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本刊记者 李纯
青年创新创业究竟应该做什么?
采访/本刊记者李纯
《中国青年》:您好!这次大赛,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成功的榜样。但也有不少创业者铩羽而归。大赛的落选并不代表创业的失败。但或许会带来不同角度的启迪。请问,他们的失败有什么共性?青年创业应该避免哪些误区?
南京市栖霞区团委:我们办大赛,初衷是搭建一个大家交流的平台和创业者帮助创业者的载体。我们不会放过每一个有梦想的创业团队和年轻人。他们只要想尝试,我们都有一些拎包入住的载体。他们可以激荡思维,共同启发。我们是持续地关注创业者,而不是让他们简单有一个名字和排序的。
同时,现在创业态势如火如荼,这几年我们也见过不少创业者,有一些成功的,也有一些目前仍在不断失败与探索的。但有个基本的规律,创业的成功是相对的,很多青年创业者的实践,都是在摸索中,不断地寻找方向。他们的失败也是为成功积累经验。
如果说给出建议的话,首先定位很重要,现在创业领域很多,越细越好。其次,目前讨论比较热烈的,创业失败是缺资金,缺人脉,还是缺技术?我们觉得这些都是可以整合的。真正的创业者,是要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多实践,以市场去论英雄定成败。要遵循市场的规律。
还有,创业领袖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的承受力,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多种准备。风险规避方面,初创团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可能都比较欠缺。在财务、法律等风险防控方面,要做慎重的考虑。
《中国青年》:团组织在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方面,能做些什么?
南京市栖霞区团委: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空间时间场域,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的主题都可能不同。结合我们的工作,近30年来,我们在帮助、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的工作中,一直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如栖霞区地处南京东北部,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历史上就是传统的农业区和重工业集中区。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帮助返乡青年创业就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到了9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我们的工作重心又转向帮助拆迁安置青年创业就业。随后,大量拆迁安置房、保障房片区的兴建,城市化进程的剧烈推进,栖霞地区大量的农民“洗脚上楼”,成为“新市民”,同时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蓬勃发展,大量外来务工青年涌入栖霞,如何帮助“新市民”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创业就业成为我们的工作。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5年来,栖霞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学城向科技城转变的机遇期,我们工作的重心也转向创新型人才发掘、创新创意项目培育、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帮扶等领域。
《中国青年》: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困难有哪些?
南京市栖霞区团委:回顾这些年来,让我们感受最强烈的还是作为基层团组织,在资源整合调动上、在环境氛围营造上、在项目设计执行上有我们独有的优势,但涉及到资金、政策、场地等青年创业者可能面临的现实困难时,我们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譬如去年,在我们团区委举办的“青春邀约走基层·服务青年听转办”活动中,征集的“微心愿”,就有一条是一位青年创业者提出的:他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融资难,想请团区委作担保。无论是作为群团组织,还是作为政府部门,这样的要求让我们犯难、犯愁,颇感无力,但这又确实是创业青年普遍存在的困难之处。
相信这个问题,不是孤案。我们也相信,在各级团组织以及社会各职能部门的关注和参与下,假以时日,类似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