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刚
从我国与英国小说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处理看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与交流
王兴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同时也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各方面特点的艺术文化形式,各国的文学成为了彼此之间争相进行比较和学习的对象。而在文学这一领域之中,小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国家的小说发展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的神话小说到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再到唐传奇,接着是明清小说,最后到我们的现当代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英国小说尽管起步晚(16世纪晚期出现),但发展迅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对比和借鉴彼此的优势,能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学,与时俱进。
我们从两国小说历史发展的轨迹上去看我国和英国小说早期作品名的发展变化以及特点。英国的小说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6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传奇故事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故事在英国蓬勃发展起来,散文从而演化成为小说这种新兴文学体裁的语言载体。那时经黎里和纳什尔等人的努力,英国小说已初具雏形,而当时多是流浪汉小说和传奇故事。[1]这部分是受到了西班牙流浪汉故事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是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描写骑士贵族传奇经历的罗曼司的影响。[2]这之后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小说的书名都用到了“adventure”、“expedition”及“journey”这样的词语(翻译成汉语就和中国的“记”、“传”的意思差不多)。在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盛行时期,小说家斯摩莱特所著的《蓝登传》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古老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并在作品名中也用到了代表流浪汉小说的标志性的词语。可见这种流浪汉小说和传奇故事对英国小说的影响之大。到了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在18世纪的英国,以洛克等哲学家为代表的强调一切具体、实际、有用的东西及个人精神的现实主义哲学在文化界影响甚广,艾萨克·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现,清教主义否定贵族阶级标准、提倡社会民主化的主张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观念。所有这些为以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为宗旨的小说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3]笛福、理查逊等小说家是早期反传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们从英国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吸取题材,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是王公贵族或神仙骑士,而是普普通通的中下层人物。[4]这些变化我们在当时一些小说的作品名中也能看出来。如笛福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作品名中的摩尔就是一位贫苦女人。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菲尔丁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江奈生·魏尔德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但菲尔丁用反笔的手法,称之为“伟人”,从而嘲弄那一时代的“伟大人物”。英国小说在18世纪还有一个特点——笛福、菲尔丁及理查逊等所著的小说作品名大多有着较长的名字,有的还有一些解释性或描述性的副标题。[5]例如,菲尔丁习惯把对人物的定义放在后面,如The Life of Mr. Jonathan Wild,the Great(《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 还有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汤姆·琼斯》);理查逊所著的《帕米拉》书名长达85个字,而且还有副标题:《美德有报》。这种特点除了是受当时的历史因素影响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了笛福的小说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第一部个人传记小说,这部作品的书名很长。此外,作者还在封面上附了一段解释性的词语。显然,笛福使用书名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冗长的带有副标题或解释性词语的书名不仅成为18世纪个人传记小说的一个较为显著的艺术特征,而且也成为小说家们竞相效仿的一种文学时尚。[6]这种冗长书名和副标题的文学时尚直到维多利亚时代才告结束。19世纪初简·奥斯汀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以讽刺幽默的笔法刻画了当时英国小镇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经常用押韵的两个词作为自己作品的名字,如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及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而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代表傲慢,伊丽莎白代表偏见;在《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重理性,有判断力,妹妹马丽安重感情,较为冲动。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在我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女士所著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也看到了。英国小说在19世纪中叶后迅速发展,这不仅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是社会演变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英国资本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英国社会现存制度的腐败、道德的沉沦和劳资的冲突更趋恶化。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文学家的关注,并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7]。以狄更斯为首的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作家以现实主义为创造原则,对现存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而狄更斯晚年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作品都带有感伤的情调或梦幻色彩,如《荒凉山庄》和《艰难时世》[8]。
在中国,小说虽然从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但真正为汉代目录学家确认的小说只有《汉书·艺文志》中的十五种小说。其他的多是后世追认的[9]。在汉代作品中,与方术有关的占大多数。我们从作品名中也能看出,如《封禅方说》《待诏臣饶心术》等。这是由于方术本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有限,认为天主宰一切。 遇到大的问题就要占卜,并用祭祀来消灾祈福。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10]”。六朝小说所包括的不同类型的作品,虽然在题材和性质上各有不同,但在形式体制上却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用笔记体写成的笔记体是文言小说最早的形式,也是后世文言小说最通行的形式[11]。典型一些的带有这种笔记体标志性词语“记”的作品名有《杂史笔记》《西京杂记》以及干宝的神怪笔记小说《搜神记》等。自西汉末年起,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使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寺院僧徒讲经说法时,有意借助佛教文学中譬警性的题材,以宣教辅教,示现化导,这一方式导致了唐五代时期俗讲“变文”的产生[12]。从“变文”的体式、题材诸方面看,其中一部分已经具备了白话小说的诸种美学特征,堪称中国古代白话的发端,并且影响到后世白话小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叙事史价值[13]。也可以说,中国早期白话小说的形成,与佛教文化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在唐五代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就出现了很多带有“经”“变”“变文”及“因缘”这样的佛典词语。如《太子成道经》《八相变》《目连变文》。还有一些本土历史人物故事题材或是寓言化题材的作品,体现了汉译佛典之于中土俗文学的影响。如《李陵变文》《舜子变》《董永变文》等。到了唐宋传奇小说时期,作品的名字就多带有“记”“传”这样的字样了。例如《柳毅传》《梅妃传》及《霍小玉传》等。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传”的内容与中国唐宋传奇中的“传”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传”多是写人物游记历程的,而中国唐宋传奇中的“传”则多是写人物的爱情故事。只是到了唐朝末叶由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文人们想借助剑侠来扫荡世间的不平,才有了剑侠类的故事,但也多是描述体现侠义的故事,而不是游记,例如《虬髯传》。在中国,到了明清时期,四大名著中的神怪小说《西游记》、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和《石头记》就与英国小说中的“adventure”、“history”和“life”的词语中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了。在宋代笔记中,神怪笔记不够兴盛,轶事笔记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14]。 宋代笔记着力反映的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如欧阳修的《归田录》、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从这些作品名中就能看出已经少了“神”“怪”这种字样,带有了一些生活气息。这是由于与六朝和唐代相比,宋元文化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强烈的理性精神,二是对世俗的日常事物的浓厚兴趣。宋代文人的目光从超自然的神鬼世界转向了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15]。因此,最能体现宋代文化特征的是轶事笔记。不过宋代这种轶事笔记绝大部分属于杂史笔记,杂史笔记是否能归入“小说”众口不一[16]。明清的小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题材的不同作品名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标志性的词语。如以历史为题材的历史演义类的《隋唐演义》《新列国志》中的“演义”“志”;以英雄为题材的英雄传奇《说岳全传》《水浒传》中的“传”;描写神仙道怪的神怪小说《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斩鬼传》中的“菩萨”“鬼”;以及万历后期新添的一种小说类型——世情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中的“红楼”“姻缘”以及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三侠五义》中的“案”。
接下来我们比较和对照一下两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名的艺术处理。 在英国,有不少的作品名非常新颖独到,如B.S.约翰逊的Are You Rather Young to Be Writing Your Memoirs?(《你写回忆录是否还嫌太年轻?》)就是用饱含深意的疑问句作为作品的名字。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作品名,如宗璞的《我是谁?》。还有英国作家安格斯·威尔逊的兰皮特家族三部曲《为之倾心》《雾中瓶》《阿尔比恩的女儿们》,三部曲展现了英国在盛极而衰的年代里荒诞的生活现实与人们荒诞的精神活动[17]。 这与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极其相似,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展示的也是一个大家庭——四川成都高氏的盛衰变化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作家B.S.约翰逊的The Matrix Trilogy(《子宫三步曲》)中的三部作品的名字See the Old Lady Decently(《让老太太体面的》)、Buried Although(《安葬尽管》)及Amongst Those Left Are You(《活下来的人之一是你》)。 这三部作品的名字加在一起是一句完整的话。 这样的作品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后要说的是现代英国小说的许多书名具有深刻的含义或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劳伦斯的The Rainbow(《虹》),小说结尾凌空而起的彩虹象征着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但这种未来也像虹一样虚无缥缈,遥不可及[18]。而中国现代小说的书名也有很多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在矛盾先生的《子夜》(1932)中,子夜代表中国人民即将告别最黑暗的岁月,去迎接黎明的到来[19]。这两部作品体现的都是在作者最迷茫的时期对未来的一种期盼。由此我们能够看到,我国与英国的小说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
中国的小说可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化,其起始标志是1902年发动的“小说界革命”。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资源主要是本土文化以及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而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资源主要来自西方文化[20]。英国文学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就不容小觑。如“五四”时期程小青所著的《霍桑探案》系列小说就是套用了柯南·道尔所著的《福尔摩斯侦探案》的写法所著的侦探小说。从翻译后的作品名上也能感知到它对中国探案类题材的小说作品名的影响。
我们看到,尽管两个国家早期的小说创作由于不同的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各自的轨道上留下了不同的痕迹,但是到了近现代,尤其是经过了清末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极力提倡欧美、日本的政治小说)以及“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21]。还有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走出国门去学习,也吸引更多的外国文学家关注我国文学的发展,使得彼此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了。随着彼此间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我们在小说创作的文本外部形式之中已经有了很多的相似之处,也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希望在未来,两国之间能不断地加强在文化上的交流,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3][4][7][8][17][18]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5][6]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14][15][16][20][21]傅礼军.中国小说的谱系与历史重构[M].东方出版社,2006.
[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团结出版社,2005.
[11]谢卫平.中国文学流变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8.
[12][13]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M].人民出版社,2006.
[19]钱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王兴刚(1981— ),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英语。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