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学者眼中的“国研中心研究丛书2015”

2015-03-06 06:32张菀航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丛书京津冀文明

本刊记者 张菀航

在9月12日举行的“国研智库论坛2015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2014-2015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5”,并特别邀请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对丛书进行现场点评。

辜胜阻:以绿色发展的全新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

“国研中心这套丛书涉及的一系列课题,对于当前推进‘十三五’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即将召开五中全会谋划‘十三五’规划,这一套丛书的出版正当其时。”辜胜阻对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5”给予高度评价。他重点就国研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领衔撰写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一书作了点评。

辜胜阻说,绿色发展是关乎经济、自然和社会协调共生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国际上,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对绿色发展都有定义,该书也专门介绍了这两种定义。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辜胜阻梳理了人类经历的四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他说,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文明的转型,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工业文明导致对自然的严重透支,表现在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据权威数据估计,环境恶化和资源消费的经济代价大概占到我国国民收入的9%,这一比重非常高。

“当前,从全球形势来看,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能源短缺危机、环境污染危机。这三重危机叠加,倒逼着发展绿色经济的能力。”辜胜阻提到,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大衰退,但低碳行业增长75%,逆势上行。OECD于2009年发布了绿色增长协议,美国、欧盟、日本也都推出了绿色发展的新政。

辜胜阻进而总结了绿色发展的三大板块,即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他还表示,绿色经济涉及三大主体——企业、农户和政府,要兼顾三种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有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三大支撑。

“绿色发展要靠双手,即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另外,需要技术、金融、文化的三轮驱动。”辜胜阻说,“三轮”之中最重要的是绿色技术和绿色金融,但也离不开文化,要靠诸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文化的引领。

总之,发展绿色经济要靠绿色文化引领,靠绿色标准约束,靠绿色政策激励,靠绿色技术支撑,靠绿色产业推动,还要有绿色法律的保障。

接下来,辜胜阻特别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要务是绿色发展。他对书中提到的有关北京绿色发展政策的建议,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及建议表示赞同。

辜胜阻说,过去我国由于偏重工业化而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三大城市群都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却消耗了全国43%的煤;生产全国55%的钢,但同时污染程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其中京津冀地区尤其严重。失衡的城镇化造成特大城市,如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凸显。北京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其城市竞争力与国际形象,水资源短缺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天花板,北京的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不到全世界的1/80。

基于以上现状,辜胜阻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要务是绿色发展,为此有六个方面的要点: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北京疏解人口、疏解产业、疏解非首都功能,有效缓解人口膨胀所积累的大城市病,实现北京的绿色发展。第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在做减法的同时充分发挥北京核心城市的作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强化首都功能,特别是使北京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心,引领和辐射全国。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将缩减非首都功能同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相结合,重构北京城市空间和人口布局。第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协同构建产业体系和城市体系,大力淘汰区域内落后的污染产能,构建绿色化产业体系。第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加速交通体系的五个一体化,尽快打破区域内的断头路,使交通和环保先行。第六,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区域内发展差距大,如何推进一体化成为重要课题。

最后,辜胜阻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座山”的论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其中蕴含着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果二者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如果可以保持一致性,那么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刘尚希:中国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转型的一种探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刘尚希以《道德经》中的这句话作为发言的开始,他表示,国研中心诸位专家的研究成果既有“道”的层面,也有“术”的层面。

“各位专家呈现的具体研究成果,其中都贯穿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一切皆有可能’。”刘尚希说,“一切皆有可能”,上升到哲学的概念,就是不确定性。世界是不确定的,世界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那就意味着有风险,所以,风险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层面上的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就要有风险理性;到政治层面,要有风险意识;到方法层面,要有风险方法。

“中国的发展是整个世界人类文明转型的一种探索。”刘尚希表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发展的成功可能极大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要转型。工业化国家已经走在前面,探索在先,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后进国家,但我们的探索不是亦步亦趋,不是重复先发国家的旧路,而是要走上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挑战。中国要规避风险,实现国家的崛起,实现中国梦。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些成果都在围绕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就是道。”

刘尚希进一步阐释道:“道生一,一在中国的语境下就是中国文明的转型问题。”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从以物质为中心的文明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文明,现在的探索就是要促进文明的转型。改革开放的转型是局部的转型,从经济领域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而今天的转型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的转型,这种整体转型的复杂性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若要把这种复杂性认识清楚,就会形成许多新的学问,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可能都需要改写。

如何认识今天转型的复杂性?刘尚希表示,国研中心研究丛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都是富有启发性的探索。中国的转型正处在门槛上,可能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陷阱,各种风险、挑战都在等着我们,能不能事先认识它们,这关系到能不能转型成功,从而真正使中国的发展探索出一条人类发展的新路。这是“一”,转型的问题。

“一生二,生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的问题,另一个是改革的问题。”刘尚希说,关于中国如何发展的命题,国研中心发布的研究成果从区域发展、绿色发展、信息化、资产负债表、统一市场建设等角度进行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和尝试。他认为,现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依然有限,要在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中国的实践丰富现有理论。这一发展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丛书中所呈现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诸多当前改革的重点领域。”刘尚希举例道,比如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完善,这涉及国有企业改革、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的权重。他表示,很欣慰看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一流智库,积极投身于探讨如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关课题,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问题。除此之外,丛书中诸多关于改革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

改革如何推进?目前面临着很多困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走到今天,我们发现改革推进的难度之大,可能出乎意料。”刘尚希说。

“中纪委曾有一句话,‘要把纪律挺在法律的前面’,套用这样的句式,我们要把改革挺在政策的前面。”刘尚希认为,不能以政策去替代改革,政策的制定应该以改革的思维去考虑,只有这样,通过改革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长期问题才能同眼前的政策性措施很好地有机结合。否则,改革可能很难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时间表、路线图有效推进。

“二生三,三是指政府、市场、社会这三者关系如何处理。”刘尚希说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其内涵、处理方式不同。如今的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说法,但都是基于特定条件、假设条件,或是从别国情况总结而来。

在我国新的历史阶段,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刘尚希认为,需要在思维方式上有所突破。“整体来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学术界的认识是对立性的,这种对立性的思维,可能会造成纠结于政府多一些、市场多一些,或是社会多一些,诸如此类的讨论。如果以这种对立性的思维去看待三者的关系,可能会陷入困境。”在他看来,政府、市场、社会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是一体的三个面,既然是一体的,便不是对立的,应当以融合的思维去考虑、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国研中心发布的丛书中有很多探讨三者关系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丛书京津冀文明
请文明演绎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漫说文明
艺术创想丛书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