嘉余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
2.3 徐嘉余50 m转身技术运动学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转身前5 m,徐嘉余在全运会中用时为3.06 s,2014年全国冠军赛比全运会快了0.21 s,与世界锦标赛的3名运动员相比,Lacourt的用时最快。其次是徐嘉余在全国冠军赛中的用时,在转身后10 m段,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用时仍然要比全运会快0.3 s,与其他3名运动员比较,也是最快的。
在50 m转身后水下方面,全运会的水下距离为11.87 m,全国冠军赛为12.58 m,多出了0.71 m,Lacourt为12.5 m,Stravius Jeremy为13.46 m,Irie Ryosuke为9.26 m,其中,Stravius Jeremy的最长,其次是徐嘉余。在水下速度上,徐嘉余在全国冠军赛中比全运会慢了0.05 m/s,与其他3名运动员相比也是最慢的。
出水后的第1个动作,两次比赛均降到了2 m/s以下,但是,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降幅较大,从2.22 m/s降到1.70 m/s,降幅为23.45%,全运会的从2.27 m/s降到1.8 m/s,降幅为20.41%,到第2个动作时,全运会中稍有上升,但全国冠军赛中仍然在下降。从出水第1个动作到65~75 m途中游,徐嘉余在全运会中的速度变化相对较为平稳,但全国冠军赛的速度显得起伏稍大。
出水第1个动作,世界游泳锦标赛3名运动员的速度基本都在1.8 m/s左右,徐嘉余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速度为1.7 m/s。相比于水下速度,3名国外运动员出水第1个动作的降幅依次为20.20%,22.87%和22.53%,徐嘉余在此段降幅最大,达到23.45%。在第2个动作上,Lacourt和徐嘉余的速度仍在下降,Irie Ryosuke和Stravius Jeremy稍有上升。从出水第1个动作到65~75 m途中游,Lacourt和Irie Ryosuke在速度的稳定性上保持得较好,而Stravius Jeremy和徐嘉余显得起伏较大。
表 7 50 m转身及衔接动作指标一览表 (用时:s;距离:m;频率:次/min;速度:m/s)
续表 7
图 11 徐嘉余两次比赛水下及出水后的速度变化对比示意图
图 12 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与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
两次比赛的转身出水第1个动作的划幅相差明显,差值为0.28 m,第2个动作,划幅都有所降低,但2014年全国冠军赛的降幅更大,为0.88%,可能是转身出水后动作衔接不好所致。65~75 m段,徐嘉余在全国冠军赛中通过第2个动作的调整,平均划幅涨到2.5 m,涨幅为12.61%,从本研究每5 m分段时间变化图中得知,65~75 m的速度也有明显的增长。而全运会中此段落的平均划幅降低了3.14%。说明徐嘉余在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从转身出水第2个动作以后有意识地通过加大划幅来提速,在体能水平上优于全运会。
以划幅见长的徐嘉余和世界游泳锦标赛3名运动员对比,第1个动作的划幅落后于日本运动员Irie Ryosuke,第2个动作和其持平,正如本研究中论述到的,徐嘉余在全国冠军赛中转身出水后的动作衔接没有做好。第2个动作,除了法国运动员Stravius Jeremy的划幅增长外,其他3名运动员都有稍稍下降,徐嘉余的降幅最小。65~75 m段,徐嘉余的划幅迅速升到4人中的第1位,并且后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划水效果。
图 13 徐嘉余两次比赛转身出水后划幅变化示意图
图 14 2014年全国冠军赛徐嘉余和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3名运动员转身出水后划幅变化对比示意图
2.4 徐嘉余到边技术运动学分析
徐嘉余两次比赛中最后5 m冲刺到边的速度和其他3名运动员相比,都是最快的,其中,最快的是全运会的冲刺到边,全国冠军赛略有下降。在划频上,徐嘉余在全运会上最后5 m的划频与其他3名运动员的差距不大,在全国冠军赛中的划频有明显的差距,但通过与划幅的综合分析,全运会中的划频增加了,但是,划幅却比全国冠军赛少了0.1 m,说明在全国冠军赛中最后到边,其划水效果还能保持很好。2.65 m的划幅在所有运动员中也是最大的。从表8中可以看出,在最后5 m冲刺到边,徐嘉余还是有明显的优势。
表 8 本研究4名运动员各项到边技术数据统计一览表
3.1 结论
2014年全国游泳全国冠军赛是仁川亚运会前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徐嘉余在这次比赛中发挥的非常好,优势明显,但是仍有着不足之处,其中:
1.根据现有的关于国内、外仰泳运动员出发台反应时的文献资料来看,徐嘉余的台上用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2.出发出水后第1个动作速度是下降的,但降幅不应过大,根据本研究对于4名运动员第1个动作速度下降率的分析来看,降幅最好控制在25%,且不能低于后续的动作速度,在第1个动作速度的降幅上,徐嘉余优于世界游泳锦标赛的3名运动员,反映出徐嘉余出水动作的衔接比较好。
3.出发后水下腿速度不如2013年全运会,且低于国外的3名运动员。由于2014年全国冠军赛中,徐嘉余加快了划频,调整了动作节奏,在速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徐嘉余途中游的速度变化率高,起伏大,世界游泳锦标赛3名运动员相比不够稳定,这样就会造成体能消耗更多。
4.徐嘉余在全国冠军赛中转身技术有所提高,在到边转身阶段用时与3名国外运动员相比,是最快的,但是,在转身后的水下腿速度还有待提高。出水后的第1个动作速度的降幅较大,随后的途中游速度相对于第2个动作速度应该是基本一致或者稍稍降低,但全国冠军赛中徐嘉余后程的65~75 m途中游速度比出水第2个动作有明显的增快,说明在出水后的前两个动作的身体姿态上没有调整好。
5.在最后5 m到边上,徐嘉余在速度和划幅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他在冲刺到边阶段做的比较好。
3.2 建议
1.应该加强水下腿练习,为出水以后提供良好的速度基础。
2.需要加强练习在途中游阶段速度和频率的稳定性。
3.徐嘉余的划幅很出色,但划频偏慢,合适的划频与划幅的组合比单纯的提高划幅对提高游速更为重要。所以,徐嘉余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增加频率的练习,找到划频与划幅的较好结合点。毕竟短距离还是需要快速的划水频率的。
4.徐嘉余在全国冠军赛中,转身出水第1个动作速度降幅过大,甚至低于途中游的速度,与世界游泳锦标赛3名运动员相比,出水前两个动作也是较慢的,因此,他的前两个动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身体姿态的调整上,不该是一味的追求划水效果。在转身后,推进力由蹬伸开始,然后是水下打腿,最后是破水接划手,整个过程中动作的衔接与衔接的时机都很重要。
[1]李旭鸿,范年春,刘公博,等.优秀自由泳运动员分段时问的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72-78.
[2]李旭鸿.世界优秀200 m游泳运动员的速度分配模式[C]//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3]李卓维,曾宇.第16届广州亚运会女子蝶泳比赛的分析[J].运动,2011,(26):16-18.
[4]马民,程燕.1996年奥运会我国参赛选手蝶泳比赛技术情况分析[J].游泳季刊,1997,(1):1-5.
[5]马格利索.迟爱光,译.配速[J].游泳季刊,2001,(4):42-48.
[6]沈宇鹏.近三届世界锦标赛男子自由泳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划频、划幅变化特征[J].体育学刊,2006,13(5):98-101.
[7]王玉琴,李书玲.世界优秀女子200 m运动员速度分配特征的统计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76-78.
[8]杨杰,杨建波.优秀女子400 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速度分配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1):52-54.
[9]杨智翼,杨杰.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配速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02).
[10]殷玲玲.世界优秀男子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参加第27届奥运会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19-21.
[11]张明飞.优秀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1):71-76.
[12]张明飞,林洪,程燕,等.世界优秀女子100 m蛙泳和200 m自由泳运动员途中游速度、划幅、划频统计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88-93.
[13]CRAIG A B,PENDERGAST D R.Relationships of stroke rate,distance per stroke and velocity in competive swimming[J].Swim Techn,1980,17(1):23-26,29.
[14]STOTT M.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J].Swim Word,2007,(6):31-33.
Study on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n’s 100 m Backstroke Athletes XU Jia-yu
SHEN Ying1,2,XU Guo-yi3,SHENG Yi1,LUO Dan1
Backstroke occupies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ve swimming competition.From the backstroke result of previous Olympic Games,we found out that there wa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China’s men’s backstroke performance with the world level.In recent years,XU Jia-yu’s performance is more prominent,who broke 2 national records of men’s 100 m and 200 m backstroke in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 in May in 2014.The number of present studies on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men’s backstroke is not much,the majority of these studies is to explore stroke technique and game strategies.This paper took 100 m backstroke competition performance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men’s backstroke swimmer XU Jia-yu in the National Games in 2013 and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 in 2014 as basis,then made a comparison on performances and techniques with the top three athletes in 2011 World Championships men’s backstroke 100 m.Using the method of on-site shooting ,video observ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mathematical statistics,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100 m backstroke,XU Jia-yu’s stroke effect is good,his turn-around and the edge technique has improved,but the frequency of stroke is low,and the speed stability is undulating in midway swimming.
man;100mbackstroke;XUJia-yu;kinematiccharacteristics
1002-9826(2015)02-0063-08
2014-11-24;
2015-01-20
备战伦敦奥运会接力项目重点运动员的接力技术与相应的专项力量训练与研究(2011A096)。
沈赢(1989-),男,安徽安庆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徐国义(1970-),男,浙江宁波人,国家游泳队教练员,E-mail:swimmingteam@126.com;盛怡(1980-),女,上海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E-mail:549316264@qq.com;罗丹(1989-),女,安徽宣城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E-mail:1012695380@qq.com。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3.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3.Zhejiang College of Sports,Hangzhou 311231,China.
G861.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