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台湾特派记者 毕方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这首著名的词将乡村生活的意趣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身在都市的人们心生向往。台湾南投有个叫“桃米”的村落,就针对都市人的这种需求,结合当地优势,打造出一个生态乐园,让游客体会夜空下追寻蛙鸣的田园乐趣。生态观光让桃米人致富,当地人把青蛙称为“老板”。
这里有23种青蛙
桃米生态村位于南投县埔里镇桃米里,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作为台湾《旺报》邀请的大陆媒体参访团成员,来到这个传说中的“青蛙大观园”。走进桃米生态村,处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青蛙形象,在树蛙亭的餐厅外,设有一个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游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说“当回青蛙王子”。旁边的卫生间也被打造成“墨绿色大青蛙”(如图),性别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区分,似乎在提醒人们,桃米是“青蛙王国”,人类在这里只是客人。
桃米人为何如此钟爱青蛙?“因为青蛙是我们的老板嘛!”桃米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锺云暖对记者说,桃米虽然只有18平方公里,但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整个台湾有29种青蛙,桃米就占23种,另外还有56种蜻蜓、60多种鸟类。锺云暖介绍说,1999年,“9·21”大地震重创南投,当时桃米六成的房屋倒塌,传统农业的发展也出现问题。为了帮助桃米人重建家园,当地政府、学界和非营利组织考察后建议,桃米可以转型为生态村,靠青蛙、蜻蜓、湿地等发展观光业。
“与青蛙亲密接触”多在夜间
蛙类大多属夜行性动物,因此桃米生态村推出的“与青蛙亲密接触”活动也多在夜间。在环境清幽的桃米,头顶满天星斗,游客们可手持手电筒,脚穿雨鞋,循着各种蛙鸣,涉溪寻找并观察不同种类的青蛙。桃米的生态解说员会给游客提供生动有趣的讲解,让游客们在玩乐中学习,并充分感知生态之美。桃米的青蛙种类繁多,叫声也各有特色。据生态解说员介绍,发出“给─给─给”叫声的是腹斑蛙;叫声仿佛嘴里含一口痰的是拉都希氏蛙;学狗叫的是贡德氏赤蛙;“咯─咯─咯”的是黑框蟾蜍;如果听到不寒而栗的机关枪扫射声,那很可能是白颔树蛙在叫;而面天树蛙的鸣叫听起来像轻佻的口哨声……
在桃米,一年四季都有青蛙,最热闹的是夏夜,蛙鸣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当地人称之为“湿地演奏会”。秋冬季,则显得较为静寂,很多青蛙已过求偶期,成了沉默一族。但莫氏树蛙仍奋力进行“爱的呼唤”,让秋冬季来桃米赏蛙的人不虚此行。除了“听取蛙声一片”、“与青蛙约会”,桃米生态村还针对小朋友推出青蛙彩绘、制作青蛙粿等活动。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青蛙之乐,桃米非常注重对生态解说员的培养,目前有30多名生态解说员,分为四类——青蛙、蜻蜓、鸟类和植物解说员,他们都需要长期上课,通过笔试、幻灯片解说、野外辨识等考核后才能上岗。
他们不仅要具备各种专业知识,还要用风趣的语言讲给游客,同时要向游客传达保护生态的理念。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桃米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锺云暖介绍,桃米目前有30家合格的民宿,从生态村建立以来,通过青蛙、蜻蜓等生态观光已吸引游客75万人次,其中包括大陆及外国游客2.5万人次,创造产值约1.2亿新台币,吸引不少桃米青年回乡工作。今天的桃米堪称台湾农村再造的成功案例。
青蛙是桃米人的生计来源,桃米人因此格外重视对青蛙、对环境的保护。几乎每个民宿都有一个适合青蛙居住的水池。居民会在池内摆枯木、石头,让青蛙有遮蔽物可以躲藏。社区也特别营造只有社区居民自己知道的青蛙保护私密点,平常不开放给民众参观。
“吃果子拜树头,千万不可以本末倒置。”桃米生态解说员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反复强调桃米要营造“善良的村”,对物种善良,对环境善良;桃米人卖的是知识,卖的是人回归自然的纯朴体验,不是消耗践踏自然资源,“把环境照顾好,经济才会来”。
桃米与青蛙的和谐相处,成为环保佳话。台湾首部3D立体动画电影《桃蛙源记》从中获取灵感,以桃米生态村黑蒙西氏小雨蛙的视角,讲述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下,“黑蒙”不畏艰难率领族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影片呈现出台湾上世纪70年代浓浓的怀旧氛围,让不少观众重回难忘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