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辉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表现之一是重视教学内容、轻视教学过程。设计和开发以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课程,是适应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作为开放大学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取得可喜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网络课程存在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现在重视内容的提供、轻视过程的设计。
有些网络课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专业结构、兴趣偏好为出发点设计和开发资源,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网络课程主要是知识性的资源,缺少基于能力提升性的资源,没有更多考虑学习者的需求,特别是以职业人为主体的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缺乏相应的网上交互工具的设计与应用,缺少导学和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学习。
有些网络课程侧重于知识的呈现和记忆,缺少知识的建构和反思,缺少实践应用环节的内容,缺少实践性、技能型知识;教学过程的设计缺少基于探究式、体验式以及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
有些网络课程是书本的搬家、课件的展示,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学习者不愿看、不愿学;有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制作也比较精美,但大多是静态资源呈现,缺少学习环境的设计,缺少教学活动的组织,缺少人与人的互动。
有些网络课程采取了测评的方式,但大多是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分数的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缺少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监控,特别是阶段性的学习任务的控制,更缺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评价。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有信息技术的制约,还包括观念认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课程势在必行。
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原意指“跑的过程与经历”。美国新教育百科词典认为:“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1]王策三教授把课程定义为“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2]李秉德教授则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3]。从课程的定义可以看出,课程应该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既有活动内容的规定,又有活动过程的规定。
网络课程属于课程的范畴。关于网络课程,目前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与表述。马红亮在梳理传统“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将“网络”作为“课程”概念的定语,把网络课程定义为“在Internet上表现的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体系,以及教与学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4]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5]
网络课程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课程”属性,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第二,“网络”属性。网络课程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计算机来呈现。第三,“活动”属性。网络课程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呈现,更是教学活动实现的载体。第四,“过程”属性,网络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还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网络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点。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发展趋势,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人学习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更需要学习环境的支持,也更加突出了过程导向的引领作用。
网络教育既是一个资源的供给,更是一个服务的供给。换句话说,网络课程既要提供资源又要提供服务,学习资源是伴随着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平台作为支撑,以人力资源作为保障,以学习与服务的交互过程来实现其教学过程。
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遴选指标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导向标。以《2012年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遴选指标》为例,在课程建设标准上突出了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要求。
在一级指标“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中,突出“活动设计”的理念,明确提出“能够根据远程教育规律、成人学习特点、网上学习支持要求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在一级指标“学习支持及学习效果”中,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如“有明确的学习活动目标;能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必要的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帮助;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作业、在线练习等多种评价方式”,“能记录学习和交互过程”,“采用信息技术促进实践教学”,“提供人工支持、在线系统等多种方式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实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载体是什么?如何融合?我们认为,基于过程导向的网络课程是两者融合的切入点。我们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图”(如图1)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从广义上理解,教学内容属于课程资源方面,具有教育的属性。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主要体现在网络平台方面。没有平台支撑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顶多算是网络课件或课程网页。
图1 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更多地应用到教育上,其应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信息技术在传播方式方面的应用,如QQ、博客、微信、RSS、WIKI等交互式工具,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使学习更加方便、快捷;也有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开发方面的运用,如Web2.0技术运用在网络平台开发上,实现了网络平台的升级,更加适应交互式学习的需求。
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学历教育的需求,还希望课程满足他们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转换岗位的需要、兴趣发展的需要、充实自我的需要以及休闲娱乐的需要。这样,在网络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满足职业人更新知识与提升能力的需要,应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可采取微课等形式,适应学习者网络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拓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教与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网络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资源供给到服务供给转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服务转变,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转变。这些观念的改变带来了教育的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课程,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网络平台之间的交互。在这些交互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形式,采取基于项目任务驱动、基于问题探究、基于实践体验的学习活动,实现了多元互动。新的信息技术运用,特别是 Web2.0的应用,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教师不再是资源的唯一供给者,学习者既是资源的阅读者,也是资源的生产者。
在网络课程存在重内容轻过程背景下,如何建设学习者“有用”、“有效果”的网络课程,如何将远程学习变成可以交互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结合过程导向的网络课程,可将采用的手段概括为“三用”和“三动”。
一是“有用”。有用主要体现是需求性,网络课程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给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为职业发展提供学习平台和成长的通道。
二是“易用”。易用主要体现是便捷性,网络课程应操作简便,导航清晰,符合认知规律和网络学习习惯。
三是“实用”。实用主要体现是应用性,网络课程要适合职业人的发展需求,学习者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一是服务“主动”。网络课程不仅提供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支持服务。要搭建教学服务平台,组建教学服务团队,开展教学服务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导学、督学和助学等一系列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资源的导航与推送服务,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教学“互动”。在教学方式上提供多种互动工具和环境,包括BBS、QQ、微信、博客、wiki等交流和互动工具和交互环境。
三是过程“活动”。活动是基于教学方式来实现的。通过任务驱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式等学习方式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统一。
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对以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该网络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导向,以体验式学习为引领,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
1. 学习内容模块化
按照课程需求,将课程分解为7个模块,每一章按知识的前趋与后继关系,划分成若干学习项目,每个项目提供知识、案例、测试、实践单元,实现学习、测试、评价一体化。
2. 学习过程活动化
设计了通用的学习流程。设置“学习指南→注册登录→课程学习→交流互动→网上测试→教学评价”学习活动流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者可以随时进入任一步骤开始学习。多入口进入学习,多方式参与学习,多角色体验学习,给学习者完全自主的学习空间。
3. 学习空间个性化
在学习平台中,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跟踪记录,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指导个性化。在每个学习界面,还为学习者准备了笔记、书签等学习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学习平台。
4. 评价体系多元化
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作业评价、在线讨论、在线练习反馈、模拟试卷等。多维化的评价体系将提升教学人员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内动力的激发。
1. 体验式学习
学习者在体验式学习平台中,在案例引导、教学参与、讨论交流、情景再现等环节的体验和实践中,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执行生涯方案,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水平。
2. 模块化活动
课程采用“活动+实践”的教学手段,通过前导性的活动导图和活动思考、知识性的活动知识掌握、体验性的生涯故事和技能型的实践操作等元素,并结合网络资源和IT系统,创新式地改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工具和手段,设计开发的体验式学习平台,进行相关实践活动的模拟操作和训练。
1. 任务驱动
开学前,教师在课程论坛上发布学期教学大纲、学习手册和学习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安排,熟悉课程的教学重点,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 情景设计
针对成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特点,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学习资源”中,课程的每一讲都设置了脉络清晰的课程导航,指引学生每一步的学习。在“体验活动”环节,根据学习进程协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 学习引领
针对网络教育的特点,为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精心设计“跟我学”学习板块。发布重要知识点,在阐述相关内容的同时,提出学习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把每一天的学习目的、内容、练习、拓展和讨论量化,方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巩固学习成果,通过每天的学习积累最终达到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课程学习任务的目标。
4. 交互评价
设计和开发学习论坛、个人博客,开发基于课程的个人学习空间,提供案例库、资源库、视频库、测试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书、行动方案、个人发展评价量规等应用性成果作为学习评价内容。
课程建设网络课程是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的统一,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开展网络课程探索与研究,设计和开发更适合学生的网络课程,为实现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5-87.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7-131.
[3]李秉德.教学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01-204.
[4]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 [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5-18.
[5]刘延东.把握机遇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2-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