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初报
高 洁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为了探索有效的油松毛虫生物防治方法,笔者在山西省阳泉市狮垴山林场开展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3种放蜂密度的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8×104头/hm2放蜂密度的控制效果最好;3种放蜂密度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防治效果为:虫口密度8×104头/hm2>3×104头/hm2>5×104头/hm2,说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油松毛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关键词: 油松毛虫; 松毛虫赤眼蜂; 虫口密度; 虫口减退率; 防治效果
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在我国北方地区危害严重,给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对油松毛虫的防治主要采用飞机喷洒杀虫剂、林间施放烟雾剂等化学防治措施,虽然见效快,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赤眼蜂(Trichogrammaspp.)作为一类卵寄生蜂,是油松毛虫的重要天敌之一,能将卵期害虫杀死,可有效地阻止油松毛虫在幼虫期对林木的危害。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防止环境污染,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控制油松毛虫的危害,探索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笔者在山西省阳泉市狮垴山林场的油松纯林内开展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的试验。
试验地选在阳泉市狮垴山林场,位于阳泉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0 km,海拔1 500 m.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较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8 ℃~12 ℃,≥10 ℃的有效积温为2 400 ℃~3 000 ℃.无霜期130 d~180 d,年降水量450 mm~550 mm.
试验选择在平缓沙丘上油松毛虫危害较为严重的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林内进行,林龄17 a,平均树高10 m,郁闭度0.8,地被植物稀少。
2.1 材料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由山西省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中心繁育,繁殖寄主为柞蚕卵,标准出蜂率约为5 000头/卡。
2.2 方法
2.2.1 释放方法
在7月下旬油松毛虫产卵初期(成虫羽化率达到5%时)进行第1次放蜂,释放总蜂量的30%;在产卵盛期(成虫羽化率达30%时)进行第2次放蜂,释放总蜂量的70%.
试验设置3×104头/hm2,5×104头/hm2,8×104头/hm23种放蜂密度,每种密度进行3次重复,每次重复面积约为0.1 hm2,同时设1个对照区(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也不进行其它任何防治措施)。各试验区间设保护区,保护区之间距离大于20 m.
每个小区选取东西南北4个方向,每点之间相距10 m.按设计剂量把松毛虫赤眼蜂块剂平均投放在4个方位的松树上,在每棵松树的中部枝条处挂1块松毛虫赤眼蜂块剂。蜂卡用枝条或订书钉固定于第2轮或第3轮枝(从下往上数)的主干上,样地所有蜂卡均匀分布。选择多云、晴天或阴天,气温25 ℃左右、微风时放蜂,放蜂时间一般在上午8:00~11:00.
2.2.2 调查方法
以棋盘式取样法分别在放蜂区和空白对照区各取10点,每点调查100株。于第1次放蜂前1 d和第2次放蜂后10 d,调查幼虫的虫口密度(头/10株),统计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2.2.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不同放蜂密度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不同放蜂密度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3种放蜂密度的虫口减退率为89.2%,87.6%,93.3%,均显著高于对照。说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油松毛虫虫口密度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3种放蜂密度对松毛虫的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虫口减退率的变化规律为:虫口密度8×104头/hm2>3×104头/hm2>5×104头/hm2;其中,以8×104头/hm2放蜂密度的控制效果最好。但从经济成本预算上考虑,3×104头/hm2的放蜂密度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3种放蜂密度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说明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油松毛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为:虫口密度8×104头/hm2>3×104头/hm2>5×104头/hm2.可见,并不是放蜂密度越大,防治效果就越好。故在实践中要把握合适的放蜂时机,根据油松毛虫发生的轻重程度,参考其种群动态,控制合理的放蜂密度,降低释放成本,提高赤眼蜂的释放效率和防治效果。
1) 3种放蜂密度的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8×104头/hm2放蜂密度的控制效果最好;3种放蜂密度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说明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能有效控制油松毛虫的发生与危害。
2) 松毛虫赤眼蜂的防治效果受较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评价其防效时,应将这些客观因素考虑进去,对其防效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 在今后的防治中要注意监测预报,释放天敌昆虫的同时,结合绑毒绳、纯林改造、封山育林、人工益鸟招引等防治措施,使生物防治充分发挥作用,生态系统达到一定平衡,从而实现对害虫持续有效的控制。
[1] 向玉勇,张 帆.赤眼蜂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2):20-24.
[2] 耿金虎.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若干应用基础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夏志立.松毛虫持续控灾策略及综合治理模式[J].防护林科技,2004(3):51-53.
[4] 董 杰,许长新,吴晓云,等.赤眼蜂在田间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昆虫学报,2006,49(6):969-975.
[5] Li L Y. World-wide use of Trichogramma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n diffreent crops:a survey∥Wajnberg E, Hassan S A eds.Biological Control with Egg Parasitoids[M].England:CAB International.1994,37-53.
[6] 吴家明,朱丽得孜·艾山,张振宇,等.害虫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赤眼蜂和缨小蜂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3):267-277.
[7] 邹华娇.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7(S1):5-7.
Preliminary Study of Controlling D. tabulaeformis by Releasing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in Forest
Gao Jie
(ShanxiAcademyofForestrySciences,Taiyuan030012,China)
ControllingD.tabulaeformisby releasingTrichogrammadendrolimiin forest was studied in Shinaoshan forest farm in Yangquan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to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 to controlD.tabulaeform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cline rates of three kinds density population were above 85%,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area, among them,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as 8×104head/hm2density; control effects of three densities were above 80%, 8×104head/hm2>3×104head/hm2>5×104head/hm2, which showedTrichogrammadendrolimihad a good control effect onD.tabulaeformis
D.tabulaeformis;Trichogrammadendrolimi; 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 rate;Control effect
2015-02-28
高 洁(1979— ),女,山西定襄人,200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 工程师。
S476.3
A
1007-726X(2015)02-0005-02