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华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装饰是在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历代艺人薪火嬗递,代有创新,凸显装饰工艺在传承中赋予紫砂文化新的内涵,推动了紫砂文化的持续发展。
宜兴紫砂工艺植根于中国宜兴地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沃土之中,它在原料、成型工艺、装饰、使用及其文化内涵上都富有民族智慧和创造性。宜兴紫砂陶历史悠久,不但材质、工艺独特,更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宜兴紫砂传统的造型设计凝聚了千百年来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历经时代的变革,文化和艺术的共同凝聚,紫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氛围。一件紫砂作品的质量好坏、档次高低,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技艺水准及实践经验;一个优秀的工艺大师,应具有豁达的胸怀和高超的技艺。《阳羡名陶录》中记载的紫砂大师,陈鸣远,雕镂手法皆长,作品纤巧有致。
《福缘壶》有着张力和舒适自然的流畅感,在紫砂壶的表现上,张弛有度,所以对它的力度需要很强的把握。此壶的形、神、气达到完美的统一,是紫砂壶艺中极具感染力的经典代表。略显老味,成型难度高,整体气质雍容端庄。此壶结构巧妙,特点鲜明,壶身圆润饱满,丰润可爱,全壶色泽古朴雅致、素净,构图简洁明快,线条匀称,和谐得体,精巧别致,纤巧玲珑,口盖紧密,能旋转自如,纹丝不动,虽倾而无落帽之忧。
《福缘壶》脱俗清淡,低调而高洁,气势恢恢,壶盖平圆,壶身中间饱满微鼓,合缝严密,气密性极好,短颈内束,衔接有度,壶嘴壶把,圆润别致,壶底收平底稳,整个壶体经典大气,脱俗淳朴。一把紫砂壶的好坏,与口、盖、嘴、的子的处理看齐。
《福缘壶》壶盖微凸,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度,壶钮像是巍峨的天柱之巅,又像一对正在舞蹈的女子,优雅地弯腰,无限风情自在其中,想必看壶人心中各有千秋。壶把作圆弧状,颈略高,美观实用,蓬勃而出。这件作品呈赭石之色,色泽润泽,雍容华贵,大气沉稳。壶体乳脂似玉,曲线优雅,腹部饱满丰润,不禁令人联想起“虚怀若谷”这个成语。
《福缘壶》壶身浑圆略扁,壶钮、壶把、壶嘴、搭配合理分外精神,本壶工艺极佳,细节处理极为细致,充满精、气、神、韵,寓意吉祥与喜庆之意。壶身略扁但饱满而壶韵充沛,线条丰润流畅,鼓起的圆盖与壶颈完美吻合,壶底加圈足,敦厚中别有挺秀之感。圈把浑厚,很有大开大合的气势;壶流一变嘴,弧度略略弯成,线条流畅。
紫砂的成型与一般陶瓷器不同,它是采用独特的捶、打、拍、围、滚卷、镶接、黏接等方法成型。这种高难度的技巧,经由时大彬开始及历代前辈的共同实践,使紫砂的技术体系得以确立。之后经过几代紫砂艺人的完善,逐渐形成了定式。古语有云,“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紫玉金砂一抷土,真金玉露满怀情。制壶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不仅要求工艺的精湛,更要制壶者高超的思想情怀。《福缘壶》正是如此。
宜兴紫砂茶具以其端庄清丽的迷人风采,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几百年来蜚声于海内外,赢得了可贵的声誉。纵观紫砂壶艺,无不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陶瓷艺术的表达中获取生命的永恒。它的出现,不仅使文人雅士有了托物言志的文化载体,更使得中国的陶瓷文化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的出现,也使得万万千千的紫砂艺人积极投身到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中去,完成新的紫砂艺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